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滋养生命——请你开启“书式”暑假模式

 沐沐阅览室 2020-07-10

对于教师来说,暑假来临,就意味着有大把大把属于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如果你能以书为友,把这段日子过成“书式”生活,就意味着你开启了最好的修行。

读书有多重要,我不想赘说。

我只想提醒老师们,其他什么职业都可以找个理由不读书,唯独教师不可以,因为你服务的对象是成长中鲜活的生命,你无法用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对那些正在生长着的孩子和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如果你不借助多角度的专业阅读,实现自我知识体系的刷新,试图靠吃老本混日子,就难免遭遇被替代的命运。正如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所说,你不翻书,生活就会对你翻脸。

也许有人说,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教学事务塞得满满的,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没时间读书,其实这只是一些庸人懒人的借口。在生活中只要认为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爱因斯坦早就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阅读是一次面向远方的修行,就必须要厘清朝向。方向对了,才会少走弯路。

高质量的有营养的阅读,贵在阅读与生命真正形成互动。

新教育认为,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愿更多的老师带着经典一起走进“书式”暑假,在阅读中找到生命的乐趣和价值。请你相信,只要行走在阅读的路上,总能遇上庆典。

推行“大阅读”,喊喊口号很容易,但没有细致的规划和纲领,难免沦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林忠玲带领基层的校长们不断地摸索、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构建“大阅读”工程的三个主要抓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用阅读滋养生命

——请你开启“书式”暑假模式

作者|林忠玲
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漪说:“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有多重要,我不想赘说。我只想提醒老师们,其他什么职业都可以找个理由不读书,唯独教师不可以,因为你服务的对象是成长中鲜活的生命,你无法用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对那些正在生长着的孩子和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果你不借助多角度的专业阅读,实现自我知识体系的刷新,试图靠吃老本混日子,就难免遭遇被替代的命运。正如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所说,你不翻书,生活就会对你翻脸。


也许有人说,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教学事务塞得满满的,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没时间读书,其实这只是一些庸人懒人的借口。在生活中只要认为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爱因斯坦早就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暑假来临,就意味着有大把大把属于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如果你能以书为友,把这段日子过成“书式”生活,就意味着你开启了最好的修行。

做有方向的阅读
      
既然阅读是一次面向远方的修行,就必须要厘清朝向。方向对了,才会少走弯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暑假有限的时长,注定了教师无法在浩瀚的书海里走得深远。经常有人问,教师假期里应该读什么书。网络上流传着不少的关于教师职业的推荐阅读书目,这类“广谱式药方”是不是有疗效很难说。我认为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老师精神生命的“体质”不一样,“口味”千差万别,所需要擅入的“养分”也不可能相同。
      
健壮自己的精神体格,最想吃什么,最需要补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的推荐只能算作参考。作为教师的阅读地图,通常由三大版块构成: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人文视野 。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所具备的核心知识,属于“术”的范畴;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属于“小道”的范畴;人文视野是关于人类的基础知识,属于“大道”的范畴。这三大版块,共同构成师者的精神发育图谱。作为教师,无论哪一个版块有缺失,都会形成盲区,留下遗憾。
      
每一个有着专业发展自觉的教师,在进行专业阅读时,都应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强项和软肋。在软肋处着力,是“补短式”的阅读;在强项上做功,是“扬长式”的阅读。补短也好,扬长也罢,本无对错,关键是阅读者自我认定方向,做出阅读规划。这个规划,一定是结合自己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发展方向进行的“私人定制”,而不是他人能够代劳的。
      
因此,教师暑期读书最应该读什么书,不是他人说了算,而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关键是行走前先确定朝向。


做有营养的阅读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人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然而,一个人长期呆在舒适区内,很可能会作茧自缚,丧失竞争力。
      
阅读可以分为休闲型和成长型。休闲型阅读,是典型的在“舒适区”逗留、低营养化阅读的行为。此类阅读,在选择阅读书目时,主要以浅显的、文化技术含量不高的作品为主,因为这样读起来省力。教师的暑期阅读,偶尔喝点心灵鸡汤、读读武侠奇闻也无伤大雅,但如果一味沉迷休闲型阅读,排斥那些读起来有点费力的经典作品,专业成长就无从谈起。
      
与经典相伴的阅读,可以算得上是成长型阅读。无论是教育经典还是人文经典,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品质。与这些传世之作相遇,能够汲取到职业生命、精神生命良性发育的养分。然而,读经典并不轻松,需要有读得进去的耐力,反复咀嚼的功夫,消化吸收的能力。人们常说的“啃书”,多指经典阅读的状态。读书如同去看风景一样,只有经历了不寻常的路,才会领略到无限风光。
        
