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解读(二)

 涤砚堂 2020-07-09

      解读(一)说了“道”与“技”的关系,“道”虽为“技”之本,但“道”只是一个观念,必须落实在“技”上。当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任何技法都有道的烙印,显现了“我”心中对“美”的定位,和对艺术的诠释。

      一幅画创作中所具有的笔、墨、形、色、章诸因素,无不是在“意”所支配下的技法演释。所以既要提高“道”的修养,也必须要培训“技”的能力,所谓“内外双修”。

《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节选

规律篇

       一、树枝的穿插规律。1、三枝穿插可能出现五种状况,只有两种形状入画,由此而变化,可化千枝万枝,不必被自然形态的繁茂所困惑。2、在抓住主干大势的特征之后,可以有节奏对比地自由发挥,如长短、粗细、曲直等。但要“有序”,不可乱,如方向性。

      掌握规律是为了自由与变通,而不是被规律所锁定。去参考优秀绘画作品中的树枝穿插样式,给自己以启发。

      二、树枝穿插时注意树的姿态。笔与笔之间笔断意连。树有姿态,故左右上下不能平均,如上图势向右,左侧一小枝起平衡作用。笔与笔之间要有贯气,主要在起、收笔之间,有笔不连,意连的意思。
      用笔 ,是中国画最重要的元素。往往题画时写某某“写”,而不是某某画,说明他是“书法用笔”。可见书法作为中国画基础的重要性,堪比素描对于油画。

      初学画时重点可放在用笔上,而暂不必顾及用墨。用笔难掌握而用墨相对较易,因为用笔涉及到实物形体,不像墨着重在深浅浓淡的氛围上。如果同时照顾到用笔用墨,势必会首尾不相顾,莫如集中力量攻其一点,一步一步来。

      这一步需要做练习,线的起笔,行笔,收笔与笔的连贯,都要与形挂勾,下笔就要有形。笔形与物形要统一。还要注意线的粗细,长短,疏密,呼应,这些节奏变化才会令线在画面上有美感。可参考好的作品中线的节奏构成。如倪云林、沈周、渐江、八大山人…

      三、树枝的画法可归为两类,向上者称为“鹿角”,向下者称为“蟹爪”。无论枝有多少,其穿插组织的方法,都是“女”字法。写生某株树时,只需要画其大干特征。其细枝,要自己组织,不可被“物”所累。

      树有向上与向下的种类。但这里只是说一个规律,实际上,作画的概念却是要把树安排在画面恰当的位置,与周围的艺术形象有互动,树的造型要体现画者的意图,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取决画面的“走势”需要。树与树之间是应该有呼应、贯气的。一幅画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看。

      四、画树次序:先画主干,再添树叶,然后补小枝连接
      画树次序是对初学者而言,到后来熟练操作时,左右上下,怎样画都行,只要心里有树。其二画树的紧与松,与风格有关,那是后话。虽说艺术创作是十分灵活的工作,不能刻板地按章行事,但一开始“善学者还从规矩”仍是十分必要的。


      五、中国画画树是画者的美学符号,并不苟于真实。不论“疏体”的“意思”一下,还是“密体”的仔细描绘,都是艺术程式,是画家心中的“树”与生活中的结合体。
      枯树加叶:如前叙,叶勿紧贴主干,而应与主干形成穿插才有形的节奏对比,也较空灵、松动。然后添小枝相连时,也不必每处都连,才生动。
      为什么说画树是画者的美学符号?画就是画者心里要说的话,是画者觉得美才下笔成画,画就代表了画者的心理符号。画家发表作品等于作家写文章,除了学生学作文需要抄袭,好的画家一定是独立思考,不去“拾牙慧”。因为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形成个人风格。(风格有水平高低区别,后面再叙)所以不仅是画树是画者的审美符号,画中一切形象都是画者的代号。

    六、画树干:“画树无直线”,用笔应有提按、轻重、前后、凹凸,以形成立体感。 古人说“画树无直线”是经验之谈,因为树干要有体积感,两条直线很容易形成扁平状。
      古人的经验值得参考,那是规律,是画理。画法与趣味则不必拘泥,后来人也多有发展,每个时代的审美要求并不一样,明清时期女人裹足以为美,如今成了恶丑。艺术的吸引力在于“有趣”,如重复古人之趣就是“泥古不化,”如重复“洋人之趣”,则走错了方向,必须有“今人之趣”才是时代的需求。有人说“今人”的趣不好,没味道。其实这里指的今人、古人都不是指某一个人,今天某人画得不好,并不等于今人的艺术品都没趣,这将是一个时代的归纳,需要当代画者去观察体验和总结。

《华夏原自有东风178.4cm×963cm 2009年

华夏原自有东风,何须西行漫追踪。

冰雪化尽春来时,桃李纷飞满山红。

     宽厚,博大,包容,有内涵,有深度,这是描绘人,也是描绘天地宇宙的气度,是中国“山水画”区别“风景画”的要点。国人崇尚“天人一体,物我相融”,所以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山水画娓娓道来。大国气度也区别于那些弄巧取媚的花哨手段,而追求中正、庄重、朴素、大气。它体验在山川上,也体验在人身上。

      读画先辨气象 ,能分大家气息与小家子气之不同,然后才可论髙下。学画亦然,胸中无大气象,终难成气候。气象来自信心与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有关。先天不足者后天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多硏究思考,信心自然会增。

      作者画这幅画是在游历了西方多年之后才有的感受,中国画的创作理念与西方现代派的想法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国画是综合艺术型,是“物我相容”不同于西方现代的单一的纯主观表现。中国艺术的综合型提供了更为丰厚的欣赏信息,既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又能准确地展现个性与时代性。

     这幅画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下部分以树为主体,坡石为副。树丛以墨点为主,夹杂了勾叶树和小黑点,形成点线面的节奏变化,但又不失整体。树幹的直线与土坡的横线形成对比,中间佈以房屋,就有了变化,避免单调。

      上部分以山石为主,与下部树为主形成区别,但山上也有树,与下面呼应。并在山中佈置了水口,上下两道瀑布可以令大山有了动感。山有势,成“反C”形,在大片云气中露出树梢,使云气活起来,不会显得太空,并且上下有了连接。在左边不显著地方开了一条山路,是下面居民可以上山的通道。山头以重墨书写,以显其厚重。黑白对比强烈才有精神。

      整幅山水的佈局可观、可遊、可居,上有题款,下有压角章,这才完整。

论述

      山水画是“境”的艺术,是“心入定”的艺术,是由实转虚的艺术,是留下大片空白,供人想象的艺术。

     什么是“意境”?“情与景会,意与象合”。白话解释即心中的情意与风景中的物象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境界,是作者心中的世界。这样的“意境”没有明确的主题宣讲,但可以令观者根据自身的经历产生联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诗句中只有形象,没说主题,但带给我们的意境,是辽阔、壮美。是由实景转虚境、并留下大片空白的典例。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篇都是实景,但每个形象都打上了作者感情(意象)的烙印: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馬瘦风冷,夕陽黄昏,流浪的游子如何不断肠?这就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悲怆的情绪, 即作者所传达的意境。

      诗画合一:诗要有画意,画要有诗境。这是作中国诗画的标准!

画到静处,不能再题款,一切都是多余的。

      未完待续,下周见。


西庐雅集
欢迎品鉴和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