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乾隆二十五年探花王文治书札

 百了无恨 2020-07-09

释 文:               

文治顿首啸崖大兄年长阁下:

似水年光,恼人秋色,屈指文旌在润时,忽已三阅月矣。醉竹兄过润而不获把晤,大是恨事。兹松厓见访,风仪蕴藉,雅称其诗,古谚所云“才子岂能无貌”,殆谓是耶!治自奉别以后,三拜手书,然直至见松厓所赉之书,而后恍然焉。盖此书最先发而最后至,于此益以见大兄拳拳于鄙人者矣。昨承命为松厓题照,并柬吾兄,今即奉托松厓转致,幸惠教之。来示所云得一知己之说,治亦谓然。窃谓知己之相值,与感恩不同,盖自古难之,未易与泛泛者言也。醉竹、楞香、伟南诸公均此致候,馀详松厓口述,非匆匆笔札所罄。

啸崖大兄年长阁下,屡承嘉贶,并谢。    

                                        年愚弟王文治顿首

注:

     张虎拜(一七四一至一七九四),字召臣,一字锡山,号啸崖,天津人。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成进士,著有《妙香阁诗集》。

“淡墨探花”王文治

王文治(一七三〇至一八〇二),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王文治很早便以书法知名。清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翰林侍读全魁、周煌等人出使琉球,二人仰王文治书名,遂邀其同往,结果琉球人纷纷重金求购王文治墨宝,让时年二十六岁的王文治书名大震。四年之后的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王文治顺利通过会试参加殿试,并取得一甲第三名,这便是日后其被称为“淡墨探花”的由来。进士及第后,王文治初在翰林院任职,与纪昀交好。
王文治书法学习明人董其昌,在当时与梁同书、翁方纲等人齐名。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刘石庵即刘墉(一七二〇至一八〇五),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喜欢用浓墨,其书法风格如黄钟大吕,时称“浓墨宰相”。而王文治平日喜欢用淡墨,又是探花出身,于是被时人称为“淡墨探花”。杨健君在《中国书法史话》中对二人书法分析道:“比较起来,二人书风之不同,并非仅仅用墨浓淡的分别,而是所谓风神与魄力的差异。梦楼风神,即境界之高,用心在格调与品位;石庵魄力,即境界之大,属意在格局与气象。”王文治在书法学习上宗尚“二王”,但同时也对颜真卿深怀敬意。他在《论书绝句》一诗中写道:“曾经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可见王文治也深受颜真卿的影响。
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王文治出任云南临安知府。作为书法家的王文治,喜欢在各地题字刻碑,留下许多碑刻。时至今日,云南许多地方还留有王文治做官时留下的墨宝遗存。离任临安知府后,王文治无意仕,返回家乡,过起了“买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自随”的悠闲生活。
王文治亦擅长诗歌,其诗与袁枚、赵翼、蒋士铨齐名,并称四大家,并著有《梦楼诗集》传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