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中医成长感受(一)

 稻镇江 2020-07-09

编者按:

很多人眼中,赵江滨医生是一个中医幸运儿——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的山西小伙儿,一路从考上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到考取刘力红教授的研究生,从参与创办同有三和中医,现在担任同有三和南宁中医门诊部医疗部负责人,三和书院教研组负责人,刚三十出头的他一直在中医路上坚定前行。
每个踏上中医之路的人都有各自的因缘和故事,或明或隐。今天,我们将跟随赵江滨医生的真诚回溯,一起去探寻和思考,我们的中医之路如何走得更坚定、自信、自在。

1

求医无门学医自救,第一堂课打开心扉

2004年夏通过高考走上中医学习之路,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无奈之举。当时的我已经身患癫痫病长达六年之久,历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自身和家庭都处在贫病交迫之际,只好立志学医自救。为了顺利达成目的,我选择了录取可能性比较大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并有幸得偿所愿。

入校以后,我就处处留心,寻找能够解决自身病苦的方法,而不管是迎接新生的学长,还是宿舍楼下小书摊上摆放的《思考中医》,都引导我关注到一个人——刘力红老师。

接下来很快我便发现刘老师在开学第四周就有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思考中医》。在第一次课上,刘老师直抒胸臆的讲课方式和对中医的拳拳之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在我的阅历里面从没有哪位老师像他这样讲过课,真诚生动,别具魅力。

在老师那里中医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用心咀嚼感受之后的体悟,中医更不是发财出名的工具,而是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和责任,从此之后我就黏上老师和老师的课了。

这次课同时也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堂课,因为恰恰就是在这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位清末民初杰出的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学问,尤其是谈到了他经过反思悔过,十余年的疮痨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复如初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油然生起信心和动力。

2

扪心自问自我疗愈,研读经典启示多多

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每日不定时地反躬自省,从情绪方面检讨自身的病因所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我突然体会到自己多年以来对父亲竟然积累了很多怨恨的情绪,体会到的同时便释然了,膻中处顿时开阔,喜悦从心底里面透出,在从未有过的开心和放松中度过这一天后,我感到困扰自己多年的疾病已经完全康复了,至今将近15年从未再发作过。

因为长期以来父母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紧张,而自己启蒙较早,就特别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一开始只是有些担心,然后到不满,再到怨恨,不良的情绪就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逐渐累积起来,最终形成了疾病。

生命作为形神兼具的整体,《灵枢经》认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从经文的表述来看,疾病的产生虽不外六淫七情之类,六淫侵犯的是形体层面,上下皆有行迹可循,七情触动的是心神,其影响和伤害更容易触及生命的根本,但却很容易被人忽视。

癫痫病的发作特征,就是一种心神失守的状态,何以心神失守呢?不良情绪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素问·奇病论》中记载“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经文中具体阐述的癫痫病因就是“大惊”这种情绪,那么以此类推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皆有可能,而又把“大惊”这种情绪的来源定位到母亲身上,可谓意味深长。

3

验之临床获得定解,建立初心前行不辍

经典言简意赅,证之临床,却非常相应,到现在为止除了我自己,我遇到过不下数十例癫痫病患者,仔细地询问病史,几乎都有类似痛苦的家庭生活经历。因此,癫痫病是身病更是心病,临床中单纯地依靠治身的方法结果注定是事倍功半的。

亲身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中医对生命和疾病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借此寻找到重获健康的契机。在这个重要的启示下,不管是中医的学习也好,还是个人生命的选择和运作也好,我都感受到一种主动的快乐。

当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初发心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和问题,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利益时,就会更单纯、更开放,也更容易触及到中医的传承,获得教益。佛学里面有句话“学佛如初,成佛有余”,医圣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的提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每个人学医也都会有自己的初发心,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继续保有这个初心,推己及人而已。


4

感性的信心过后,我迎来了真正的挑战

当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之后,对中医的信心是理所当然的,我渴望拥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为此,我在学校期间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坚持读诵《素问》《伤寒论》等经典,泛览了《徐大椿医学全书》《陈修园医学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历代医家的著作,并勇于实践,积累了不少验案。

当我本科毕业时已经是大家眼中的“铁杆中医”了,但扪心自问,于理法方药还是不能贯通起来,有时候治好了不知其所以然,治不好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每个中医学人常遇到的问题。

