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A拾遗 | 长留天地间!留园技术详解手册

 江南一鱼6jvvqc 2020-07-10

没有拙政园的规模,

没有网师园的精致,

也没有退思园的境界。

但留园是一座没有短板的园林,如同耸立的冠云峰一样,是我眼中的苏州园林NO.1。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400余年间,历经数代园主的打磨,今天的留园规模已十分庞大。虽不及拙政园的52000㎡之巨,留园的23300㎡也足够令其他古典园林咂舌。


怎么欣赏留园才算是高段位呢?

接下来我就用技术流的手段剖析,让你完全读懂留园的设计精髓,下次再到古典园林中别只会指着水面说:看,好大的鱼!


留园大体可以分为入口、东、中、北、西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由一类景色统领,分别是:

东部的庭院,
中部的山水,
北部的田园,
西部的山林。

一园顶四园,从格局上就压倒了一众园林。


留园的住宅和祠堂部分夹在入口两侧,面积大致为园林的一半,这是很少见的。


一般园林的使用率并不高,主人大多生活在住宅,只有来了贵客或偶尔怡情才会去园子里走上一遭,小住几天,所以一般住宅的面积都要比园林大,比如拙政园:


古人建园如同现代人买奢侈品,它不仅是归隐的需求,更要彰显身份和地位。

园主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还能维持,一旦经济不好,第一个舍弃的就是园林。这就是中国园林容易荒废的根本原因。


回过头看留园,它的住宅占比虽然很少,但园林中的建筑却是所有园子中最多的。这就说明留园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园林,而研究这样的园林对我们设计者来讲,才是最有价值的~

下面我就把所有部分拆开来,给大家剖析留园设计的精髓。




留园的入口设计将节奏感做到了极致,巧妙的利用建筑空间的收放,光线的明暗变化,心理的由闹到静,通过漏窗透景等手法,达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效果。


简单说就是一收一放,空间一开一合。打你一巴掌,再赏你一颗糖(哈哈,可能不是很恰当,但就是这么回事),通过空间变化让你对于之后到来的景观产生强烈的期待感。

为了让大家更有代入感,我们特地找来尔康,让我们跟随他的视角来走一遭~
入口正门十分平淡无奇,门也故意收窄,谁曾想到门内竟藏有如此美妙的一番天地。

此为“一收”。


进了门厅有巨大的屏风遮挡,嵌有一幅缀玉的留园全景图。高悬的“吴下名园”匾额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的地位。


经过昏暗的前厅,天井突然明亮了起来,两颗三角梅在阳光下绽放,让游人感觉园林似乎近在咫尺了。

此处为“一放”。

不料,门厅后面并没有什么园林,反而是一条幽长的夹道,光线昏暗。

此为“二收”。

两拐之后,通道渐渐明亮了起来,虽然还看不见园林,但两侧的蟹眼天井中植有花木,无论是光线还是植物都在提醒你,园林将近了!


没想到穿过通道后还是一个小天井,虽然还是望不见园林,但已有园林之意,心情不免随之开放。敞厅悬挂“留园”匾额,至此园林气息开始流露。

此为“二放”。

穿过敞厅,左侧有一小门,上有“长留天地间”的匾额。空间再度收窄,还是没有见到什么园林~

此为“三收”。

穿过小门,左手边就有一组小景,靠墙植山茶,翠柏各一棵,开花时红绿交映,是为“古木交柯”,之前古柏山茶两树枝干交错缠绕,可惜现在已经挂掉了。


游人至此,心情渐次开放,已觉园林气息直入肺腑。

此为“三放”。

窗外已是美景,但始终有漏窗阻隔,快步向左延长廊前行,是绿荫。两只八角窗可见亭台楼阁,飞檐翘角。


站在绿荫,留园的景色第一次完全彻底的展现在游人面前,多少人在这里驻足流连。


面对眼前的美景,再回想一路的曲折,真可领略设计者的一番苦心。
就这样入口通过空间,光线,让游人经历了一个“一收,一放,二收,二放,三收,三放”的过程,欲扬先抑,引人入胜。