有营养的阅读,是读书人与作者相遇、对话的过程。如果能够能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共情,是最好不过的。做有营养的经典阅读,需要修炼两项功夫:一是把书读厚。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手不离笔,不断圈点划注,留下阅读的痕迹。遇到疑惑之处,还要通过查阅资料,求得甚解。二是把书读薄。一本书不管它有多厚,对读者的影响最终可能也就是寥寥数语。读薄的过程,就是舍弃枝叶、抓住精髓的过程。读完一本书,形成一个阅读思维导图 ,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读薄”之术。通过批判性的阅读,或者叫做审辩式的阅读,让自己产生“认识”“看法”“观点”“见解”等,这是“读薄”的最高境界。
        
高质量的有营养的阅读,贵在阅读与生命真正形成互动。  很多人非常抵触阅读后写读书笔记。其实读写是共生的,如果“读”不能促进自己语言系统的改进,不能把自己带进一个澄明的世界,读得再多也不过是两条腿的“书橱”而已。因此,有营养的阅读,不仅要“连滚带爬地读”,“绞尽脑汁地想”,而且还要“挖空心思地用”。真正的阅读,就是将别人的书,读成自己的书。

做有坚守的阅读
      
有人认为,读书是医愚疗伤。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说法。这种观点其实是把书当作了药,于是难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企图“手到病除”。
    
我觉得,如同吃饭一样,读书应该是一个人生命的习惯,书就是滋养生命的粮食,而不是药。正因为书是粮食,所以阅读需要经年累月地坚持,是一个慢的过程,不要企图一口吃出个胖子来。
    
古人云:“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如果不花精力读起来,再好的作品、再高明的阅读策略都是白费。全国特级教师陈凯在谈到治学经验时说,优秀教师都是读出来的,他的成长、成功,得益于每天坚持读书不少于30页。也许,随时随地都手不释卷,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每天读上30页并不是难事。如此积洼步方至千里,积小流终成江河。
      
包括阅读在内的所有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段时间持续不断地坚守。现在网络上流行“21天打卡”的做法,遵循的是习惯形成的基本规律。对于还没有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老师来说,利用暑期时间相对集中这个机会,借助“21天打卡”,把自己逼上天天阅读之路,也不失为一个良策。要想实现成长,有时不妨对自己狠点儿。
      
阅读往往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它远离尘嚣,无关喧闹。然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陪伴,是远离孤独最好的方式。在这条充满孤独的路上,如果能有同道中人一起相互激励,相互启迪,就能让步履在彼此的碰撞中变得轻松。因此,教师在开启暑期阅读模式时,不妨向四周张望,寻找尺码相同的人一起,以读书会、微沙龙的方式结伴前行。尤其在阅读一些有难度有坡度的读本时,“阅读共同体”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新教育认为,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愿更多的老师带着经典一起走进“书式”暑假,在阅读中找到生命的乐趣和价值。请你相信,只要行走在阅读的路上,总能遇上庆典。
(文章转自本人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各媒体刊发须经本人同意,向作者致谢!)


欲知详情,扫码进入。

林忠玲:'大阅读”为儿童的
幸福童年奠基
作者|谢玲|李裕馨
 
最近一次见到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是在刚刚举办的第四届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小学校长峰会上,当时他应邀作为沙龙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名家们在峰会现场畅谈交流,林局长新颖独到的观点、简洁却饱含哲理的发言以及那炯炯有神的,仿佛永远在观察、思索的目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前,通过多方信息了解到,身为分管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副局长,他在任职的5年中积极倡导并实施“大阅读”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于是,在三月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里,我们前往姜堰约见林忠玲进行采访,对林局长个人的阅读生涯和他所主持开展的“大阅读”工程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从执教到管理——“大阅读”理念落地生根
 
倡行“大阅读”理念,其出发点源自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林忠玲个人的经历说起。

和许多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孩子一样,童年时期的林忠玲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连环画来完成个人的阅读启蒙。真正引领他走进阅读世界,从而改变他一生的,是在泰州师范学校的求学经历。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满怀理想,如饥似渴地寻觅着每一本书籍、杂志,如高尔基所说,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阅读从此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林忠玲在一所农村小学执教语文,这一教就是十五年。自身的经历让他始终坚信:“阅读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条捷径。”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核心目标仍然是为应试服务,这让林忠玲感到:一种新颖的、全面的、深刻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势在必行。

执教期间,他开始在博客中开辟专栏,撰写博文,记录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对阅读教学和阅读推广的一些看法和做法,这促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阅读在教育大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2013年,林忠玲迎来了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角色转变:升任姜堰教育局副局长。从一个执教者转变为管理者,他对于阅读教育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在这段时期的文章中,林忠玲开始尝试阐述自己对阅读教育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把阅读教育内化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构想。最终,他整理了这些年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结合姜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正式提出了在姜堰所有小学全面开展“大阅读”工程的设想。

