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哪些逆天文物?

 hjh2004 2020-07-09

⬆️点我 ⬆️

图《五牛图》局部
来源 博物馆鸭(jianm02)
作者 林简明

今天的文章共分2part:《五牛牛牛牛牛牛图来啦!》和《中国有哪些逆天文物?》

Part 1
五牛牛牛牛牛牛图来啦!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一段坎坷经历。

《五牛图》也身列其中,自然也不例外。

在明代,它几易其主。

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原珍藏于紫禁城里的《五牛图》被侵略者掠走,从此杳无音讯。

 

直到1950年初,一封来信惊动了周总理。

信上说当年被八国联军劫出海外的《五牛图》,近日会在香港出现并被拍卖,但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他个人无力购买,因此希望政府能够出资收回国宝。

  

原来,就在《五牛图》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的时候,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从侵略者手中购买了这幅画。

五十年后,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蘅孙不得不把《五牛图》拿出来拍卖,《五牛图》面临流失海外的风险。

当时,10万港元对于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款项,可是再困难也要收回国宝。

 

于是,周总理立刻给文化部下达了三条批示:一、派专家赴港对国宝进行鉴定,确定其真伪后负责收购;二、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以确保文物安全;三、文物返回后,交给收藏条件好的单位妥善保管。

文化部接到总理批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赶赴香港。经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后又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买下此画。现此画修复后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何再难国家会要收回这幅画呢?

这就要从一位叫韩滉的宰相说起...

宋《韩滉画像》程怀立 绘

韩滉(huàng),字太冲,唐朝长安人,出身世家大族昌黎韩氏。

昌黎韩氏是当时大唐的第一政治家族,有“一门三宰相,五世七侍郎”之称,大家熟知的韩愈也是属于昌黎韩氏的一员。

父亲韩休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宰相,韩滉继承了父亲的刚正不阿,虽是官二代,但却毫无奢华习气,反而非常务实。

年纪轻轻步入官场,此后担任朝廷要员、封疆大吏,并官至宰相。

他过手的赋税钱粮不计其数,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皆是朝廷要职,但他严谨的行事作风,用法严峻,眼里丝毫不容沙子,凡是他过手的文书簿册,细枝末节也绝不遗漏。

唐 韩滉《文苑图卷》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一生节俭清廉刚正,衣服穿了十年才换新的,家中陈设简陋到只求遮蔽风雨,宦海几十年只骑过五匹马,每一匹马都是因为老死才更换。

如此接地气的官N代韩滉,经常跑田野中探访民情。

有一天,韩滉带领随从,迎着和暖的春风,走在郊外田间小道上。

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

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

韩滉看得出神,连忙命随从取出画夹,全神贯注地速写了一幅耕牛图景。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他终于在一幅狭而长的白麻纸上共画了五头大牛,取名为《五牛图》。

接下来是《五牛图》的赏析部分,包括构图、用色、用纸、题跋、yuyi。

若是不怎么感兴趣

可以滑至下一部分

《中国有哪些逆天文物》


01

整体

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衬景,整幅画面就只有最后右侧的一棵小树。

这样看似让画家轻松很多,毕竟少画了很多笔,最适合我这种比较懒惰的人。

但其实大家想想毛笔字“一”笔画比“龙”少很多,但前者书写难度会比后者轻松很多吗?

我看不然,因为“一”字笔画少了,反而把难度大大提升了,因为大家可观赏的、评价的只有你那一横。

而这幅《五牛图》也是如此,没有衬景只能完全以牛作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

故而,五头牛的每一头都可独立成章。


02

构图

由于没有背景衬托,在构图上的安排确实很费斟酌,而作者最终采取的是将中间一头牛画成正面形象,两面各安排两牛,在构图上形成左右对称。

五头牛虽是平行排列于画面上,但通过它们的动作丰富、神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做下修改,)有效地解决了构图呆板的问题。

在京交会中,《五牛图》被赋予新的含义——五牛积福。

寓意五福临门。

五头牛从左到右被赋予的含义分别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成。


03

用色

在用色上,两头深褐色和二三头黄色,代表着最典型的牛的毛色,虽然只用了两种颜色,却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

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重刻牛眼睛及其周围的皱纹,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件文物现均藏于敦煌博物馆

04

纸张

中国作画的载体有“纸、绢、帛、扇、陶瓷、碗碟,镜屏”等。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由东汉蔡伦改进民间的造纸方法,以黄麻、布头、破履等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使之成本大大降低,称之为“蔡侯纸”。

