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演谢晋:父母自杀,长子早逝,智障4子是我最后的牵挂

 政二街 2020-07-09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在文章中写道:

“谢晋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里,却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

纵观新中国的电影发展史,导演谢晋俨然是一个标杆。

因为他的出现,中国电影才会逐渐走向世界的大门,有人说,如果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50年中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人。

就算是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有一句话恰当又准确的描写出了谢晋和他的电影在影史上的影响有多大: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

谢晋说:“在创作中,我就是凭感情,可每一次都把自己烧进去。”

可是,把自己烧进电影里获得一生荣光之后,却在家庭上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可谓是辉煌又心酸。

01

1925年的十一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这个夜晚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但对于东晋名相谢安的第五十四世孙谢晋来说,是他漫长而曲折人生道路的开始……

谢晋的母亲名叫陈振美,曾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名叫谢春溥。

从小,谢春溥就培养谢晋的阅读兴趣和知识眼界,在谢晋10岁那年父亲就送给他一套《小学生文库》。

除此之外,在父亲给他营造的环境下,谢晋童年时期便博览群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这为他以后攀登电影艺术的高峰,夯实了最初的基石。

但是,在谢春溥的规划里,儿子以后一定可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育类工作者。

然而,这个被长辈们一向视为听话并寄托着厚望的孩子,最终还是背着他们走了一条与他们的愿望完全背道而驰的路。

谢晋从小就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家乡度过他的童年,并上了一年的小学。

由于生于战乱年代,谢晋从小跟着父母东奔西跑,求学生涯异常艰辛。

20世纪30年代,谢晋跟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在上海期间,他对戏曲的痴迷转向电影。

1938年,谢晋又前往香港读中学,次年回到上海,先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稽山中学高中就读。

业余时间,谢晋则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进行电影训练班学习,在这期间,电影的魅力更加让谢晋坚定了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1941年,谢晋高中毕业,他坚定的报考戏剧学校。

族里的长辈气急败坏,父亲坚决反对,母亲整日抹泪。

但谢晋不想自己的梦想因为家庭原因而被束缚,于是留下一封信,义无反顾去了四川,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同年,加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担任副导演。

但谢晋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坚持,最终让自己和父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50年,谢晋开始在众多电影中担任副导演和助理导演,锻炼自己。

1954年,谢晋第一次独立指导了淮剧短片《蓝桥会》,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谢晋当了几年导演后明白,只有忠于生活、忠于人民题材的作品,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受到欢迎。

65年,谢晋拍摄了一部名为《舞台姐妹》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旧社会越剧艺人的悲惨命运。

这部张扬个性,并且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电影上映后,中国进入了特殊的十年,谢晋灾难随之而来。

谢晋被关在上影厂的牛棚里,被批判多达200余场。

谢晋年迈的父母也遭受牵连,被批斗羞辱,家里被反复查抄,家人晚上连一个能盖在身上的毯子都没有。

1968年的春天,谢晋的父亲因不堪凌辱,以吞服安眠药的方式自杀身亡。1969年,谢母也从自家的楼上跳楼自尽了。

父母的相继自杀让谢晋痛彻心扉,但电影,真的要放弃吗?

绝不!获得平反后,他将曾经那些痛彻心扉的经历与感受全部融入电影作品中。

02

谢晋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影视界的泰斗级标杆人物,从影60年间,导演了36部电影,串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电影史。

从50年代的《蓝桥会》、《女篮五号》;到6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

70年代的《春苗》、《啊!摇篮》;80年代的《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GIF

90年代的《清凉寺钟声》、《启明星》、《老人与狗》……

每一部拿出来都是深入人心的经典,且像刘晓庆、周里京、姜文、唐国强、朱时茂等搅弄娱乐圈一时风云的人物,都是从他的电影里走出的。

然而谢晋到了自己身上,一辈子都没能从家庭的残缺中走出。

谢晋和夫人徐大雯,一共生育了四个子女,大儿子谢衍传承了谢晋的艺术风范,老二是女儿,老三和老子都是儿子。

但因为先天性的原因,老三和老四智力只有三四岁小孩子的水平,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但尽管如此,谢晋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1989年的一天,谢晋家的阿四失踪了,虽然他已经年过30,可智力还像三四岁的小孩一样,有时还会犯羊癫疯。

阿四是在谢晋下班时走失的,他远在一家接到福利厂上班,平时由隔壁的阿姨带回。

那天阿姨家里有事没上班,回家时,阿四竟迷了路。

03

当时阿四背了一个红书包,包里有一瓶厂里发的可口可乐,之后就什么线索都没有了。

谢晋在上影厂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的脸一下子变得煞白。

他不止一次的跟厂里说过,要不是为了我这两个傻儿子,在当初就自杀了,但是在不忍心撇下这两个孩子一走了之。

现在阿四走丢了,他的心里比刀绞还难受。

回到家里,妻子徐大雯向谢晋哭诉:“这么热的天,他会休克,会死的。”

