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二)

 虹72 2020-07-09

转:zhangnaig的博客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二)

3、了解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讲究语言凝练、语言含蓄、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衬托、借代等。从诗歌格律需要的角度来讲,对偶不算是修辞手法,如律诗、绝句、某些词牌,对偶(对仗)是必须讲究的格律,所以在清理某一作品的修辞手法时,可以不将其考虑在内。古典诗歌除了一些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些较特殊的手法,如炼字、倒装、用典等。

(1)比喻,是最常见的手法,以物喻情。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寺舍》主体指浓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古人在诗歌中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 ,而是用比喻,喻体很多,像“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炼字,注重一字传神,情真意切。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炼字这种修辞手法在很多情况下属于活用、比拟、夸张等。如: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巳《早梅》)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甫《山园小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楼》)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唐白居易《寄水部张员外郎》)

上面第一句中的“燃”字,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第二句中的“一”字,说明了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了一个“早”字。

第三句中的“含”字,以比拟的手法说明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底。

第四句中的“浮动”,以有形之态状无形之物(“暗香”)给人一种梅花馨香微微荡漾,沁人心脾的感觉。

第五句中的“闹”字十分传神的把浓郁的春意点染得生动别致,让人进入一种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的意境。

第六句中的“老”字为使动用法,突出了在阵阵秋风中梧桐绿叶凋零萧索的样子。

第七句中的“老”字照应了后句中的“白发多”(即风掀起的层层白浪),以一个“老”字形象的描绘了洞庭湖波浪翻滚的样子。

第八句中的“点”字不仅形象的把湛蓝天空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的特定意境表达出来了。

(3)双关:讲究含蓄,借物寓意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不过谐音双关说到底还是属于语意双关,只不过多“拐了个弯”罢了。

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补充: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引发人们想象,突出事物的本质。

拟人:描写生动,表达亲切,富有情趣。

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说理使道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使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反复: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调语气的作用。

设问:吸引读者,启发思考;有问有答,突出强调文章内容。

三、值得注意的字词(炼字)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 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 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 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 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 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 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 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四、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

诗歌的意象也就是指诗歌的景物形象,涵盖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了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剪裁,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色彩描写等。景象是任务(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意念的事物,蕴含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称之为意象。“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做“意境”。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则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懂诗歌情感的时候,必须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要注意分析诗歌写了什么意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描写用语及其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等方面。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感情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意 象 集 锦

一、花草树木类

1、柳

(1)“柳”、“留”二字谐音,表现离愁别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3)柳絮漂浮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2、梅

梅有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不屈不挠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 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借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种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所以诗人也常借此特点写出其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平直,既是咏梅,也是咏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3、菊

喻隐逸、高洁、脱俗。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的品行的高洁。“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很多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哀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 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纯洁爱情。

5、梧桐、芭蕉 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 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芳草

(1)表现生生不息的希望。“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2)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表现悲伤的情感。“依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4)寄托圣明的短促和无可奈何的感慨。“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 寻芳草?”

(5)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7、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8、绿叶 象征生命力、希望、活力。“绿叶自黄自落,不应秋至始愁人。”

9、竹 象征正直、气节、积极向上,“庭竹森疏玉质寒,色包葱碧尽琅”

10、红叶 代指传情之物,后借指以诗传情。

11、松 坚挺、傲岸,表现坚强、生命力旺盛,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岂不罹凝寒松,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2、花开 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和美好。“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花落 表现失意、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念、追怀或惜春之情。“厌花落,人寂寞,果树阴成燕翅齐,西园永日闲高阁。”

14、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去年近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5、兰 象征高洁、美好。“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16、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7、禾黍 表现黍离之悲(国家昔盛今衰)。“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8、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杨花 象征离散。“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20、黄粱 此凹陷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二、动物类

1、子规 表现悲伤、凄切之情。“若叫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2、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3、鹧鸪 烘托黄粱破败或惆怅落寞。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代指书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6、杜鹃 古代深化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思归或冤魂悲鸣的象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生里斜阳暮。”“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7、蝉 (1)品行高洁清高。“居高生自远,非是借春风。”

(2)孤独无助,孤苦无告。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就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也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双鲤 代指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9、庄周梦蝶 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0、燕子 燕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受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较为丰富。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思念惜春之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顽,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也正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空闺寂寞,才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惆怅嫉妒,才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的失意冷落,才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心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的留念期盼。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归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和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5)表现羁旅行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三、日月风霜类

1、月 (1)花好月圆,团员喜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望月思故乡,表现亡国之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高开。“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青山 (1)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因而备受诗人喜欢,是诗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3)“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3、冰雪、冰心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4、水 (1)绵绵愁思,离愁别恨。“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时光流逝。“滚滚长江东逝水、”

5、关山 (1)关塞山河。“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历史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关山渡若飞。”

6、清风、白云 (1)望云思友。“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不堪云白日眠。”

(2)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黄河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沉醉田园,恬淡洒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7、斜阳、烟霭、清霜 (1)沉郁思古幽情。“朱雀桥变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惆怅、凄苦、悲凉情绪。“暮霭沉沉楚天阔。”

8、雪 象征顺接、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四、器物类

1、玉 象征高洁、脱俗。“隐石哪知玉,披沙始遇金。”

2、丝竹 音乐。

3、汗青 史册。

4、轩辕 祖国。

5、三尺 法律。

6、寸管 笔。

7、吴钩 泛指宝剑、利刃。“看吴钩”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落日露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8、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9、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情谊。“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10、簪缨 象征官位、名望。“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五、其它类

1、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碧血未消尽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托鹃。”

3、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4、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源于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5、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指有非凡才华。

6、白衣苍狗 也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7、峨眉 代指美女,或象征高尚的德行。“峨眉对湘水,遥哭苍梧间。”

8、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灯 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9、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望穿她盈盈秋水,蹙损她淡淡春山。”

10、登楼、凭栏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或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11、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12、饮酒 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迎袖。”

13、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14、捣衣、捣练 “捣衣”是在衣服做好之后进行捶捣。故事中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说明:以上的分类只供参考,而且不完整。在记忆这些意象时,要不断的加以补充。另外,也可以依据其它的分类标准自己进行归类,只要能方便自己记忆就可以了,比如还可以把表达相同情感的意象放在一起记忆。

五、学会解读文本信息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中的“重”字,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 、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是大有裨益的。如1997年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5、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

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题为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烟柳”“斜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