《五牛图》这幅画所处的年代虽然是唐代,但其所用的纸张便是麻纸,可以理解为蔡侯纸2.0版本。

麻纸其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但历经千余年不易变脆、变色。

《五牛图》题头:兴托(讬)春犁,寓意着一年的收成(兴盛),全寄托在春天的辛勤耕犁上


05

存世

《五牛图》是目前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也是少数、仅存的几件唐代传世纸本画作。

《五牛图》上的题跋

06

题跋

题跋,是文人们在弄翰中把真情实感寓于画中,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元明及清初的文人画,特别是明人作品,不论是逸笔草草写意小品抑或巨制大幛都留下了许多精彩绝纶的题跋。


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但这些痕迹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只有“睿思东阁”、“绍兴”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

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

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

韩滉的《五牛图》上留下了“太上皇之宝”的印玺,这说明乾隆在1796年退位和1799年去世之间,仍然观赏此画。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中南海成为德军的驻地。

因为此画藏在春耦斋,而较早成为一批流失出宫的名迹。

之后的回家之路,文头已交代。

70年代,残损不堪的《五牛图》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修复专家孙承枝老师傅主持《五牛图》的修复工作。

经过几年的时间,才将原画上那几百个蛀洞一一修补好,并补全了颜色。

我们这才可以看到这副闻名于世的《五牛图》。

 


Part 2

中国有哪些逆天文物?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2638720/answer/681780910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1035177968275931136

知乎上的问题:

中国有哪些逆天文物?

说12个。

废话不多说

上图掌掌眼

象牙萝卜

象牙白菜

01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河南省博物院 

逆天之处:

雕刻技艺 / 上色技巧

『雕刻技艺』

萝卜白菜上都趴着一只大肚蝈蝈,其腿上的绒毛清晰可见。

白菜的叶脉也是脉络分明,白菜叶上还点缀着漂亮的小野花、和一只红色小瓢虫。

『上色技巧』

由于象牙的密度比较大,想要着色十分困难。

这两件“清朝”时雕刻的萝卜和白菜如真的一样,并且直至今日光鲜依旧,丝毫没有褪色,令人难以想象。

现今即使有人勉强给象牙着上色,可过了三五年之后也会慢慢褪去,如今手艺人和制作工艺已成失传。

清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
共24层
高54.8CM、球体直径11.7CM

02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

台北故宫博物院 

逆天之处:

雕刻技艺 / 层数技艺

『雕刻技艺』

这件十九世纪由广东地区牙匠所刻制的象牙套球,表面以高浮雕刻九龙穿梭于祥云间,内部则雕刻各种镂空精致的锦地几何纹样,每层皆可灵活转动,共24层。

中间则有一颗雕有9层的云龙纹套球,再上则雕以山水人物。

层层相套,玲珑剔透且制作繁复的象牙球,可说是清代晚期牙雕工艺之代表。

『层数技艺』

清代因商贸的需求,广州牙雕艺人借鉴石狮口中含珠的镂雕形式,创作出了象牙球。

因施工空间的限制,象牙球的工艺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

象牙球从开始的1层,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再到清末已达到25或28层。

目前最多能刻至60层。

2008年首届全国象牙“百日展”开幕时,60层象牙球亮相北京,估值近2000万元。

『文物背后』

1915年,由翁昭、梁雄创作的25层象牙球被选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

当时日本也有一个26层的象牙球送展,为了辨别真伪。

大会将两球同时置于水中加热,日本的象牙球是用胶粘拼合的,一煮即层层散开。

中国的象牙球则安然无恙,证实是原块象牙镂刻而成,从而获得博览会一等奖。

自此,中国的象牙雕刻驰名世界,尤以象牙球最享盛誉。

1923年-1935年间,翁昭曾与白满等人合作雕刻各种艺术品如《夜战马超》《水浸金山》《仕林祭塔》及25层象牙花球等,多次送交国际展览。

1923年,翁昭制作的象牙球又获得伦敦展览会一等奖。

1955年,翁昭率子加入广州市第一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

1957年,翁昭被聘为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编织象牙席
长216cm,宽139cm
由宽仅0.2cm的扁平象牙条编织

03

编织象牙席

】 

故宫博物院 

逆天之处:

编织技艺 / 原料利用率低

『编织技艺』

象牙的特点是既硬又脆,用它来织席很难想象。

当时广州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韧性,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最后才是编织。