谢晋强忍泪水,一边安慰妻子,一边通知在沪的所有亲戚好友去寻找,就连当地《新民晚报》都在显著位置标题“著名导演谢晋走失爱子”。

报纸登出,全市皆知,家里的电话铃声不绝于耳,连几十年不通讯的老朋友也打来电话,很多影迷更是倍加关心,有提供线索的,有前来慰问的,也有上门询问的。

到了第二天,有一个青年工人打来电话,说他看到了谢晋儿子。

谢晋赶到,看见儿子站在一条马路边,身上干干净净,看来一晚上觉都没睡。

他书包里的可口可乐还是满的,说明他一口都没有喝。

见到这种情景,谢晋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他一把将阿四搂在怀里,任凭泪水滴落在儿子似睡非睡的脸上。

经过这件事之后,谢晋就吸取了教训,他为此专门为两个儿子准备了两张有家庭地址、父母电话的小牌子,挂在他们的脖子上。

一天,谢晋将大儿子谢衍叫到屋里,对他说

“爸爸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你两个弟弟,以后我不在了,一定要照顾好他们!无论如何,以后你都不能抛下苦命的弟弟。”

谢衍,是谢晋唯一健康的孩子,也是唯一传承了谢晋艺术风范的儿子。

本以为,大儿子会是是自己唯一的寄托,但遗憾的是,这个完美复刻谢晋才华的儿子竟先他而去。

04

阿四的事情还没过去多久,三儿子又出了事。

1991年,谢晋刚刚导演的新片《清凉寺的钟声》上映,匆匆忙忙中,谢晋得知,3儿子生病住院了。

在机场,一位接机的人告诉他:老三这次病的不轻,正在医院抢救。

听了这话,谢晋顾不得其他,一心盼着能早点见到在医院的儿子。

见到父亲后,儿子的眼睛睁开了,他的脸从枕边慢慢的转过来,那双枯白的眼睛一直追寻着父亲,然后在父亲的身上挺住。

也许他也明白,这是他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果然,就在谢晋回到家不久,女儿轻轻就打电话来哭着说:“老三过去了……”

那些天,平日干起工作虎虎有生气的谢晋经常低着头不声不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但他却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有句话说得好,并不是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会得到上天的眷顾,不然怎么会有天妒英才这个词?

上天是残忍的,丝毫不给这位老父亲一丁点怜悯。

几年之后,谢晋唯一健康的长子谢衍也离他而去。

2006年,谢衍得知身患不治之症,完成《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美国的巡演,回到上海,留在了父亲的身边。

2008年8月23日,谢衍医治无效,在上海去世,享年59岁。

终身未娶的谢衍在遗嘱中写道:“财产的75%留给弟弟阿四,25%留给父母。”

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谢晋的悲伤,怎么能用言语说清,在谢衍的葬礼上,谢晋一直定定的站着。

仅仅一个月之后,谢晋也随之悄悄离我们而去。

这一年的10月17日,85岁的谢晋回到家乡,参加母校的建校100周年庆典。

18日早上,在下榻的酒店,服务员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此时距离长子谢衍去世,只相隔了56天

2017年,余秋雨先生写的《门孔》一文传遍网络,看哭了无数人,里面有一段话:

阿三整天扒在门口,通过“猫眼”守候爸爸的归来……日复一日,直至生命结束。

谢晋把失去失去阿三的痛苦与挚爱,寄托到了阿四身上。

上海的家,只剩下了阿四。爸爸的包和鞋都在,人到哪里去了?

对于自己孩子们的病,谢晋曾经这样说过

“照中国传统说法,他们是‘讨债鬼’,我前世欠了他们的‘债’,今世要来还,可是,我今生今世还不清。”

三儿子的去世,已经让谢晋内疚不已,长子谢衍的离去无疑又是一个致命大打击。

这个59岁正当盛年的儿子是谢晋一生的寄托和期望所在,但最终,被称为一代名导的他,三子一女,只剩下一个智障4子,成了自己最后的牵挂……

写在最后:

纵观谢晋的一生,大概有人会用“悲剧”两个字来形容,但谢晋之所以能成为谢晋,就是因为他在看到一件事的时候,总有不一样的解读:

悲剧往往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能使人清醒。它具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妹妹通过悲剧是人性、人道主义得到升华,比喜剧更耐人寻味……

-END-

作者:小tian小盆友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