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中,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得到吗?

 心理咨询曹怀宁 2020-07-10

编者语:

古有云: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国倾城本是形容女子貌美。若是用于形容恋情,则带上凄美的色彩。张爱玲用她一贯清冷的笔调波澜不惊的写下了一场爱情角逐、一场身体与灵魂的赌局。她说过,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读张爱玲的文章,建议静下来细读,一个字也不要错过。敏感的文字、奇特的想象、以及文字和情感的巧妙组合,让我们发觉,不单纯却现实的爱恋、寻求安全感和依附的患得患失,都曾出现在你我的生命历程当中。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倾城之恋》的情感心理分析解读,作者是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卢育涛。如果你没看过这部小说,强烈建议你先允许自己用一个小时去体会张爱玲的精妙文字,如果你在很早以前看过这部小说,也建议你再次用你的人生经历去回味曾经的似懂非懂。(该小说在今日公众号推送的第二条已全文放出。)

相信很多朋友观看过2009年由陈数和黄觉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但实际上,在1984年由许鞍华导演、周润发主演的同名电影,更力图于百分百还原小说原著,不少读者正是在一个半小时的观影当中,重新代入去经历似假还真、欲迎还拒的微妙感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腾讯视频在线观看。

本篇文章作者卢育涛,也正是通过电影和两遍小说的细节,试图还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特征。

看不到的自己 和 触得到的恋人

在第二次阅读《倾城之恋》小说以后,我不断翻滚的感受犹如云雾一团,挡住内心的眼睛。这份感情,究竟是理想还是现实?男女之间究竟是互相敞开还是相互防御?于是,我点开许鞍华在1984年导演的同名电影,通过影像让自己沉入其中,三品其味。由于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不仅是剧情、细节,甚至是对白和独白,都原封不动地呈现于大屏幕之上。因此,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立体形象穿过层层迷雾,走入我心。

1

文章以白流苏为主要叙事角度,因此着墨较多,也相对易懂。从篇首白家对于这六妹(白流苏)的鄙夷、冷漠、当面冷嘲热讽、骗取钱财,已经奠定了28岁的白流苏的人生主题——生存。对于传统的白家和当时的社会,白流苏只知道一种方法活下去——找个人进入婚姻。但同时,白流苏又不是个典型的旧社会女性,从她因为受到家暴而毅然离婚的做法,可以看出她是有一定的傲骨,具有反叛传统、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范柳原是标准的金龟婿——人帅钱多,虽然口碑差点、性格古怪点,但这些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白流苏已经在白家“没法待下去了”,急于逃出生天。同时,白流苏也在心中打着小九九,“姓姜的那件事是无望了,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家人虎视眈耽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因此,选择不多的她决定前往香港,挑战范柳原。

白流苏的精明,更多是带着聪慧。在到达香港第一个晚上翩翩起舞的耳语中,白流苏便识破了一个男人的私心——“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范柳原要自己的女人在别人面前保持着冰清玉洁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可是在自己面前却是一个真实、不伪装的状态。前者既是好女人形象,却也会让别人产生距离感,自然只能将自己的“好”独一份留给了自己的男人。

虽然,白流苏的天真以及她不愿泯然众人,被范柳原收在眼底,但白流苏也有她的傲气,因此她始终在范柳原面前端着自己的架子,同时充满着自卑和不安全感。她遇到萨黑荑妮公主以后,自伤自怜道,"像我这样一个穷遗老的女儿,身分还不及她高的人,不知道你对别人怎样的说我呢!"

白流苏的脑海里始终在等待着范柳原的求婚,因为结婚,对她内心对生存的安全感而言,才是最可靠的经济保障。可是一直伴游了一个多月,范柳原却始终不求婚,让白流苏又急又气,恨不得范柳原不要维持“君子风度”,那么夫妻之实会在那个时代捆住男人的腰包——至少白流苏是这么觉得。也就是白流苏揣着这样的观点,加上众人喊她“范太太”的枷锁,当沙滩上发生嬉闹的身体接触以及后来范柳原的激将她吃醋时,让她一下子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是在被戏耍,得不到婚姻的保障,还枉当了“范太太”的污名。就如后来四嫂的话,“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虽然恶毒,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流苏的盘算。

所以,在范柳原来电话的那个晚上,她根本没耐心听什么诗句解读,一下子喊出心里话“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也因此,当范柳原点破“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觉得自己机关算尽、被人识破而恼羞成怒。可是如果说白流苏心里对范柳原没有一点真心,那也是过于偏颇,毕竟谁不希望有个情感的依靠呢,可终究情感没有金钱来得让人心安