回过头来,与绿荫相对的是华步小筑。无论是古木交柯还是华步小筑都是用粉墙做画布,植物置石形成三维图画,和其他园林相比,留园的小景不管在意境还是构图上都属上乘。

据说“华步小筑”的“华”“步”为通假字,分别为“花,埠”。因为留园离虎丘不远,而虎丘在当年以出产茉莉花和玳玳花等名贵花材闻名,留园附近就有装卸花木的合埠,所以留园叫做“华步小筑”是极为自谦的说法。

在整个入口的景观序列中还有一条岔路,从“长留天地间”的小门直走,就能看见前方长廊上大大小小的漏窗,留园的核心区是中部和东部,而这面漏窗墙就是连接两个园区的纽带,两个区域也因为这面墙相互渗透,在景观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书中经常提到的相互渗透,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过入口区,下面我们即将进入留园中部。




中部是留园的核心景观区,处处以水景展开,说它是一副全景的山水长卷一点都不为过。

如果我们把建筑,水体,和山体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会发现水池的东南面是高低错落,连续不断的建筑群,与西北面的假山形成呼应之势,这是江南园林宅院中常见的“南厅北山,隔水相望”的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把最佳视点替你选择好,一般来说,站在建筑一端隔水眺望,都能得到较好的景观层次。


由于留园当中的建筑实在太多,没有办法一一介绍,我来挑一些有趣的给大家重点聊聊。

首先是在南侧中部的主要建筑,涵碧山房和明瑟楼。


留园的最初建造者徐泰时是明朝的建设部部长,他追求的是皇家的华贵大气,同时又符合规范的存在。而当时规范对建筑体量有严格的规定,怎么办呢?

当时建筑体量有严格的规范

还记得变形金刚吗?那一声“我来组成头部”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涵碧山房和明瑟楼分开来看,体量都不算很大。


但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巨大的船舫。


两所建筑的朝向也很讲究,涵碧山房面北,远眺山水风光,明瑟楼面东,近看建筑错落。



假山东西延展,山体横向展开,具有平远之感,中部偏右设置可亭,为尖顶建筑,用以抵消山势过平造成的平庸感。

山林景致

建筑之美

通过两个不同的建筑朝向得到了两组截然不同的画面,妙哉~

能形成这种空间层次,这是和中部的理水分不开的,留园水池中通过一个名叫“小蓬莱”的小岛把水池分成了两块:一个狭长水池,和一个相对闭合的庭院水池。


小蓬莱所围合的小空间中,庭院内建筑凹凸有致,而水面变成了聚拢视点的介质,坐在濠濮亭或者清风池馆不由自主的看向水面,就是自由自在鱼儿。


其实紫藤廊架是建国后建造的,在明清时候只有一座平桥,加建还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有人认为通往留园中部水池小蓬莱岛的小桥,原为一三折贴水石板桥,以江南水乡常见的“纤桥”为原型,使池水呈现平远开阔的意境。被加上廊棚后,植以茂密的紫藤,貌似美景,实则违反了造园法则。(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紫藤廊架作为了分割虚隔空间的手段
小蓬莱形似主山余脉,伸入水中,可以平衡画面。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有了小蓬莱,才使得中部的景色更加丰富和富有变化。小蓬莱自身也变成了游人照片中的常客(怎么照都有它~哈哈)


我们知道园林的景观布局是以建筑展开的,所以如果我们把东南西北的主要建筑用线连起来,两条线的焦点刚好就是湖中的小蓬莱。这就形成了中部景观的骨架。


站在小蓬莱向西看去,只见远处的廊架顺着山势高低起伏,在最高处有一半亭,这就是留园中部的制高点——闻木樨香轩。


“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轩外几棵桂花香味清新淡雅,园林不仅注重视觉上的均衡,少被人感知的声音,味道都是园林的主题之一。

假山的转折是水源,池上架桥,桥身通透,水面空间贯通,有似分非分的效果,增加了层次。


假山把中部分成了南北两个空间,一个开敞一个静谧,风格截然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廊子达到东园。


看完中部的山水景观,我们顺着游廊折向东行,来看看东部的庭院景观。




东部主要分为四个庭院区,每个区域分别有建筑,廊子围合而成。而这些庭院共同的特征就是开门见山,讲究对景。


不同于中部景观的大开大合,东部的庭院面积都不大,也不十分开阔,这反倒使人把视线集中到庭院中的假山和置石上~


五峰仙馆面对着象征庐山五老峰的湖石假山。


石林小屋前也正对着一组石景,和小屋后的石景遥相呼应。


还我读书处(暂无图)和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分别对应置石和盆景。


冠云峰立在庭院中间,四周环绕成景。


不光如此,东部建筑的名字取的也是别具匠心,比如:林泉耆(音同“奇”)硕之馆,听上去完全摸不着头脑是吧~


“耆”(音同“奇”)指的是70岁以上的老者;“硕”指的是有学问的人。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老年俱乐部啊~

