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关注核心素养,全面立德树人 ——2020年陕西高考语文科目试题评析

 我要折腾 2020-07-10

文◎林文华

编者按

汉中语文人特邀两位汉中名师对2020年全国Ⅱ卷(陕西卷)语文试题特色亮点作最新解读分析,本期特别推出汉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林文华老师的高考语文试题全面解析,此文将在《汉中教育》和《汉中日报》同时推出,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汉中名师刘自强老师的高考作文命题解读

有料有感有视野   可叙可情可抒怀

陕西高考一直采用全国Ⅱ卷。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全国Ⅱ卷没有太大变化。早在今年6月11日,教育部领导在高考工作会议上就将“保持高考试题的稳定性”列为五大工作要点之首。“稳定性”通俗的理解就是今年试题不难。

众所周知,2020年高考没有大纲,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只有拿去年的考纲做依据,同时认真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四点要求,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020年高考陕西卷(以下称“全国Ⅱ卷”)延续了2019年的命题方向与原则,注重价值引领、着眼语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生活、追求经典与原创。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考点分布比较均衡。这套试题发挥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作文早在意料之中,彰显立德树人理念

作文是一道很特殊的试题,它不仅是对考生写作及思维能力的考查,更集中体现了考生的“三观”。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从材料选择到话题及文体设置,都集中反映了关注现实,“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2020年春天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对这样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今年的高考作文没有回避,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热点话题均有所涉及——这些都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大概率事件。

高考前夕,我和同学们一起预测今年的高考作文,梳理了五个热点话题:“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我们学校语文备课组还给同学们印发了长达24页的高考作文素材,这些热点话题的相关素材尽在其中。同学们们做足了功课,有备而去,今年的高考作文就容易上手。

全国Ⅱ卷的作文继续沿用了去年的材料+情境+话题+应用文体的一种设计,这一点同学们都很熟悉,在平时的月考中已经反复练习过很多次,不会有违和感。所给的两段文字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新冠肺炎疫情”,但我们可以从“援助”“物资”等字眼上看出个大概。命题人之所以不直接提“疫情”二字,是提醒考生从更广阔的时空角度去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现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互相帮助这样的主题。所设情境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考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这对考生的想象力是一种考查。既是中国青年代表,发言格局就不能太小,所站角度要高。话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也是考生发言的主题。最后,文体要求是应用文体中的演讲稿,而且要用中文。除了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外,还要注意互动性。听你演讲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你要跟他们互动,围绕主题谈一些他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演讲要有号召力和鼓舞性,最终要落实到世界的未来与青年的使命担当上来。这种场合不适合谈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反全球化的议题,应侧重谈疫情期间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同抗疫。除了疫情之外,气候、贸易、经济、减贫等需要全球治理的问题都可以谈——这要求考生要有广博的视野。

从所给材料不难看出,全国II卷作文立意角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赞同墨子“兼爱”主张,对待他国、他家、他人要有同情心,更要有同理心;

2.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与国之间要合作共赢,不能搞孤立主义;

3.  面对灾难,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要团结互助,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4.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在危难之时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不能忘记;

5.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是大同世界;

6.  各国青年团结起来,担负使命,共同开创人类和世界美好的未来。

材料作文要用材料,必用材料,这就像厨师做饭一样,给你什么食材就做什么饭,如果给你白米,你不可以做一碗炸酱面。就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说,你不能脱离所给材料空谈“世界”“未来”“青年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宏大的主题。最起码要把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墨子”“英国诗人”“援助物资”“寄语”等简单提一下。立意要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内容上,必须要言之有物,写你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可以给各国青年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分享一些感人的中国故事,也可以畅想人类的未来……

今年的高考作文内容可以高度概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未来新主力”(贾玲语)。这样的作文设计既关注了语文核心素养,又集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题型没有太大变化,利于考生正常发挥

论述类文本去年选的是叶嘉莹的一篇诗论,今年是巫鸿的《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前三道选择题的设计思路和去年也完全一样,分别考查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把握作者态度观点的能力。三道选择题难度不大,阅读范围在原文中都能找到,错误选项容易识别。复习的时候要提醒同学们养成“读、审、标、比”的阅读习惯,尤其在“标”和“比”的环节下足功夫,此外还要指导同学们识别高考语文选择题的十三类设题陷阱。心中有陷阱,才可以避免掉进去。

实用类文本去年是三个纯文字的材料,都与港珠澳大桥建设有关。今年的实用类文本增加到四个,但还是纯文字材料,而且篇幅不长,都与热点话题“扶贫攻坚”有关系。第4、5题和去年一样,考查的是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过由去年的流程图变回到今年的纯文字选项,错误项易识别。第6题是一道比较阅读的主观题,比较“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要求概括说明,不用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语言概括能力,阅读区间明显,试题难度比去年的第6题简单。

