分享

海王三

 祥宏讲夷坚 2020-07-09

宋代段子:《夷坚志》讲了很多“贩海”的事情,很多人从事远洋贸易,风险大,利润高,人们不惜铤而走险。故事讲到的楚州也是《夷坚志》重要的地标地,很多故事都讲到了,这里是运河的历史节点||每晚九点半,祥宏讲夷坚@北京FM98.6

【原文】

《甲志》载泉州海客遇岛上妇人事,今山阳海王三者亦似之。王之父贾泉南,航巨浸,为风涛破舟,同载数十人俱溺。

王得一板自托,任其簸荡,到一岛屿傍,遂陟岸行山间,异花幽木,珍禽怪兽,多中土所未识,而风气和柔,不类蛮峤,所至空旷,更无居人。王憩于大木下,莫知所届。忽见一女子至,问曰:“汝是甚处人?如何到此?”王以舟行遭溺吿,女曰:“然则随我去。”女容状颇秀美,发长委地,不梳掠,语言可通晓,举体无丝缕朴樕蔽形。王不能测其为人耶,为异物耶,黙念业已堕他境,一身无归,亦将毕命豺虎,死可立待,不若姑听之,乃从而下山。

抵一洞,深杳洁邃,晃耀常如正昼,盖其所处,但不设庖爨。女留与同居,朝暮饲以果实,戒使勿妄出。王虽无衣衾可换易,幸其地不甚觉寒暑,故亦可度。岁余,生一子。

迨及周晬,女采果未还,王信步往水涯,适有客舟避风于岸隩,认其人,皆旧识也,急入洞抱儿至,径登之。女继来,度不可及,呼王姓名而骂之,极口悲啼,扑地气几绝。王从篷底举手谢之,亦为掩涕。此舟已张帆,乃得归楚。

儿既长,楚人目为海王三,绍兴间犹存。


【白话语音文字版】

《夷坚甲志》记载过泉州海客遇到岛上妇人的事情,这故事说的山阳(江苏淮安)海王三的事儿也很相似。海王三的父亲到泉南(泉州南部)做生意,他坐船出海去大洋,遇到狂风大浪,船翻了,船上好几十人掉到海里淹死了,唯独老王抱了一块木板,随波漂流来到了一处海岛。

弃木登岛,只见岛上有山有水,奇花异草,很多珍禽怪兽都是中土这边没有的,气候舒服柔和,不是那种很严酷的地理环境,既没有怪石嶙峋,也没有邪风乱雨。他在岛上转,来到一处空旷的地方,周围没有居民。他在一棵大树底下休息,也不知要去哪儿,此时忽然看见一个女子走来,女人问他:“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为什么到这儿来?”老王说了自己的海难遭遇,女人说:“要是这样的话,你跟我走吧!”这女人容颜秀美,头发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她也不梳妆打扮,全身不着寸缕,她跟老王可用语言交流。老王心说:“这是人还是妖啊?既然搞不懂,而且落到这般田地,也没地方可去,幸好没碰上豺狼虎豹,不如先跟她走。”

于是,老王跟着这女人下山,他们来到一个山洞,里面很深,很干净,采光良好,就跟白天一样,看样子这里是女孩的家,里边看不见生火做饭的地方,女人就留老王一起住了。她早晚都会拿些果子给老王吃,这些果实都是岛上的出产。女人告戒老王:“不要随便出去!”老王只有一身衣服,幸好洞里不冷不热,也不需要换衣服。他在这儿生活了一年多,还跟这女人生了一个儿子。

孩子快到周岁的一天,那女人又出去采果子了。老王信步溜达到水边,他忽然看见一艘船停泊着,显然是为了躲避风浪。他一看,船上竟然有以前做生意认识的朋友!老王激动了,他急匆匆返回洞里,把自己的小孩抱上船。后来那女人知道消息了,连忙赶过来,但是追不上了,船已驶进海中,那女人在岸上叫着老王的名字,骂他!她扑倒在地,悲痛欲绝。

老王也从船舱里出来,冲她招手,流着向她表示谢罪。这艘船涨满帆疾行而去。最后,老王回到了老家楚州(江苏淮安),他带回来的男孩被本地人称为“海王三”。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海王三还活着呢。

【祥宏点评】:这是个忧伤的故事,有一定传奇性。《夷坚志》讲过不少“贩海”的故事,说明当年从事海上贸易的人很多。这海岛到底是哪儿呢?说不好,因为岛上的人还能说“中土话”;山阳县是江苏淮安的历史地名;老王逃离海岛的时候,心里当然也难受,毕竟他跟岛上女人生活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也是有感情的,为了回老家,他不惜辜负救他命又为他生子的女人。


(文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故事专辑,长按收听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聚少成多,善莫大焉

(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7-《夷坚志》里的“男女之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