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和“移步不换形”说

 cxag 2020-07-09

    自从京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宣传、评论京剧的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关心京剧发展和担心京剧前途的戏迷,可以在网络上各抒己见,京剧今后如何继承、改革、创新、发展便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栏目,做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生平事迹回顾的节目,对他们的成长经历、艺术创作,做了又一次的梳理,做为家属我参加了《经典致敬--梅兰芳》的录制。

  在节目中,各位嘉宾对那个时代,京剧为何能涌现出梅兰芳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重点讨论了梅兰芳先生在晚年,如何遵循以一生积累的艺术创作经验总结出的“移步不换形”的戏曲艺术创作观,移植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创作出京剧里的中年穆桂英的形象。

  说起梅兰芳先生编排创作的戏,喜欢谈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梅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是戏曲的改革先锋,梅先生的艺术人生,是改革创新的一生。

  传统戏、时装戏、古装戏、新编历史剧,梅先生都涉足过。无论是服装、化妆、头饰、音乐、唱腔、伴奏乐器、切末、道具、把子,梅兰芳先生都有很多的创新。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和老戏迷认为,梅先生是非常尊重传统的,因为他从小就生长在梨园世家,耳濡目染,之后带艺入喜连成学戏,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戏基础。

  这两方说的都很对,其实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两拨人都是在强调自己眼中所看到的梅兰芳先生。他的一生中所排所演的每出戏都试图给人们带来古典美的新意,有成功也有失败。

  他19岁唱红上海,对上海十里洋场新的剧场、新的灯光、新的景片设计,新编时装文明戏,无不记忆犹新,回到北京后,他和他的同仁们,便开始了编演时装戏的探索,很快就上演了《一缕麻》、《孽海波澜》、《邓霞姑》等几出新编时装戏,后来又相继创作出了红楼戏《黛玉葬花》、《俊袭人》、《晴雯撕扇》等。他甚至打破了传统舞台的一桌二椅,把自己家的红木家具都搬上了舞台。

  但是这一切的艺术尝试,在他1919年访日归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在日×期间,和日×的歌舞伎界、能乐界的诸多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中,看到了人家是如何尊重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的。

  返回北京后,经过反思,他摒弃了时装戏的排演,转而如饥似渴地向有着几百年传统的昆曲学习,向昆曲界的老前辈请教,学习排演了许多传统的昆曲剧目。

  但是,他并没有停下对于新戏创造探索的脚步,他经过自己的舞台实践,认为京剧旦角的表演,更适合表现一些唯美题材的作品,于是着眼创作出了《洛神》、《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等一批古装戏,诗赋般优美的词藻,动听的唱段,婀娜多姿的舞蹈,给传统的京剧表演艺术带来了一丝新风。

  同时,对唯美的爱情故事题材,进行重新编演,创作出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西施》、《太真外传》等一批经典剧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击日×侵×者的浪潮,梅兰芳先生做为一个爱国艺人也投身其中,他深知文艺作品对人们教化的力量所在,先后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用以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他做为戏曲界的领军人物,活跃在新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带领着梅剧团在全国各巡回演出,写回忆录,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文化bu在他舞台生活四十年之际,特拨专款给他拍舞台艺术片。

  做为一个旧社会走过来的京剧艺人,一下子跨进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成了人民艺术家,他深知这个身份上转变的意义重大。

  在建国十周年大庆将要来到之际,他和他的剧团想要编一出新戏,做为向祖国母亲的献礼。

  这个想法酝酿许久,他也筛选过许多剧本,都不甚理想,当他考察河南豫剧,看到了青年演员马金凤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时,让他眼前一亮,他当年出道走红,排的第一出戏就是在《穆柯寨》中饰演年轻漂亮、武艺高强的穆桂英。后来又排演了《枪挑穆天王》,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自己也步入了不惑之年,这出戏正好符合自己现在的年龄段。

  戏曲艺术家是通过演一个个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艺术创造的追求和理想的,梅兰芳先生到了老年又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追求和创造的理想。

  于是他请秘书找来了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剧本,几经论证觉得可行,征得了马金凤同志的同意,准备正式改编移植成京剧《穆桂英挂帅》。马金凤同志也因此与梅先生结缘,正式拜在了梅门之下。

  1959年初,当剧本摆在梅兰芳先生桌子上时,梅兰芳先生提出了梅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在演员角色选择上要做两套方案,建议增加三场戏,在“报警”一场中增加寇准的戏份儿,因为他知道演寇准的李少春先生是个极富创造力的好演员,要给他施展的舞台空间。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此刻要积极调动每位艺术家的创造力,这出戏才能有更多的亮点。