5

报考刘老师研究生,给自己带来转机

于是,2009年我报考了刘力红老师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寻找到继续成长的机缘。在跟随刘力红老师学习工作期间,有幸接触到很多珍贵的学术流派,比如仲景钦安卢氏医学,黄帝内针等。

它们好似伐山之斧、入道津梁,让我在临床上运用理法方药和理法方针时能够得心应手,并对经典所述和临床各科的理论、应用逐渐有所体会,获得不断成长的力量。当然,这样的认识是需要一段又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打磨、淘洗、坚忍才得到的。

下面,我重点介绍下自己对钦安卢氏医学是如何由疑到信的。

6

对伤寒的执念,我回避“火神派”6年

自2006年拜师于“火神”卢崇汉先生之后,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一直都是刘力红老师重要的学术方向,因此作为扶阳学派的学术重镇,身处广西中医学院的我也深受其益。

早在2004年,有位和我一起听《思考中医》课的学姐就送给我两本书——《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医古籍。2005年冬卢崇汉先生受邀赴广西中医学院首次公开讲学和2007年冬举办的首届扶阳论坛,我都有幸参与了。

对扶阳的理念,我始终存在着疑惑,尤其是在讲座中卢崇汉先生提到姜、桂、附等辛温扶阳药物的运用占到其用药的90%以上,当时的我更是难以置信。这个疑惑一直障碍着我,让我对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学习一直浅尝辄止,理论上的不认同过渡到临床上,根本就用不起来。所以很长的时间里面,我都在回避这门珍贵的学问。

7

边学边讲中打开自己,心开意解真美

直到2010年秋成为刘老师的研究生之后,我必须坦诚地面对这些疑惑。于是一方面,我一遍一遍地学习、阅读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著作和诸师的讲课视频,另一方面,我开始对照《素问》前九篇,组织一批同学每周进行经典学习小组分享会(作者按:即后来广西中医药大学精诚学社的前身)。

在这段时间里,反复的温习让我像母鸡抱卵一样沉浸在钦安卢氏医学构建的简练而美妙的系统里面,而经典学习小组分享的形式又给了我精神上的出口,在《内经》的经旨与仲景钦安卢氏医学之间形成一个奇妙的链接。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会将自己学习《内经》的点滴感受理顺和凝练,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充分锻炼了讲辨著的能力;而在同具求道之心的伙伴面前,我们也会更加真诚地放下自己的遮障,逐渐敞开心扉,敢于将这些感受真实地呈现,就这样我逐渐跳出了过往的思维惯性。

终于在一次分享《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学习感受时,突然有所领悟,郑钦安先生所言“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膀胱是太阳之腑,津液藏焉,随气化运行布散于周身内外。譬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太阳蒸动大地上的水,气化至天上形成云雾之类,云雾又自然下降为雨露,上下相交,中土的化生作用显现,就衍化出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圈。

人身也是真阳的蒸动之下,形成一股源头活水,故上中下三焦如雾、如沤、如渎,无非人身内外气化之状态。这个气化的状态也可用三阴三阳的功能来描述,但尤以太阳、少阴为其气化的核心。

因此仲景以伤寒立论,就是对太阳气化体用的强调,钦安卢氏医学据此把太阳和少阴作为人体气化的核心,治病立法强调把握太阳、少阴两关,就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

所以说,气化的问题无非真阳尚足而气化不及,或真阳衰弱而气化不能,或兼而两之,桂枝法为气化不及而设,四逆法为气化不能而设。扶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扶持太阳气化的体用,使津液布散濡养内外,并非好用姜桂附。这次分享让我终于在重重的疑惑中有所突破,开始真正地触碰到钦安卢氏医学了。(未完待续)

后记:

从古至今,都不乏因病学医的著名医家,远有李杲、黄元御,徐大椿,近有孔伯华、施今墨、刘渡舟、岳美中等。痛苦既可以让人沉沦失措,也可以让人奋发有为。
一个处在人生之旅上升期的青年医生,愿意再一次回首过去的痛苦并袒露心扉,这既是一种勇气,更是希望借此告诉广大中医同道,以明师为镜,以经典为镜,以同行者为镜,找到并保有自己的初心。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篇。

赵江滨医师简介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跟随刘力红教授学习中医及中国文化十余年,致力于钦安卢氏医学与黄帝内针的理论、临床研究。现任南宁同有三和中医门诊部医疗部主任,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教研组负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