文学类文本去年选的是莫泊桑的小说《小步舞》,今年选的是青年作家葛亮的小说《书匠》。在拓展考生的阅读视野方面,今年的小说阅读不及去年,但因为是中国当代小说,所以容易理解。第7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错误项不易识别,难度比去年的第7题大。今年的第8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要求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这与去年第8题要求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但难度相当。去年的第9题要求赏析小说中重要物象(卢森堡公园的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难度很大,今年的第9题要求分析“老董的匠人精神”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是梳理概括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特征,难度略微小于去年第9题。

文言阅读去年选的是《史记·商君列传》,今年选的是《宋史·王安中传》,10—12题分别考查的是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章内容要点,题型及难度与去年完全相同。第13题文言翻译难度与去年持平,关键词分别是“僭”“蠹”“悚”“跋扈”“第”“曲意”等,其中“第”的理解难度较大。

诗歌阅读去年是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是一首投赠诗,今年选的是王安石的《读史》,都有注释。虽然都是唐宋诗歌中的名篇,但高中生一般课外阅读很少涉猎,这就很适合做高考阅读。今天的第14题也是选择题,和去年一样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难度与去年持平。今年的第15题要求回答诗歌阐述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虽然赏析角度有所变化,但难度与去年相当。第一问要关注宋诗侧重哲理的特性,结合原诗第三联的含义以及王安石的身份去谈。第二问则启发考生在读书时要有批判精神,善于分辨,不要盲从。如果不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这一点是很难概括出来的。

去年的名句名篇默写第16题中的三个小题难度不大,所填句子都是前后连续的两个,今年第16题难度稍微增加了一点,其中第(1)、(3)两题的两个句子是非连续的,如果对原文内容不理解,即使全文能背诵也不知道该填哪两句。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和去年相比,在题型上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唯一的不同是今年没有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但也没有回到“成语、病句、连贯”这些“铁三角”的老路上去,而是选取了两个字的关联词语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除了成语、标点符号、关联词语之外,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汉语拼音、敬语与谦辞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都有考查的可能,复习时要尽可能覆盖到位。第20、21题与去年的题型完全一样,分别考查的是补写连贯、压缩语段。考生在这些方面有足够的训练与准备,相信他们现场发挥不会有什么问题。

精选优质语言材料,关注语文核心素养

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在平时的复习考练中,我们有的命题老师过多地选用一些与疫情相关的文本,诸如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甚至小说——过于关注时事政治势必会导致语言材料的品质有所下降。对比今年的全国Ⅱ卷,时政内容只在实用类文本中有所涉及,四个阅读材料集中讲述的是扶贫攻坚的话题。即便疫情在作文题目中有所体现,也是隐含的,不是字面的。毕竟,时政不能代替语文,碎片化、激情式的阅读体验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一套优质的高考语文试题,不仅要在题型设计上,考查内容上涵盖高考语文各个考点,回归语文的本质,更要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向语文的本质回归,处处关注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去考纲化的新高考时代,代替考纲的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17—21题,20分),思维发展与提升(22题,60分),审美鉴赏与创造(1—9题,36分),文化传承与理解(10—16题,34分)。回顾今年的全国Ⅱ卷,所选语言材料非常精美,集中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论述类文本是一篇和美术有关的论文,体现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文言阅读的传主王安中是北宋词人,年轻时曾师从苏轼、晁说之。王安中诗文兼擅,且为官清廉正直。这样的人物传记既避免了与去年《史记》的重复,又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语言运用中选用的语段是有关殷墟甲骨文的材料,这更是向语文的本质语言文字去靠拢,在考查学生词语、病句、连贯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使今年的全国Ⅱ卷更具语文味。这套试题精选了许多语言材料,关注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更体现了国家对陕西及其他九省市区广大考生的人文关怀。不仅如此,试卷的文字表述也准确精炼,题干指向明确,不会误导考生。这提醒我们,今后的高考复习中,要多做高考真题。总的来看,这是一份优秀的高考语文试题。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今年的全国Ⅱ卷偏于保守,试题过于平稳,缺乏创新,不利于优秀语文人才脱颖而出。当然了,疫情期间的高考没有折腾的资本。这届考生太难了,他们“生于非典,考于肺炎”。高考结束后,让我们祝福他们“天降大任,注定不凡”。


作者简介


林文华,陕西省汉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多年在一线从事高考语文教学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系省作协会员,在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散文集《留不住的光阴》,在平面及网络媒体发表文学作品多篇。有高品质个人公众号“林园小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