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泗州大圣”或说“僧伽大圣”,《夷坚志》可是没少讲,这是宋代很流行的一个信仰,据说现在福建信众依然很多。他是唐代的一位高僧,有人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故事说的是毁坏“僧伽大圣”像的一个报应。 
【原文】 林灵素既主张道教而废释氏。政和中,诏每州置神霄宫,就以道观为之。或改所在名刹,揭立扁榜。泗州用普照寺,正僧伽大圣道场也。黄冠环睨大像,雄丽严尊,虽已入据室宇,而未敢毁撤。乃出金帛,募人先登。有赵氏不肖子,本以宦族漂泊失图,来为宫众服役,利于激犒,奋臂挥斧,首击像身,馀辈噪而从之。百尺华装,顷刻糜碎。观者嗟怆掩泣。不旬日,赵子两手溃烂,浸淫肩臂,迨于全体。肤肉解剥,若被刳剔者,呼叫不绝声,阅百日乃死。
【白话语音文字版】 林灵素主张兴旺道教,废弃佛教,徽宗皇帝支持他。在政和年间(1111-1118年),朝廷诏谕每州都要设置神霄宫,有的是依照原来道观改的,有的就改建当地名寺,匾额和标牌都改成“神霄宫”。泗州普照寺,本来是“僧伽大圣”的道场,现在按旨意要改为“神霄宫”,一帮道士进到这寺庙,先察看一番,只见“僧伽大圣”的塑像巍峨庄严,很雄伟。道士们已经把寺庙其他房子都占了,现在要毁掉大圣像,但道士们不敢随便动手,就拿出不少钱财布匹招募人手,看谁愿意领这任务。有个姓赵的不肖子站出来,他以前本是官宦人家子弟,渐渐混成地痞流氓。他因为贪恋道士们的酬劳,就说:“交给我!”他拿着大斧子带头往上冲,一帮人也跟着冲上去,原来“泗州大圣”的塑像有100尺高,装饰得非常华美,顷刻之间,被砸了个稀烂,旁边很多信众看见这场景,非常痛心,有人掩面痛哭,眼泪也掉下来了。不到十天,赵生倒霉了,两只手开始溃烂,后来蔓延到肩部和手臂,最后整个身体全都烂了,身体的皮肉都剥裂开,像是被执行了“刳剔”(一种刑罚),日夜哀嚎,痛苦极了,过了100多天,他就死了。【祥宏点评】:这是一个“报应”的故事;林灵素和王文卿都是神霄派的重要人物,《夷坚志》多次讲到他们。当时徽宗皇帝宠信林灵素和神霄派,以至于朝廷有很多具体的“崇道抑佛”的政策措施,比如把寺庙改成神霄宫,把僧人称为“德士”等等;“僧伽大圣”或说“泗州大圣”在宋代是广泛存在的信仰,他本来是唐代一位高僧,有人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泗州普照寺就是“僧伽大圣”的道场,在现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夷坚志》也多次讲过;不肖子,就是不像他长辈的孩子,通常指地痞流氓;刳剔,本来指对怀孕女人实行的一种刑罚,就是剖开女人肚子,把小孩从里面揪出来,是很残酷的。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9-从《夷坚志》看宋人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