由于象牙席耗时耗资过巨,雍正曾下旨停止制作,如今传统象牙劈丝技术已失传。

『原料利用率低』

加工象牙料的方法非常费料,以制作象牙筷子为例,因要将象牙料锯成板片状,再锯成长条、找规矩、磨。

象牙料的利用率只有40%一60%。

如将象牙料劈成篾状,再劈成丝状,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

这也是象牙席名贵的原因。

『文物背后』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宫中的象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剩下2张下落不明。

两张象牙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一张象牙席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

由于编织象牙席传世者稀少,故这件象牙席在中国象牙工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

牙雕发展至今,制作工艺大抵分“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

分别对应象牙萝卜青菜、象牙球(鬼工球)和象牙席。

其中“编织类”须将象牙泡软,劈成细丝后再行编缀,堪称惊艳。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04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清】

广东省博物馆

逆天之处:胎毛技法

『胎毛技法』

素胎金丝猫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工艺,作者黄炳自创了一种叫做“胎毛技法”的工艺。

做法是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在器物表面用刻刀、木、竹等工具一丝丝一缕缕地雕琢出动物的羽翎、皮毛、猫咪的胡须和鼻子两侧的毛孔,把猫擒老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

『人物故事』

黄炳(1815~1894年),广东石湾人(现佛山石湾)。

出生于陶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顺其自然子承了父业,走上民间陶塑艺人之路。

生性聪慧的黄炳,一开始从普通工匠做起,打下手,干杂活,渐渐成长为手艺精湛的师傅。

换如今的说法,也即是包工头,带领着一个包工队辗转各个工地。

由于世事变迁,陶塑(石湾公仔)渐渐走下屋脊,成为家庭装饰品,所以石湾陶塑急需一次改良。

当时的黄炳是个有固定收入的匠人,所以他不必为了生活而日夜奔波。

于是在当时陶塑行业充满喧嚣地制造各种吉祥的历史人物时,黄炳却在自家的后院饶有兴趣地研究家养动物。

闲情逸趣的常年观看一只鸭、一只猫或一只猴子,看鸭子戏水,看家猫嬉戏,看猴子休憩...


黄炳制陶塑卧鸭

黄炳吸收了意塑手法的优点,摒弃了它不成熟的地方,注重细致刻画表现对象,创造了石湾陶塑“胎毛”的新技法,一直沿用至今。

太阳神鸟金饰

05

太阳神鸟金饰

【商周】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逆天之处:

薄如轻纱 / 切割工艺/金箔用途

『薄如轻纱』

经测量该金箔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2毫米。

其含金量高达94.2%,为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

『切割工艺』

从“太阳神鸟”金箔残留的痕迹分析,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

由于当时切割工具不锋利,要实现纹饰图案的镂空,必须进行反复刻划,而且每次的刻划不可能与上次刻划的线条完全重合,以至于在太阳的光芒、鸟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的多次刻划的痕迹与细小的褶皱。

直裾素纱襌衣
衣长128厘米
通袖长190厘米

06

直裾素纱襌衣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

逆天之处:

薄如蝉翼 / 纺织工艺 / 使用途径

『薄如轻纱』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距今约两千年的素纱襌衣,一件48克,一件49克。

因为博物馆失窃的原因,其中48克的素纱襌衣被毁,49克的素纱襌衣严重损毁。

此件是49克素纱襌衣,它有多薄呢?

当时出土的两件素纱襌衣,叠起来可放进一个火柴盒;

而这件素纱襌衣叠起十层仍可看报纸。

所以,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纺织工艺』

素纱襌衣轻薄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款式是单衣,没有衬里;

二是织物种类是平纹纱,本身就是较为稀疏的织物类型;

三是古代蚕偏瘦弱,所吐的丝较细。

在仿制的过程中,从最初的80余克到49.5克,专家们花了13年的时间;而从49.5跨越到49克,时间又耗去两年。

(现放置在湘博的为复制品,真品因长时间暴露需收藏保护)

『使用途径』

《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

按史书记载或常识推理,应该是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使丝绵袍上华丽的花纹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胧之美,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这倒也符合中国人不事张扬、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

国内现存的半只南宋曜变天目茶盏 
口径12.5厘米
高6.8厘米
底径4.2厘米

世上仅存的三件半“耀变天目”

07

曜变天目茶盏

南宋

杭州古越会馆 

逆天之处:

古代曜变 / 存世量少

『古代曜变』:

“曜变”的发生机率非常低,被视为偶然,几乎是十万中取一才有可能发现的罕见现象。

在烧制过程中,窑里发生特殊的变化,导致釉面出现气泡爆裂产生一点一点的多彩釉斑,非常奇异罕见。

考古学家发现,在宋代建窑遗址附近找到数以十万计的瓷器残片,疑似都是烧制曜变时留下的失败品。

『存世量少』

古代的耀变天目世上仅存三件半,国内仅有半件,另外三件在日本。

『文物背后』

很多小伙伴说看到过耀变天目,但实际上现代的耀变天目和古代的耀变天目在制作工艺手法上根本不同!

