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墓玉

 祥宏讲夷坚 2020-07-09

宋代段子:比干是商纣王时期的宰相,《封神演义》里面一个悲剧人物。故事提到他的墓葬,看起来比较确实。至少在宋代,比干墓保留的挺好。中国文化连绵有序的一个证据,就是大家历来喜欢古代文物||每晚九点半,祥宏讲夷坚@北京FM98.6

【原文】


政和间,朝廷访求三代彝器,陕西转运使李朝孺、提点茶马程唐使人于凤翔发商比干墓,得大铜盘(径)二尺,及白玉四十三片,其长三寸,厚一半指,上圆而锐,下方而阔,玉色明莹。程、李留玉于秦州军资库,而以其盘献。徽宗曰:“前代忠贤之墓,安得发掘?”罢朝孺而反其盘。

真州六合县境有山曰方山,四面平直,左右多古坵。绍兴十二年,村民因耕田穿一墓,得玉百馀枚,皆长二寸,阔一指,上有小窍,大抵与比干墓物同。为运司一属官所得,携过天长,以示县尉魏生。魏求其一,属官不可,识者谓此古王公殓尸玉押也。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瑠璃瓶||嘉州江中镜||建康太和古墓||盘谷碑厄||石中龟||凤翔道上石||海山异竹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朝廷访求三代彝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陕西转运使李朝孺和提点茶马程唐派人在凤翔(陕西)发掘了商代的比干墓,得到了一面直径二尺的大铜盘和四十三片白玉。每一片玉长三寸,有半根手指那么厚,上部分既圆又坚,下部分既方又阔,玉色明莹。两位官员把玉留在了秦州(甘肃天水)军资库,把那大铜盘献到朝廷,宋徽宗说:“这是前代忠贤的墓啊!你们怎么能随便挖掘呢?”后来就把李朝孺罢官了,大铜盘也给退回去了。
还有一个事儿:真州六合县(现江苏南京六合区)境内有一座方山,这山四面平直,山周围有很多古墓。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当地有个村民在耕田的时候把一座古墓弄坏了,他在墓里得到了100多枚玉片,每片玉两寸长,一指宽。上面还有小洞,差不多跟比干墓里面的玉是一样的。这些玉片被当地转运司一个属官得到了,他带着这些玉经过天长县(安徽),还给当地姓魏的县尉看过。魏县尉请求说:“能不能送给我一片?”这属官不答应。有懂行的人说:“这东西是古代王公收敛尸体用的‘玉押’。”
【祥宏点评】:玉押,在宋代有个说法,指的是个人印信。但这故事所谓的“玉押”我理解是类似汉代刘姓王去世后所穿金缕玉衣上的玉片,因为它上面有孔洞,也许是为了连缀金缕。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玉片呢?比干,是商纣王时期的宰相,《封神演义》里的著名人物;三代,指的就是夏商周,这个时期对宋代来讲也很久远了,所以那时的彝器也很宝贵;两个地方官响应朝廷号召,挖掘了陕西凤翔的比干墓,说明在宋代,比干墓保留的还很好,他们把出土文物放进了军资库,并没有私吞。徽宗没想想,朝廷如果不要三代彝器,李朝孺和程唐怎么会去挖墓呢?方山,现在的六合区有这座山,山不高,不确定是否是故事提到的这座;转运使和提点茶马都是比较大的省级官员。转运使负责漕运,提点茶马负责一个路(省级)的茶马贸易。全本夷坚志,点此免费听


(文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1-《夷坚志》里的“怪异器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