在林忠玲的认识中,真正的阅读教育应当能够实现区域教育品质的改变,为所有儿童的幸福童年奠基,甚至应当涵盖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采访中,林局长用了三个“全”来概括他的“大阅读”理念:全学科覆盖,全时段阅读,教育系统及相关社会群体的全员阅读。这无疑是一个深刻、全面且宏大的教育构想,涉及到区域教育的方方面面,要将这样一个理想付诸实践,其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当我们在采访中提出这一疑问时,林局长坦言:怎么去做“大阅读”?如何实现“大阅读”这一构想?他与姜堰的教育人一起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

  
二、从构想到行动——“大阅读”建设行稳致远
 
推行“大阅读”,喊喊口号很容易,但没有细致的规划和纲领,难免沦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林忠玲带领基层的校长们不断地摸索、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构建“大阅读”工程的三个主要抓手。
 
1.打造环境,让书香成为校园最迷人的味道
 
“书香是校园最迷人的味道。”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林忠玲深知好的阅读环境能熏陶、濡染孩子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因此,他要求区内的所有小学全面开展图书馆、阅读吧、图书角等阅读设施的建设工程,并提出“让所有孩子和图书零距离”的口号,注重实效,避免这些设施沦为学校装点门面的“面子工程”。在具体的建设和设计过程中,他更是亲力亲为,经常前往各学校现场指导,力求将每一个阅读空间营造出孩子喜爱的氛围。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林忠玲则笑言:“我们要把图书馆建成天堂的模样。”在这一理念的倡导和影响下,姜堰许多小学别出心裁地将图书角、读书吧建成了经典儿童文学主题乐园,用简单的设备和材料,还原出一部作品最经典的场景。如姜堰实小城南校区就以曹文轩的经典作品《草房子》为蓝本,建起了一座“土气”但趣味盎然的草房子。除此之外,走廊拐角处还编织着一张蛛网(《夏洛的网》),农场里竖着一个稻草人(《绿野仙踪》)……这些精巧的设施既节约了开支,又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把经典名篇中那些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校园里,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可谓一举多得。

“大阅读”所倡导的全面阅读显然不能止步于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营造也不容忽视。在姜堰,每年都会有班级、学校、教育局三个层面的“五有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以及迄今已举办两届的“十佳书香家庭风采展示”,鼓励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起到榜样的作用。在社会层面,教育局和新华书店、电视台展开合作,创办“凤凰读书吧”特色品牌节目,以“一本经典在手,一位名师引领,一群书虫跟进,一段悦读书吧”为口号,号召全社会广泛参与阅读。目前“凤凰读书吧”已制作播放180多期,不仅在姜堰区获得广泛好评,引发热烈讨论,还被许多地区作为阅读指导课范例来观摩学习。谈及此处,采访中一直沉稳内敛的林忠玲脸上也不禁浮现出自豪的神色。
 
2.创生课程,让“大阅读”从无序走向有序
 
构成“大阅读”体系第二大方面的是课程的建设。林局长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课程是学校最好的产品,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载体。”要在校园内真正落实“大阅读”,必须从课程出发。在谈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时,他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国家课程是米和面,提供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营养;地方课程是菜,调节口味,刺激食欲。有饭无菜是食之无味,难以下咽;有菜无饭则营养缺失,不能长久。这个例子生动诠释了国家课程和地方特色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关系。以此认识为基础,姜堰的“大阅读”工程在课程层面的举措主要有两个:改造国家课程;发展拓展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阅读所关联的课程中,联系最紧密、最能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自然是语文课。在对语文课的改造上,姜堰的小学跳出教材的限制,为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关联了海量的相关阅读材料。“一篇带动多篇,一本带动多本。”追根溯源,发散拓展,创造性地开设了如“小古文实验班”“经典诵读实验班”“快乐诗教实验班”等全新语文课堂模式。在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层面,许多学校聚焦“大阅读”,研发了形式多样的“卓越课程”。学校和教师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开创了一系列全新的课程模式。白米小学的潘兆良老师创造性地研发出“先画再写”“边画边写”的“童画融合课程”,引起广泛关注,并荣获2017年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姜堰实小城南校区的老师们则鼓励孩子用废旧材料制作文学作品中的画面、人物模型,实现“手指上的阅读”。东桥小学集团“三请曹文轩”,如愿以偿后,不满足于签字售书、讲座报告等一般形式的活动,而是以课程开发的形式组织起全校孩子共读曹文轩作品,并请作家走进课堂,分享体验,放大了名家进校园的效应。全区上上下下还搭建了“读书分享会”“小书虫PK赛”“书香伴成长”等平台,除了让孩子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书中世界,还历练了胆量与口才。而“灵动周三”“多彩周五”创新实践,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读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真正体现了“大阅读”的丰富意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课程的改革和创生,让姜堰‘大阅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浅水区迈向了深水区。
 
