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初探

 whoyzz 2020-07-09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集团面临的外部监管环境复杂多变,国资国企改革、行业监管改革、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等重大举措不断出台,自身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的战略需求迫在眉睫,客观上要求集团公司完善企业监督体系、强化监督质量管理、降低监督成本、提升监督效能。笔者认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应将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的协同运转作为企业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全面提升集团公司治理效能,更好地服务企业集团高质量发展。

一、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集团内部,内部审计监督根据法律、法规与内部管理规定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解、评价、整改,促进经营管理改进和经济效益提高。财会监督则是企业财务会计体系的基本职能,其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授权,根据法律法规的约束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面监督,保证各项经济活动有效、有序进行。在当前监督环境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和财会监督均是企业治理监督控制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在企业集团管理实践中,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财会监督进行有效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运行不到位,监督主体各自为政,很少合作,造成企业监督资源配置合理性不够、监督需求与资源配置不相适应、监督信息共享渠道不通畅、同质化重复监督屡见不鲜等,严重浪费企业监督资源,增加监督成本,影响监督质量和效率以及整改效果。二是受制于集团公司总体信息化发展和数据管理现状,财会监督与内部审计监督信息系统往往相互独立,在协同监督信息融合过程中存在数据来源不统一、后期数据管理和维护不到位,造成数据核对工作量大、数据维护成本高,协同监督所需数据滞后或提取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数据资源协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同时,数字化监督的逻辑模式和协同监督思维亦有待培养。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监督协同机制的思路

基于国有企业集团财会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的协同发展现状和内外部需求,两者协同机制的构建应以适应企业集团外部监管要求和企业自身持续发展为前提,依据内部审计体系与财务会计体系各相关要素之间固有的联动关系,创建监督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各相关要素之间的高效、有机联动(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一是基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协调与平衡内部审计监督与财务会计监督协同机制运行的目标。二是基于监督协同机制运行目标,明确监督责任主体的责任,强化二者之间分工协作、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组织关联关系,开展监督资源整合。三是基于监督协同机制运行目标的协调平衡与资源整合,分别梳理调整各自的制度、规范与方法,通过各要素的系统联动,打破部门间的职能壁垒,做到协调一致,简繁互补。四是基于集团公司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创新监督协同模型的设计应用,实现智能化监督与风险预警。五是加强监督协同技术的培训,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使监督人员实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合作的意识转变。

干货!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初探

(二)构建监督协同机制的具体做法

1.转变封闭式监督思维,明确协同监督目标。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与财会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的目标体系起引领作用。目标体系构建应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出发,以增加企业集团价值为监督协同的共同目标。为此,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工作方式应从维护各自工作秩序向形成合力转变,从以本部门独立开展监督为主向注重和促进职能部门发挥专业管理和监督作用转变,进而在工作中努力配合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促使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形成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合力。按照工作内容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目标体系可由总体目标、具体专项业务目标和基础管理目标三部分组成有机整体(如表1所示)。

干货!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初探

2.优化监督协同组织管理体系,整合监督资源。从资源的高效利用角度,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与财会监督部门应合理利用其在内部监督体系中的监督职责和所掌握信息的权威性,建立横向联系,深化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的协同,及其与专业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推行问题移交、双审验收,破除专业壁垒,打破审计、财务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通过不断优化协同组织管理,注重监督计划的沟通、监督过程的合作、监督信息的共享,协同推动问题整改与专业管理效能提升,实现齐抓共管、优势互补,有效整合监督资源,降低企业内部监督成本。

3.规范监督协同规则,强化数字化系统应用。企业集团在各监督主体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应创建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流程规范,特别是为提高内部监督协同计划的编制科学化,设计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计划去重流程,整合协同监督资源;为提高监督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设计监督协同数据采集模型;为提高内部审计监督成果与财会监督成果利用率,完善监督协同考核制度,落实监督追责制,设计内部监督成果整改追责查询模板。同时,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在不同业务领域管理系统、操作系统、软件版本、计算机语言及设置情况下内部监督信息采集的效率和质量,着力培育数字化监督协同生态,开展监督协同项目非现场数据分析、监督协同模型设计、远程在线持续监督、监督公示服务推送等。

4.强化监督协同机制管理,建立联席例会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与财务会计体系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应通过主动联系促进形成监督协同机制,大幅提升监督效能。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应以内部监督协同目标为引领,建立内部监督协同联席例会制度,融合监督协同工作职能和专项业务监督管理,整合监督资源,完善监督协同规范制度规则,引导全员转变监督协同观念,利用数字化监督协同机器人为技术支撑,跨系统整合,实现监督资源与成果协同共享联动,最大化发挥监督效能,服务企业集团战略。

5.树立协同合作服务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业务协同,监督规范可渗透到业务环节。因此,应加强监督协同技术的培训,使全员形成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观念。一是培养相关人员的专业思维,实现内部监督人员素质全面提高,包括建立后续教育制度(如组织分类教育培训、业务研讨、专题讲座、跟岗学习、工作考评、经验分享等),组建内部监督专家团队,开展监督协同实践及创新课题研究,发挥内部监督人员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面对监督协同模式的数字化挑战,加强信息化人才储备,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人员,建立系统内各单位监督人员业务技术沟通交流平台。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聚焦企业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

企业集团监督协同机制运行目标的确定,需要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年度经营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开展,这是内部监督体系价值实现的基础。当集团公司确定总目标后,必须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在总目标指导下,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制定分目标,积极响应业务活动重点的变化,纪检监察、审计、法规等部门分工协作,内部审计与财会监督协同行动,从而增强企业治理效能,提高监督协同工作效率。

(二)关注企业经营业务活动发展的客观需求

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规则要与企业业务发展变化客观需求相协同,重点关注两点:一是在确定监督协同项目计划时,应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年度监督项目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类,综合考虑企业管理和发展现状、新要求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做好监督项目间的协调,避免因监督项目安排的交叉重复或缺失导致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规则冲突。二是根据监督协同项目的性质,明确指出各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管权责,平衡各部门间的监督任务,适时做出调整,减少不必要的监督,降低监督成本,避免因过度监督制约企业业务发展。

(三)定期更新监督协同机制,提高监督协同管理水平

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集团经营活动会越来越复杂,经营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变化周期不断缩短,对内部监督工作的动态优化需求更为频繁、迫切。在内部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协同机制下,需要定期更新监督协同机制,在每个监督项目计划中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专业构成及职责要求、向高风险领域分配的具有相关经验的项目组成员数量、各监督职能部门之间如何规划和调配,进而共同管理、指导、监督和评价内部监督协同工作。项目实施后应及时做出总结,评价监督效果和监督岗位匹配度,发现不足应及时调整改进,以持续提高监督协同管理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