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士第文林郎郑有伦

 风吟楼 2020-07-09
明末清初,郑有伦出生粤东蓬莱(今海山)的小渔村――山下村。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童年时,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孤儿寡母,恐难维持生计,遂与母亲离乡别井,逃至澄海东里樟林古港。时已黄昏,天气寒冷,见有一处大户人家柴房可栖,便藏于柴房草堆之内宿之。次日凌晨,母外出寻找生计,小有伦留在屋外玩耍,忽听里面传来朗朗的书声。好奇心使他想一睹为快,可人小个矮,踮脚也看不着,见屋前有一木柱,机灵一动爬上柱上,望窗内书斋,聆听书声。书斋主人外出见状,甚为惊奇,叫来小有伦一旁问明原委,方知与其母逃难于此。待母归,主人家请其入内,观其面善可怜,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收留母子在府内做事。
原来主人家是樟林有名的书香门第,清朝康熙年间的贡生,名叫郑铁侯。年轻时虽精通琴棋书画、学识渊博,但因命运不济,曾三年参试不中,怀才不遇,遂开办私塾,教书育人,家境富裕,但膝下无儿。前天晚上,忽梦见屋外乌龙盘柱,今早起来,便见孩童爬于书斋外木柱,心想此孩,日后前途必贵。从此以后,观察有伦言谈举止,果见有伦聪慧过人,偶旁听于书斋,过目不忘,颇有灵气。念及有伦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且为同宗,郑铁侯夫妻合议,有意认有伦为子。翌日,与有伦母亲商量,母回主人,海山老家尚有祖先候奉,祖业候继,恐难从命。郑铁侯夫妻道明为了孩子前途,再三挽留。有伦母见其真诚款款,感念恩情,又是同宗之缘,遂答应有伦过继樟林父母,长成后均认双方祖业和父母。
过继之后,铁侯夫妻视为已出,供有伦读书,进书斋、入考堂,年方弱冠,满腹诗经,资质超群,在同窗中名列前茅。后经院试、乡试、会试一路过关,屡得功名。于康熙廿一年(1682年),参加朝庭科殿试,一举金榜题名,喜中壬戍科第二十四名进士(现祖居饶平海山山下郑氏宗祠内进士古匾、有伦公墓碑石刻佐证,原后人编写的一些史料记载的孙有伦四十九名均有误)。
康熙廿三年,即有伦公考取功名后过二年,养父郑铁侯年迈过世。进士公有伦不忘昔日养育之恩,衣锦还乡之时,专程回东里樟林港。买下了东里溪(即头冲对面的溪)中的沙洲,后人称进士洲给养父母,答谢养父母之恩。当闻及养父已逝,悲痛之余,对养母孝心更浓,奉侍养母颐养天年。后因朝庭委以重任,赴外地上任,官至文林郎、布政使等职,与当时翰林院编修张容端为同僚好友。张容端广东五华县人,曾任云南巡抚之职(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客都梅州》等均有记载),后失记未明。
水仙宫前旧头冲河航道
据悉,郑有伦是南宋丞相郑清之九代孙。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外为官五十余载的进士公郑有伦,衣锦回乡时,本想在故居山下大兴土木建造宗祠。后见山下村毕竟地辟人少,转而在始祖地坂上宗祠南侧加修一角梁柱,以示对先祖的崇敬之情。现祠堂尚见“进士”九世裔孙郑有伦的匾牌以及宗祠门后郑有伦于清雍正十三年所书的“通德流芳”大字。有伦公育有一子,名为文龙,为郡庠生,夫人妙荣孙氏,公过世之后葬于故居海山山下村,现遗墓碑字刻清晰可见。
我郑氏一族,历来人才辈出。进士公郑有伦始终秉承先祖“清廉师宰”的高尚品德,勤政爱民、为官清廉,深受在任一方百姓的爱戴,曾留下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传说。虽因年代久远,但从我祖上历史文物考证,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的人物,是我们郑氏后人的骄傲。今天重新整理、寻找先贤足迹,为的是通过现存文物史料还原于进士公历史原貌,重振郑氏东汉之家风,激励后昆奋发有为。
潮州府志:孙有伦,本姓郑,号大霖,海阳学,饶平人。未士卒。康熙二十一年壬戌蔡升元榜。题名录注:孙有伦,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作郑有伦。道光《广州通志》卷七十七《选举表》同《碑录》,注云:“本姓郑。”
附注: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统称为“秀才”。
文林郎是古代的一种官员,不是职官,而是文散官名。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意思相当于行政级别。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所以文林郎相当于处级干部。
本文来自郑氏风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