  另外在“捧印”后加了一场“叙旧”,写杨宗保到校场之前,给他的儿女们讲述,当年穆桂英如何英勇杀敌和令出如山的事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穆桂英的形象,也为后面教育杨文广的情节作一铺垫。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众人扎靠赶场腾出时间;其二,说白了,梅先生此处的用意就是想给饰演杨宗保的姜妙香先生加一大段唱。

  据许姫传先生回忆,在派戏时,大家一致认为梅先生饰穆桂英,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杨金花、杨文广一定要让葆玥、葆玖来扮演,这是一大亮点。

  关于杨宗保,也可以用老生行当来扮演,在中国京剧院版本中派李和曾先生饰演杨宗保(唱高派)。但在梅剧团的人员选择上,梅先生坚持要让与他合作了一辈子的老搭档姜妙香先生出演。

  因为梅先生心里很清楚姜妙香和他站在一起这出戏是什么分量。况且他更了解他的老伙伴此时此刻的心情,姜老也希望自己能再次“披挂上阵”。

  这样梅剧团、中国京剧院两班人马,两套版本的人员全都落实了下来:梅剧团版本:梅兰芳饰演穆桂英,姜妙香饰演杨宗保,韋三奎饰演佘太君,王世续饰演寇准,梅葆玥饰演杨金花,梅葆玖饰演杨文广,李庆山饰演杨洪,刘连荣饰演王强。中国京剧院版本:梅兰芳饰演穆桂英,李和曾饰演杨宗保,李金泉饰演佘太君,李少春饰演寇准,杨秋玲饰演杨金花,夏永泉饰演杨文广,孙盛武饰演杨洪,袁世海饰演王强。

    现在一编新戏,编剧就琢磨着怎么讲故事,导演又是主观的按照自己的表现手法去要求演员。唱腔设计的人,更是不顾演员的自身嗓音条件,一味天花乱坠的怪腔,以为这就是创新。

  而那个时候,创作环境是十分宽松和谐的。中国京剧院派郑亦秋先生为导演,协助梅先生对全剧的整体把控,郑亦秋先生曾经是一位汪派的老生演员,十分懂戏,没有去干扰梅先生的艺术创造,只是把梅先生周围的群场戏编排得更加合理整齐一棵菜。

  大的架构出来了,就要编排重点场次的唱腔内容了。“捧印”原来也叫“接印”,这一场无疑是全剧的重中之重,梅先生在斟酌了剧本后,首先表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是最精采之句,一定要保留,但豫剧的几十句唱词,委实太多,不符合京剧的艺术习惯,应改为四到六句的慢板才好,为了使节奏不拖沓,从二六转流水再叫散,逐渐推向高潮。

  唱腔的框架也大致定了下来,两位编剧陆静岩、袁韵宜女士,马上按梅兰芳先生的嗓音习惯,编写“人辰”辙口的唱词,再由与梅合作了一辈子的琴师,也是他的长辈徐兰沅先生谱曲。

  剧中,穆桂英虽然嘴上答应了老太君挂帅出征,其实她心里还是没底的。目送老太君远去的背影,台上留下了穆桂英一个人,这是出征前思想斗争的独角戏,按一般做法,这里是要安排一大段唱的,但此时的梅先生年事巳高,光靠一大段唱把情绪推向高潮,既会很吃力,又会落入俗套,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讨巧又新颖呢?梅先生陷入了苦思冥想中。忽一日,他对夫人说今晚早点儿吃饭,我想带葆玥、葆玖去徐家看看徐大爷,顺便攥攥戏。

  当晚,当车停在徐家院门口时,徐家一家老少都出来迎接,徐家二奶奶让梅先生在上房坐,他却随和地说,就在院子里坐吧。

  坐定后,和徐大爷少许寒暄几句,便问元珊在家吗?我想让他拉两出戏。徐家人很是不解,赶快叫来了住在跨院的徐元珊(徐兰沅第二个儿子,富连成元字辈,梅团当家武生),梅先生上来就跟元珊说,你给我走走《一箭仇》史文恭的那场边,走完后他又说,你再拉一拉《铁笼山》姜维观星一场的身段。

   “您要我走这两出戏的身段干嘛用呀?”徐元珊不解的问道。这时候梅先生对徐大爷说,“捧印”穆桂英的独角戏,我想这样处理,说完他自己一边念叨着武生戏才用的“九锤半”的锣鼓经,一边比划起了自己心里早就酝酿已久的身段,这些杨派武生的身段经过了梅先生的精心编排,揉进了大青衣的身段组合中,加上他优美的水?组合,上下翻动,似乎又有着刀马旦的影子。虽然穆桂英穿的是帔,但是通过梅先生这组编排,能让人联想到穆桂英大破天门的英姿,一点儿都不会觉得不舒服。

  “您看懂我比划的内心独白了吗?”梅先生急切地问徐大爷,并又一次口中喋喋不休地,边做身段边解释,“我身边的焦、孟二将已经不在了,金花、文广还尚未成人,我该怎么办呀?”

