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毅青 :生而为人

 老鄧子 2020-07-09

如果把人的生老病死看成一条直线,人到中年,离出生的“起点”渐行渐远,而中间的“老”逐渐成为常态,另一端的“病”与“死”也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一年之内,总能听到一此令人伤感的消息,去医院探视多了,追悼会参加的多了,每次去时又悲伤、又感慨。而那传来不幸消息的人,并不是日常看起来病魔相缠的白发老者。英年早逝已不鲜见,参加这样的告别仪式,看着黑色镜框内依然年轻的面容,总是不由自主地一掬清泪,哪怕生前并不十分熟识,只觉得那孤儿寡母甚是悲苦,如果是逝者的老人,属于寿终正寝,虽然悲伤,尚在世情之中。但如果离开的是年轻的逝者,弱妻幼子,令人同悲,人情冷暖,令人慨叹,然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据说,地球上每一天都有十几万人离世,有三十几万人降生,一个生命的告别,对这个尘世,实在不算什么。人生就是一个从出生不断走向死亡的旅行,话虽残酷了点,却是至理,不同的只是旅途的长短、风景,这样想来,一切皆可达观。

少年时,最不怕的就是疾病和死亡两个词,家人嘱托爱惜身体常觉得是最无用的话,自然作耳旁风。每每遇到祈祷时,常会默默初愿,哪怕让我病,不要如何如何,让我减寿几年,只要如何如何。从不吝惜用健康和生命去换取其它当时认为重要的东西,无非只是仗着年青,自恃这样的字眼很遥远,父母家人知道了都批评我不许乱说了。如今不待他人批评,早已不再有这样的胆量,敢拿身体和生命赌明天。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每个少年的豪气,所以自古英雄出少年,老来则多贪生怕死,其实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背负了太多的人生责任,生命已不仅仅属于自己,苟且也好,油腻也好,除了负重前行,已没有退路。

生命不同的阶段,取与舍、轻与重都是不一样的。少年听雨红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天命之年后,曾经可以生死相许的爱情不知何时已云淡风清,退居二线,遥忆少年的痴情有时觉得恍如隔世,声名和别人的评价也不再那么看重,老人的健康和孩子的前途上升为第一位,自己的保健养生也日渐提上日程,曾经的耳旁风如今觉得甚为顺耳,曾经的不屑重新审视,曾经因为难看偷藏起的照片如今看来多么青涩可爱,曾经认为最俗的事情,如今都在做。

记不得从何时起,不喜欢热闹跟风了,更爱安安静静的度过一个周末;不再沉醉那些轻飘飘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更喜欢人物传记、平实却能触动心灵的篇章;相比半生热爱的文学,如今更喜欢哲学,觉得它们比文学更接近生命本身;看人不再非黑即白了,相信每个之所以如此都有他的不得已,包容和理解代替了义愤和批评;不喜欢在两人世界中争高下了,明白试图用婚姻改变另一个人,是费力又徒劳的事;更喜欢在自然和音乐中徜徉,一片叶子,一树果实,一只小鸟和流浪狗,仿佛都有灵犀,有时会有一种同体大悲的代入感,不开心时喜欢让音乐漫过心田,流走所有的尘埃和忧伤;对四季轮回流转越来越敏锐,无比佩服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承认它是几千年的智慧之一;越来越喜欢回忆往事,总觉得小时候的日子磁实、悠长而有味,现在的日子像物价一样越来越虚,不知时间都去哪儿了,反正走着走着就一头栽进初老的国土,身体和样貌如失水的苹果,看过的书当场就懂,合上就忘。眼镜摘了戴上,远山和近水都变得朦胧,一切仿佛都在走下坡路,越来越令人灰心,再也无法回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造化铁面无私却也有自己的平衡法则,它在夺走很多的同时,也给中年人一样礼物,那便是对于这世间万物的理解和洞察力,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广阔丰厚收获期,如秋天的银杏、枫叶和累累果实,金黄霜红的成熟、沉甸甸的思想,比起春的粉嫩,别有一种眩目的明艳,天命如此莫测高远,若非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霜如何洞见。

知道这人间原是不完美的,佛称之为娑婆世界,意为堪忍,能忍受的世界自然不是天堂,需要忍受的人生必然苦乐参半。上帝为你开了这扇门,一般会关上另一扇窗,为了无法从门口进入的另一个人打开。幸运的人是有,但必须加倍努力奔跑,奔跑到你身上的汗水让所有的人汗颜,脚上的血凝固成茧。豪华饭店、空中飞人,名牌加身,光彩照人,光鲜的背后是披星戴月的加班,疲惫到无力的拼搏,夜不能寐的苦心孤诣,古语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有的人前显贵,必有人后受罪,若不是名至实归的付出,必然隐藏着地基不牢的隐患。德不配位,必有远忧,不但人嫉,天都不允。当然,人并非生而平等,人生开挂者不是没有,但少之又少,开挂一生没有低谷的人更是几近于无。即使含着金钥匙出生也不能保证必有善终,财富和声名若不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便天生缺少了幸福的味道,反而助长傲慢,包藏隐患,甚至成为毒药。林则徐留给子孙的家训可谓智慧:子孙强于我,要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一个人能否走得长远,笑到最后,终究还要靠后天培德固本。如果倚仗祖上而声色犬马,略有小成而骄态毕显,一味媚上而轻下,虽目前尚花团锦簇未来的颓势已现,命运之说非迷信乃经验,基于几千年因果和命运循环轨迹。一个人,何为幸福,是要少年锦衣玉食,晚年平庸落魄,还是要先忍受生活的无情,再享受它的温柔;是要大富大贵而家庭冷清,还是平常生活而夫贤子孝,全在于个体的喜好和选择。

对我而言,幸福应是一个综合指数,工作尽责,与人为善,达则善众,穷则善身。生活小康、夫和子孝、父母健康、晚岁善终、不累子女,如今方知,即使这样平庸的理想也已奢侈,万事如意终究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事二三,不圆满的才是人生。长命百岁的老人,一生经历的沟沟坎坎往往大于常人,不同的只是脸上的笑容、胸中的雅量,面对待逆境的态度。有一幅对联广为流传:若不撇开都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是“苦乐人生”,形象道出了人生真谛。天空那么大,历史那么长,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时空的长河中甚至溅不起一朵浪花,苦与乐都在一念之间,如果一定要受苦,何不让它苦的更有价值,垫起生命的高度;如果一定要面对不堪,何不让它绽放的更加光明磊落,在淤泥中开出一朵不染的青莲;如果知道抱怨和眼泪不能改变什么,何不让每一天过的春光明媚。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个人,来到这世界纯属偶然,也是机缘,佛经上就说,生而为人,犹如大海盲龟遇孔,是说,一只瞎了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漂,正好遇到一根浮木,木头上有洞,这个瞎眼乌龟,正好把头穿进这个洞里,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做人的机会,就是这样稀有。虽是比喻,也足以证明人身之难得。如果生而为人,已是造物最高的恩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站在昨天的阴影里,辜负今天的阳光;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委屈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生而为人,不负此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