白流苏只剩最后一搏。她将一切当做梦一场,憋着一丁点骄傲的心性——“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回到了上海。这很难说是一次以退为进,因为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毫无退路——“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禁不起老!”。因此,当被磨了三个月的心性后,白流苏接到电报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再次前往香港——“这一趟,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险的感觉,她失败了。”而她心里最痛苦的,便是她想要自由而不可得——“如果她是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说了,可是内中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可是,这一次迎接白流苏的,是范柳原的深吻。这个深吻以及随后“野火花烧上身来”的发生关系,让她糊涂——“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但她知道,她已经放弃了希冀这个男人能够带给她多少自己渴望的经济、尊严、名誉、和真情——“那晚上的电话的确是他打来的──不是梦!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心寒”。

也就是在白流苏放弃了原有的执念时,范柳原告诉她,要去英国,并且给她租下一幢房子。这虽然已经没法达到白流苏对于婚姻的安全感需要——“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退而求其次,“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这看上去过于功利的想法,也是白流苏自己的束缚。实际上,人往往都是无法让自己全身心投入于一段将自己交付、会让自己陷入的感情。其实白流苏真的只是市侩精明的女人么?婚姻不过只是一段物质交换的关系吗?不然,“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她有自己对于爱的感觉和享受,但是仍抑制在自己的防御机制之下。因为在那个女人不具有独立土壤的时代,她必须时时给自己敲响警钟——没有牢固的婚姻,女人就什么都不是。她不过是一个受到时代观念束缚、但是又有血有肉的个体。

因为经济危机的解除,白流苏的心好歹安稳了大半,可是没想到战争来了。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断壁残垣、尸体横陈的面前,她才知道,范柳原说的是对的,人生真是“做不了主的”,人在生死面前真的“很渺小”。也许“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这句话,仍然能够从世俗上来解释,即断了经济来源,白流苏的生存也就完了。但是我想,战争与生死冲破了观念的防御和枷锁,他们患难与共,方知当下难得。“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她终于知道,她想要的是一个爱自己的人,而不是一个提款机。张爱玲写得再清晰不过了——

“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等到他们重新回到被轰炸的房子开始过上柴米油盐的生活、白流苏早已忘记当年苦苦渴求的婚姻承诺时,范柳原向她求婚了。这一次,“流苏听了,一句话也没有,只低下了头,落下泪来。”这滴泪,竟跨越了整个倾城的战争,画下了传奇的句点。

2

张爱玲如此多的笔墨,让我尚有办法追寻白流苏的心路,然而范柳原的形象,我始终得用自己相似的心性去代入,才能够拼凑个七七八八。

范柳原在渴求什么?他从小作为私生子,流离失所、孤苦伶仃,空有暴发户的爹以及留下的产业。因为拥有,所以最不屑钱财,也不愿别人因为钱财而看重他。因为缺失,所以渴求关爱、渴求理解。“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越想得到,却越害怕去尝试,因为我们都体会过害怕失望的恐惧,范柳原也体会过。

范柳原以为回国以后,是故乡、是温情,但事与愿违,“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像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关上了心门,用玩世不恭伪装着自己,直到他遇上了白流苏,这时他心底一直留存的那扇不敢对世人再敞开的窗,悄悄为这个和身边人不一样的女子打开了一条缝。因为范柳原要求的幸福,与世人不同,不是完整的家庭形式、不是看上去和美的门当户对,而是一个真正懂他的人

我一直在想,范柳原怎么就能一眼在舞厅相中了白流苏,并且始终对她专情。掩卷沉思,我想,他一定是发现了白流苏的潜质。是啊,在那个时代,敢于离婚、敢于上舞厅跳舞、甚至敢于接受他的邀请来港,哪怕他知道自己是个“香饽饽”,哪怕看似是白流苏因处境窘迫的选择,但白流苏这个人的特质,终究是走进了范柳原的心中。范柳原的处心积虑和精打细算,原本不过是为了得到懂自己的人——“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中国女人,是他成长经历所幻化出来的理想化形象。

在香港,范柳原一边试探和验证白流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一边努力地敞开自己,可是掏出的真心,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懂得。范柳原走在城墙下,有感于命运的不可捉摸,厌烦于人世间的伪装和粉饰,恨不得一下子海枯石烂,将那些文明、传统、观点统统摧毁——“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而白流苏,这样一个“再天真也没有的一个人”,正是长期带着面具的范柳原内心深处的寄托。而且白流苏是聪明的,她能够在范柳原感慨面对身边环境的失望时,猛然叫道:“还是那样的好,初次瞧见,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久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份是他们,哪一部份是你自己”。他知道这个女人是“对”的,可以帮助他找到他自己,实现自己想要的幸福。因此他渴求她的接纳——“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他期待她的帮助——“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乞求她的理解——“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