  徐家在场的人都围拢了过来说,我们都看懂了,您这一段编得太绝了。这时徐大爷跟梅先生说,你向里一背身儿,我在这里给你加三下大堂鼓,再加上锁呐的战马嘶鸣声,这里你可以做背影戏,随着三声鼓起,梅先生把背着的手渐渐的收紧,然后转身大抖袖,情绪爆发出来,唱“猛听得更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在两位艺术家心灵的碰撞下,一段精典就此诞生!

  《穆桂英挂帅》很快进入了响排阶段,老艺术家们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绝活,李少春、李金泉、姜妙香、李和曾,研究着自己的唱腔,涌现出来许多好听的唱段。

  这里最辛苦的还有我舅舅和我的母亲,他俩在剧中又一次的反串,葆玖舅舅起先很是犯怵,因为他要在戏里穿厚底靴,打大刀把子,刀劈王伦后,还要耍个大刀下场,我母亲也要梳大头,走旦角儿的马趟子,但这无疑拓宽了她们姐弟俩的舞台表演经历。

  一九五九年五月初,梅兰芳先生根据豫剧移植改编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成功,之后又连演了好几场,场场爆满,反响热烈。

   五月下旬,中国京剧院版本的《穆桂英挂帅》也在人民剧场首演成功。

  同年,十月一日国庆节,《穆桂英挂帅》在人×大×堂为×和×家×导人演出,特别得到了周××的首肯和赞扬。然而在一片赞誉声,此刻梅兰芳先生却非常的冷静,他在征求意见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看像不像京剧?”

  梅兰芳先生一生对京剧艺术做出的贡献,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建立在尊重传统戏曲的表演规律上。年轻时他也曾尝试过打破京剧一桌二椅的虚拟表演形式,把实景搬上舞台。但当他几次率团出国演出和文化交流后,才深刻的体会并认识到,最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才是最被世界演剧界推崇和认可的。

  所以他停止了对时装戏的创排和探索,转而排演唯美的、古典风格的题材。他认为京剧艺术更适合表现古典风格的唯美题材的作品。

  与此同时,他也认识到了京剧的剧情戏里,有着教化民众的作用。在建国十周年的大庆日子里,他借《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歌喉,铿锵有力的唱道“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抒发出自己的心情,也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他和葆玖交流时说道,“每当我演到这一段,唱到这几句时,我自己也是热血沸腾的。”与梅先生的感受相同,凡是坐在下面看戏的观众,也都会被他强大的人格气场所感染。

  著名戏曲评论家景孤血先生在《一个人演满台——写在观摩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后》一文中写到,梅兰芳先生“一个人演满台”,就是说梅兰芳先生以其飒飒泱泱的艺术张力,使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都笼罩在他的表演气氛之下。

  梅兰芳先生非常注重戏曲程式技巧的表现力,一定要合理的运用在剧中人物的表演当中,使其达到完美的无缝连接。他常和葆玖说,我为什么让你一定要学昆曲,因为昆曲的唱与身段是锁在一起的,它既柔美又边式,昆曲学多了,你做起身段才会很有准儿,不会画符。

  在舞台上,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要想达到最高境界,唱要唱得干净利落,不能为了找味儿而耍腔儿,不能为了掌声而拔高。身段技巧更要编排合理,不能唯技巧而表现技巧,台上不要有多余的废身段、废锣鼓、废脚步。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世界级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舞台实践心得,许多台上的经验,都是在他教学生时口传心授的,也远比那些所谓的表演理论深刻得多、有用得多,这一点单纯研究理论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好的艺术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一个演员唱的戏,无论老戏新戏,只有艺术水平的高低之分,戏曲评论只从表象上谈“创新”与“守旧”是没意义的。

  我们的唱段编创得再新,不被人们所传唱也是失败的;我们的戏曲编剧,把故事情节编得再起伏跌宕,也只能是吸引观众一次眼球。

  而以往那些看似简单的戏曲故事,因为唱腔的经典,身段的优美,技巧编排的险绝而传颂至今,这就是戏曲的奥妙所在,是值得戏曲理论家好好研究的课题。

  梅兰芳先生的《穆桂英挂帅》情节也不复杂,但看点颇多,创排过程充满惊喜和神来之笔,值得让人回味,更是他一生愈发笃定坚守“移步不换形”戏曲艺术观结出的硕果。他的这种坚守,促使他一生成功演出和奉献了许许多多精彩生动的剧中人物形象,而他为中国戏曲艺术,为中华文化贡献的最辉煌靓丽的人物形象是他自己:一个舞台上下大写的梅兰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