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一般认为,在宗教场所经常会发生一些灵异事件,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夷坚志》讲到的寺庙当然也时常出些怪异事。这故事说到了宋代浙江湖州两座寺庙的异事,当然,这三件异事正确的说应是佛法感应事件。 
【原文】 湖州乌镇普静寺,本梁沈休文父墓也。当武帝时,休文贵盛,每岁春一来拜扫,其反也,帝必遣昭明太子迎之远郊,因就筑馆宇。休文不自安,迁葬金陵,而舍墓域为寺。昭明亦以馆为密印寺。其后二寺各祀以为土地神。宣和间,普静遭火灾,僧尚奎将改塑神像。方择工,有道人诣奎,言从建康来,素精此艺,不较直,但勿使人窥觇。奎喜而用之。数日工毕,长揖而去。众异之,始入祠瞻视,于壁间忽见绝句云:“昔作梁朝相,今为普静神。千年英魄在,代代护僧人。”

【白话语音文字版】 湖州(浙江)乌镇的普静寺原本是南朝梁国沈休文父亲的墓地。梁武帝的时候,休文是朝中红人,每年春天都要来此祭扫。回去的时候,梁武帝会派遣昭明太子,到建康(现江苏南京)远郊去迎接沈休文。为了等待沈休文,昭明太子建造房舍专候,沈休文后来受不了了,结果把父亲的墓地迁葬金陵,然后舍出父亲原来的墓地建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普静寺。昭明太子也把等候沈休文建立的房舍舍出来,改建为密印寺。后来,这两座寺庙都变成土地庙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有一回,普静寺遭了一次火灾,当时的住持尚奎打算重塑神像,于是开始找工匠。此时,有个道人来拜访尚奎,他说:“我从建康来,专长塑像,我不计较你给我多少工钱,你只要把此事给我做就行,我唯一的要求是干活的时候要清场,别人不许看!”尚奎很高兴,答应由道人担任这项工作。几天以后,塑像完成了,道人跟尚奎长长作了一揖就走了。寺庙的僧人们很惊异,于是去看他的塑像做得怎样。大家进到祠堂,看到塑像做得很好,但在墙壁上,留了首绝句:“昔作梁朝相,今为普静神。千年英魄在,代代护僧人。”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很明显,这个塑像道人就是当年的沈休文。【祥宏点评】:这是第一件“异事”;沈休文做过南朝梁的宰相,曾经深受梁武帝萧衍器重。按故事的说法,来的道人就是沈休文本人,他跨越千年,以“实体”的形式来到宋朝为他过去舍出来的寺庙重新塑像,想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在《夷坚志》也不算新鲜。信息都对,道人说是从金陵来的,那是梁朝国都;昭明太子萧统,历史文化名人,说起《昭明文选》鼎鼎大名,现在流行的“三十多分”版《金刚经》,据说其中所分章回都是出自昭明太子之手。萧衍、萧统父子在佛法上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待续……)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5-《夷坚志》转世轮回事件简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