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昵称32901809 2020-07-09

1920年,24岁的徐志摩远赴英国。他是为了追随所崇拜的思想家罗素而来的,后来进了剑桥大学(就是徐志摩诗文里的康桥)皇家学院,以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课听讲。

留学英国的这两年,对徐志摩的一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主要是在此间形成的。就像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所写的那样:“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徐志摩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即是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与信仰,凝结成一个理想的人生形式,便是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的自由结合。”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认识了林徽因。

当时,担任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林长民,带着女儿林徽因居住在伦敦。林长民刚从纷扰的政局中脱身而出,在浪漫的雾都,享受着难得的悠闲。他在家里举办下午茶会,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就包括徐志摩。

徐志摩相貌英俊,风度潇洒,才华横溢,很能吸引人。他很快就成了林长民的好朋友,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在林家的下午茶会上,徐志摩总会看到一个梳着长长辫子的女孩,她有时为客人们端送茶点,如同是一只欢快的小鹿;有时静静地坐着听他们谈话,又像是一朵美丽的幽兰。

她的俏丽活泼,她的聪明睿智,一下就吸引了徐志摩,虽然这一年她只有16岁。“她既具有大家闺秀那种幽娴贞静的传统风韵,又有现代女性那种活泼、大方的气质,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这正是徐志摩心目中完美女子的形象。

于是,徐志摩便成了林家的常客。

他像着了魔一般地陷入了爱河之中,从此无法自拔。

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令他为之疯狂。特别是当她用来到英国后学到的带有牛津音的纯正英语为他朗诵他所喜爱的拜伦、雪莱的诗句时,他彻底地迷失了,迷失在她的笑靥里,迷失在她的目光下。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在英国时的照片

而徐志摩的魅力对一个16岁的少女来说,也是无法抵御的。他那俊逸的相貌,热烈的目光,潇洒的笑容,都吸引着她,尤其是他那种诗人的才情,让她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爱情,什么是浪漫。

很快,他们就像是一对恋人了。他们几乎天天都要见面,有时候即使徐志摩没有去林家,他们也会互递书信。

父亲经常要到欧洲各地去讲学,但有了徐志摩,林徽因独在异乡的孤寂被冲淡了,生活充满了阳光。

在河边漫步时,徐志摩深情表白说:“父亲让我出国留学,是想让我将来进入金融界。可是徽因,和你在一起时,我的脑子全都是诗句,我以后要做一个诗人,一生一世都要为你写诗!”

这是今生的约定吗?这让林徽因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

可是,这份爱情注定不会有结局。康河岸边的这场邂逅,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美丽的错误。因为,徐志摩是有妻子的,还有两个孩子。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身边停留一小会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徐志摩炽热的情书让林徽因激动,感到幸福,当然,带给她的,也有困惑和苦恼。她在一封回信里说:“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于是,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决定和妻子张幼仪离婚。而就在此时,张幼仪奉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命令来英国和徐志摩团聚,而且怀上了徐志摩的第三个孩子。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和张幼仪

当林徽因看到张幼仪后,看到张幼仪那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后,林徽因觉得自己藏在心底的秘密,全被她发现了。她明白了,自己如果接受了徐志摩的这份爱,将会被这千斤般的重担压一辈子。

此时的林徽因虽然年轻,但她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果决斩断了这段感情。

理智战胜了爱情。

徐志摩苦苦等待的爱的回应没有到来,等来的是林长民悄悄带着女儿回国的消息,还有林徽因给他的一封分手信。

她在信里说:“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她把对徐志摩的爱藏在心底,她说自己是帆船,徐志摩就是大海,她拒绝了大海的诱惑,但船不会忘记海。直到十年之后,她在诗作《那一晚》里,还在用“船”、“海”来呼应这封信里的句子: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

在信的最后,她说:“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一切都交给命运吧。

不是我没有来,只是我无缘留下。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和林徽因

林徽因走了,徐志摩的心也跟着走了,留下的,只有那一行行饱含思念和失望的诗句: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么还不来?

希望在每一分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你的笑语,你的脸,你的柔软的发丝,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分钟上枯死——你在哪里?