再比如: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真的很像是春联~


“佳晴”“喜雨”“快雪”都是祈求气候的,这和中国古代农业息息相关,用“佳晴”“喜雨”“快雪”三词作亭名,表达园主祈愿风调雨顺,农家丰收,园中花木繁茂的愿望。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丰收亭”吧。

这么看起来东部庭院平平无奇,只不过对景而已,但其实留园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把留园中廊子和主要建筑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可以明显的看出东部的建筑和游廊是最密集的。


把东部放大,东部的建筑密度之大令人咂舌,你能清楚的看到廊子和建筑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庭院则完全是围合起来的。


这就让我想到了庭院景观在西方最经典的表现形式: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庭院


廊柱延展了室内空间的范围,创造了介于室内和室外的灰色地带,而欧洲中世纪这种古板单调的围合在留园面前简直就是渣啊~

留园的长廊是游园的主要指引。园内不仅有直廊,还有回廊、爬山廊、曲廊等700多米,环园而建,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游遍全园,还可以遮风避雨,增加景观层次,延长游园时间。


廊子有时在建筑前侧,有时直接插入建筑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江南园林论》有两句话总结的非常好:它已经达到了室内外空间交融的境界,颇具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哲理“。所以留园第一次将室外和室内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举几个例子,游廊在五峰仙馆侧面插入,当馆内屏风门完全打开的时候,五峰仙馆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亭子,室内和室外就此融为一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北部的田园景观。




田园景区原为主人特意设置的一片农田和村舍,解放后改栽种果树,并逐步发展成为盆景园。人们在游览过这么多高密度的景观,一片质朴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反而觉得清新自然。

从冠云峰的庭院风光如何自然无痕的过渡到田园风光,是个需要用心斟酌的问题。设计者专门设置了一个小院作为庭院和田园的过渡区域,从景观格局上看,这是非常必要的。


出此亭,一条小径在竹林间逶迤(音同“威仪”)西去,尽头一座园门,门内是满园的桃李,一架葡萄老藤盘曲。


沿着葡萄藤再往西,右手有小屋三楹,偏房两间,名为“小桃坞”既可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又可让人想起姑苏城北桃花坞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再往前走空间突然空旷了起来,一组现代的片石假山立于北面,这也是西部和北部的分界线。


西部是留园最后一个景观分区,也是整个园林的收尾。




走过片石假山,是漫山的枫树和香樟遮天蔽日,颇有些丛林野趣,到了这里就是留园的尾声了。


建筑不见了,廊子也不见了,人文趣味的湖石更是毫无踪迹。一片自然的山林郊野。


沿着石径登山,但见山坡之上,林下石间,遍植矮竹,目及之处一片葱翠。深山老林苍莽之气尽出。


溪流南行,两岸桃柳夹植,这里追求的是桃花源记的感觉。



溪流东行折北,在山脚下有一水阁,隐约在山林之间。此处傍山面水,环境极为幽僻,俯瞰溪流中鱼儿游动,仰闻山林里鸟鸣声声。



看着眼前的一片苍翠,你还记得一刻钟前在五峰仙馆中感叹建筑的华丽吗?


到这里留园的整体就游览完毕了。

留园的空间序列是现存园林中最完整,也是最精彩的。



良好的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宛似一部完整的乐章,动人的诗篇。如果把留园不同的分区用故事或音乐的不同阶段标出:

从入口开始经过情绪的积淀到达中部,是第一个高潮,穿过东部大大小小的庭院到达冠云峰,是第二个高潮,之后通过北部和西部舒朗开阔的景致慢慢放平人的心理状态,最后出园。这是一条相当完美的流线,在所有古典园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留园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了,如果总结成几句话那就是:

别出心裁,入口障景,
精美绝伦,中部山水,
富丽堂皇,东部庭院,
清新淡雅,北部田园,
野趣横生,西部山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