白流苏除了精明和天真,还有一点,就是敢赌。当范柳原喊出真我的渴望时,“流苏愿意试试看。在某种范围内,她什么都愿意。她侧过脸去向着他,小声答应着:‘我懂得,我懂得。’”她也因此成为了在人生苦海中,范柳原想要紧紧抓住的那根稻草。但范柳原也发现到白流苏身上脱不去的婚姻观念。因此他想要让她脱离家人,希望她“自然一点”,又想要把她带到马来亚那“原始人的森林”,不过是想要她陪他返璞归真。

范柳原自己也有很多包袱,他随时会戴上优雅、情调的面具,来掩饰自己不经意流露的内心自尊。当他在沙滩上随心所欲的嬉笑玩闹时,白流苏突然就感到被得罪了。这一次,范柳原生气了,他就是不喜欢白流苏又变成三纲五常下的文明人,于是傲娇的他使用激将法让白流苏吃醋。但这时候,他的心里也只剩下自己,忘记了那个可怜的女人也就剩下一份骄傲了。

两个人都像张开的大口,想从对方那边吸取安全感的能量,可是因为欲求不同,导致了本性相近的两个人,却始终谈不到一块。也难怪范柳原打电话表白时,因为白流苏的不理解,而说出了实话——“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他不满白流苏始终受困于婚姻观念的枷锁,认为娶一个不自由的白流苏,对他、对她都是不公平的。他要的是两情相悦、要的是毫无利益交换的懂得,而这份懂得,那个时候岌岌可危的白流苏还给不出。

范柳原放任白流苏回上海,因为他也有点怅然。他想要白流苏自己走出枷锁,这虽是何等的残忍,又是何等的现实。然而,这把双刃剑也将他的骄傲和期待削减了几分,于是“乞来港”,别人都以为是白流苏臣服了,实际上,范柳原自己也向理想化的预期投降了。因为他知道,白流苏是“医他的药”。在他即将前往英国之前,他需要让真实的自己被看见,被自己看见,被别人看见。于是,他承认自己想要这个女人,想要完全的融合和联结,摘下文雅的面具,释放真实的欲望。

后来,安排租房、雇人、离别,一切事务都不过是生活有条不紊的蝇营狗苟,唯有战争的来临,一下子让人明白了自己究竟是谁。曾经西装革履的公子哥,和他奋不顾身接回的女人,就这样蓬头垢面地并排躺在运货的车厢里。范柳原的行动,代表了他的本能。他的本能,告诉了他他自己是谁。他们再无话可说,因为“偶然有一句话,说了一半,对方每每就知道了下文,没有往下说的必要。”他们终究彼此懂得了。

于是,范柳原终于向白流苏提出登报结婚——结那个原先总让人感到不自由的婚姻。他也允许自己不再试探和验证,心甘情愿踏入情感交织的网——“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这个时候,范柳原才终于感到两人都自由了。

3

分析完主人公,我感到在走入两人内心世界的同时,自己也被一点点的敞开和看见。

我们咬牙执着,却只有在放弃之后才能接纳那和理想渴望尚有差距的现实

我们机关算尽,却只有在生死面前才能回归珍惜当下而非死守永恒的初心

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啊!

可是那正是多年经历塑造的我们,我们没法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也没法自己卸下保护我们多年的防御面具。

在命运的冲击将我们的理想化投射击碎之前,我们谁也没有办法以一种脆弱和全然敞开的方式存活着。

我常常在想,假如战争不爆发,范柳原去英国以后,还会回来寻找这个让他感到很真的女人么?假如两人就这样相知相守下去,真的能够得到相互疗愈而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么?

可恶的张爱玲,在她唯一的一部终成眷属的小说中,仍然埋下了让人感到悲哀的伏笔——白流苏得到了范柳原从物质到情感的笃定后,却发现“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白流苏又开始想要充满魅力的丈夫了。其实范柳原也一样,他感到在白流苏面前真正可以做自己而笃定后,又将自己的风趣和幽默留给了更能欣赏自己的人。我们作为人啊,总是在一份笃定之后,又想要着更多了——这大概就是张爱玲要我们看到的现实。

也许,张爱玲用了“倾国倾城”的代价,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没有那么多的“假如”,也没有那么多的因果。我能不能也收起用这些“假如”所堆积的防御,活出真实的自己呢?我想,这个答案,该得由我自己来书写传奇了。

作者简介:卢育涛,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媒体专栏作者,豆瓣书评人,专注个人成长与社会观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