虽然痛苦,虽然失落,但执著的诗人不会放弃自己的感情。“他愿像唐诘诃德一样,冲出世俗的樊篱,不畏艰险地向现实的可能性挑战,纵然碰得头破血流,也要在不可捉摸的人生道途上舍身一搏,追求理想之美。”

徐志摩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不理老师梁启超的竭力劝阻,断然和妻子离了婚(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而且,他还“毫不珍惜地扔掉了”即将到手的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博士头衔,毅然地回国了。

1922年10月,带着中国第一份离婚证书回国的徐志摩听到的却是林徽因许配给了梁思成的消息。

他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比收到林徽因的分手信时更甚。那些装满了思念和爱恋的诗句,还能读给她听吗?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

此刻的徐志摩是极度地矛盾的。

他想无奈地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是林徽因的选择,他可以不顾一切,但不能不尊重她的选择。而且,他一踏进北京,就收到了梁启超的一封长信,林徽因的未婚夫正是恩师的儿子。

但他又不甘就此放弃,只要林徽因没有正式嫁进林家,一切就都还有希望。只要努力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吧,一个偶然的机会又把两人放在了一起。

1924年,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接待陪伴泰戈尔的,主要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

而且,他们还参加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的演出。在剧中,林徽因扮演女主角公主齐德拉,徐志摩扮演爱神玛达那。他们的表现都很精彩,被人们戏称为“金童玉女”。

徐志摩的爱情之火再一次猛烈地燃烧起来,他甚至在私下告诉泰戈尔,他喜欢林徽因,泰戈尔也曾替他向她求情,但林徽因并没有回心转意。

泰戈尔的访问结束后,徐志摩要送他回国。坐在车里,看到窗外含笑送别的林徽因,徐志摩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拿出纸和笔,奋笔疾书着,但信还没有写完,火车已经开动了,他要冲过去递给车下的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见他太伤感,就把信抢了过去替他藏起(信被带回了英国,70年代梁锡华去英国,还看到了原件)。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林徽因和泰戈尔

等徐志摩回国后,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去了美国。1928年春天,他们在美国举行了婚礼,并在不久后回国去东北大学任教。

1930年的秋天,劳累加上对寒冷气候的不适应,林徽因病倒了。徐志摩专程赶到沈阳看望,并劝她回北平治病。林徽因听从了他的劝告。

1931年,一直牵挂着林徽因病情的徐志摩不断地从南方回到北平探望她。有一次,他特意带去了新出版的《诗刊》,上面有他刚刚发表的新诗《你去》,这是他为林徽因所写的最后一首诗: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叫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半年后,林徽因的身体恢复了,但徐志摩却永远地离开了。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晚,北平协和小礼堂里济济一堂,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专业人员在听林徽因的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

原本约好要来听报告的徐志摩却未能如期赶到,他乘坐的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途中遇上大雾,坠落在了济南郊外。

徐志摩走了,带着他心中永远向往着的爱情,轻轻地走了,正如他在诗中写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是为了赶来听她的报告才遇难的,林徽因的悲痛可以想象的到。梁思成从飞机失事现场带回了一块飞机残片,她把它挂在了卧室的墙上,一直至她去世。她把对他的无限哀思永远留在了心底。

12月6日,徐志摩的追悼会召开,会场是由林徽因夫妇安排布置的,追悼会也是他们俩主持的。第二天,林徽因在北平《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散文——《悼志摩》。

1934年,林徽因夫妇去南方考察古建筑。11月19日,坐火车返回上海时,路过了徐志摩的家乡硖石,而这天又正是徐志摩的3周年忌日。

在火车到站的几分钟里,林徽因下了车,望着昏沉的夜色,幽暗的站台,不知道她此刻想起的是和徐志摩交往的往事,还是徐志摩写给她的那些诗句。

思念只能化为泪水。就像林杉在《林徽因传》里写的那样:“当车轮震荡着脚下的土地,她再也忍不住眼中的热泪。生者和死者,就如同平行的铁轨,永不相交。”

1935年11月19日,林徽因写了一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发表在12月8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在文章的最后,她写道:“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羡慕你才是。”

康桥邂逅,造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

过了几个月,她又发表了诗作《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势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那真!

一样的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相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遇见林徽因,可能就不会出现我们所熟悉的诗人徐志摩,是林徽因点燃了他内心的激情和灵感;同样,如果没有遇见徐志摩,林徽因根本就不会成为诗人、作家。

但对于他们个人来说,这次相遇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徐志摩宣称林徽因为他唯一的灵魂伴侣,把自己对爱情的所有向往和憧憬都放在了她的身上,即便是他和陆小曼结婚后,也对她念念不忘。大概在飞机失事的刹那,生命的最后一刻里,他心里想的还是她。

高傲的林徽因从没有承认自己深爱徐志摩,但实际上,她对他的爱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就像给她写传记的林杉所说的:“林徽因的情感虽不像徐志摩那样奔放,但她心灵的泉水也未静止过。”在她内心深处,徐志摩永远占据着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特殊位置。

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如从未遇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