3.变革评价,让教学生态获得创新动力
 
评价是一根指挥棒,如果没有评价机制的跟进,“大阅读”就无法走向纵深。在“大阅读”理念中,阅读是自由的,无功利的,但教育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要落到实处,就离不开一定的评价机制。二者有机结合,于是就有了姜堰区独特的“大阅读”背景下的全新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充分体现了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对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的评价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姜堰区的小学学段语文考试基本告别了传统的默写、背诵等形式,改为“快乐游考”、“变脸试卷”和“自主免考”等以考察学生综合素养和阅读积累为目的的全新考试模式。在评分阶段,则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单独阅卷批分的传统,创新性地引入了教师、家长代表和高年级优秀学长共同参与的三轨评分制,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综合、全面的评价。此举不但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还对教师个人的阅读积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们这也是变着花样逼迫教师读书,不读,那就连给学生打分都困难。”林局长笑着说道。

“评价是撬动教育改革的杠杆。”这是林局长在采访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在林忠玲看来,评价机制的变革影响深远,它还承载着改变教师、家长“唯分数主义”观念的重任,这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无疑困难重重。但为了把阅读真正融入到区域教育改革中,姜堰区作了许多尝试,改革评价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取得好的成绩和分数,以此来激励教师和家长,让他们看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改变,从而消弭疑虑和担忧,支持“大阅读”工程的全面推进。用林局长一句“接地气”的话来说,“阅读的孩子不担心、不惧怕考试,会阅读的孩子怎么会没有好成绩?”

正是因为变革了评价体系,学校、孩子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林局长告诉记者,有多所学校师生联动、家校互动编纂属于自己的书籍,其中第二实验小学以集团的力量推动书籍的生产、制作,不仅教师、学生有作品,家长也参与其中,70多本成长树,足以见证一所学校在“师生共写随笔”行动中所积累的厚度。

以环境、课程和评价为主体,“大阅读”工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姜堰区的教育生态,甚至对区域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三、从遭受质疑到理直气壮——“大阅读”工程影响深远
 
多年以来,姜堰和苏中其他地区一样,在教育模式上的一些做法饱受质疑。2004年,全省第一位高考“状元”出自姜堰,大家备受鼓舞,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赞叹,但同时还夹杂了一些批评的声音。不少人觉得,姜堰的高考成绩是靠海量刷题、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换来的。更有知名教育专家毫不留情地发问:“你们除了高考,还有什么?”

专家的质问深深刺痛了姜堰教育人:为什么我们能赢得高考却不能赢得尊重?发聋振聩的反问逼迫了深刻的反思,促使姜堰的教育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分数,我们过不了今天的关;如果只有分数,我们过不了明天的关。必须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更加坚定了姜堰教育人推行“大阅读”的决心。林忠玲在各种场合,向各个人群不遗余力地宣传阅读教育的重要意义。每月的校长例会上,作为管理者的林局长不谈工作,不听汇报,而是要求校长们自由发挥,谈阅读、谈文化,从思想上抓阅读教育的落实。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对家长的“思想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后,有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来找林忠玲探讨这一措施的合理性。原来,这位老教师的孙子之前一直成绩优异,但考试方式变革后,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绩不如人意,这让家长和孩子都无法接受。林忠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多让孩子阅读,多陪孩子阅读。会读书的孩子是不怕考试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姜堰的“大阅读”工程独树一帜,声名远扬。仅2017年,就有超过60批外地教育工作者来姜堰观摩学习“大阅读”工程的建设。在林忠玲看来,“大阅读”的推进不仅要立足于姜堰本地,也离不开同行们的支持和建议。只有不断地交流,不停地反思,这项工程才能始终保持活力,始终走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没有什么可敝帚自珍的,”林忠玲说:“正是因为我们的‘大阅读’接地气,可操作性强,拿来就能用,才会有这么多同仁来交流学习,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如今的姜堰教育在省内名列前茅,在全国颇有名气,无论是展示学生综合素养的各类比赛,还是关系到家家户户的中考、高考,姜堰均能脱颖而出。这显然是与“大阅读”工程的影响分不开的。林局长满怀自豪地说:“今天,如果再有人问我们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有大阅读行动烛照下基于教育原点的思考与建构,有区域教育气质的深刻改变。’”

向往未来,林局长饱含深情地希望“大阅读”工程能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区域教育理念和阅读推广理念的碰撞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到这里采访已经到了尾声,记者问:“那么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林局长推了一下眼镜,缓慢而坚定地说:“用书籍垫高孩子的脚,让孩子看见世界,理解世界,最终创造世界。”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