现在大家在很多古玩行看到的曜变(比如福州),仅仅属于形似的工艺品,现待工匠也尽量去接近,但本质还是很大区别的,曜变的研究还没搞清楚,仍属于可遇不可求。

曜变天目都有反光膜,古代的是做出一层反光膜是铁结晶膜,是铁、锰等釉料,而当代的是用重金属做的,属于金属成色,铅锡之类的,这是最大的差异。

其次古代窑洞采用的是柴烧,无法精确控制温度;现代基本以电烧为主,温度好控制。

此二件,和萝卜白菜区别在于原料


08

肉形石&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院

逆天之处:

雕刻技艺 / 天然材质

『雕刻技艺』

这块清代的肉形石,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底座为纯金,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玉东坡肉。

全世界共有67块肉形石,这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

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此件翠玉白菜,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100%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

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

而且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张显其制作者的精湛技艺。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天然材质』

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其原理是在生长过程中混有杂质的玛瑙,在不同的时间点受到杂质的影响,形成了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

翠玉白菜的原料来自缅甸,翠色晶润淡雅,通透无暇。

由于原料的珍贵,且琢磨玉料成为器物相当的费工、费时,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其创意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

秘色·奇景 国家博物馆
在光线照射下
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
似水似云

09

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 

苏州博物馆

逆天之处:

填补历史空缺 / 火候把握

『填补历史空缺』

早在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秘色瓷之美。

但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这种工艺就失传了,整整一千多年里,留下的只有对秘色瓷的文学歌颂。

直到1987年,秘色瓷莲花碗以一碗之力,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

『火候把握』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

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

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

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刊谬补缺切韵

古代技艺已失传,但有今人借助仅存的图像资料重现龙鳞装,复原了这项古代装帧技艺


10

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博物院

逆天之处:

装帧方式 / 现存孤品

『装帧方式』:

刊谬补缺切韵采用的是中国独有的书籍装帧方式——龙鳞装。

最早现于唐代中叶,北宋广为流行。龙鳞装从外表看上去,和卷轴装一模一样,但内藏玄机。

它的形式是将页纸鳞次相错地粘贴在底纸之上,收起为卷轴,展开之后逐页翻飞,形似龙鳞。

『现存孤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龙鳞装书籍制作技术早已失传,用龙鳞装装帧的,传世的实物也只《刊谬补缺切韵》一件,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不轻易对外开放。


11

瓷母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

逆天之处

001号孤品/ 烧制工艺

『001号孤品』

瓷母全称为: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作为故宫001号瓷器藏品全球仅一件,有着“中华瓷王”的美称。

器身自上而下的釉彩装饰多达十五层,十二个长方形开光内六幅为写实图画。

『烧制工艺』

“瓷母”包含了自宋至清,从单色釉到颜色釉、高温釉到低温釉等十几种工艺。

融合了千余年来出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十余种釉彩与制瓷技术,其烧制过程极其复杂,共需要72道官窑制瓷工序,堪称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化石”。

假设每种釉层的烧制成功率平均是70%,那么想要将一尊拥有十七种不同釉彩的大瓶烧造出来,成功率就是70%的17次方——0.23%(70%还是往高了说的理想概率)。



12

粉彩黄釉缠枝纹镂空花卉纹双象耳转心瓶

【清乾隆】

 中国国家博物馆

逆天之处:

吻合程度

『吻合程度』

“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再组装、烧黏起来的。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

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

比例也必须很精准,烧制要得宜,才能合得上、转得动,比例尺寸稍有差池都将无法组装或无法转动。

然而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多次计算,重复烧制,不断的尝试与实验,才能得出实际样品。

『文物故事』

据乾隆十八年《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传旨……江西烧造门龙舟、灯触人旋转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

烧造一件转心瓶耗费半年多时间,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

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

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虽说“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但是繁复的工艺背后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连“土豪”乾隆皇帝都觉其工艺复杂,耗费的财力过多,在唐英的奏者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叮嘱逢年过节烧几个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