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林忠玲:阅读+写作,教师的“成功保险”

 盐心Jaffe 2023-07-22 发布于四川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认为,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很难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主张教师要有「吉祥三宝」——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其中,专业阅读是最基础最关键的。

此次,我们采访到的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同时也是「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希望从他的角度出发,探寻「新教育」如何唤醒教师,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和写作,更加理解教师职业,理解人生意义,以及更好地面对职业倦怠。


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原副局长
2019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

01
前路,被一本书照亮



近六十的林忠玲,用一场浪漫的恋爱,描述和一本书的相遇。

1985年,林忠玲中师毕业,被分配回原籍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复归乡野,他心有不甘——初中毕业时,选择报考中师,最大的动力就是希望能走出农村。

拿到报到通知后,林忠玲闷在家里一连躺了三天。当上了「先生」,却依旧没能摆脱「泥土地」的命运,他一度想放弃。

母亲的一番话适时敲醒了他,「能在学校里教书,总比回来种地、做手艺强多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在那所「每逢下雨天,所有教室都会漏雨」的乡村小学,林忠玲一教就15年。教学之余,他读书,办校刊,写文章,「坚信守望的力量,相信只要迈开脚,就不愁没有远方。」

从19岁到34岁,林忠玲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成长为了一个成熟教师。

2000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公开招聘,林忠玲凭借写作优势,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无边的迷茫。

从农村小学的教学岗位,突然转换到等级森严的机关工作,林忠玲很不适应。脱离了教师身份,应该在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在新岗位上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远方在哪?前路要怎么走?

此时,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面世。当时的教研室主任与朱老师是大学同学,他第一时间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局机关和各学校。

通读一遍后,林忠玲如获至宝。就像黑夜里亮起的一束光,一下子照亮了他的前路。

「朱老师在书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比如他心目中好的学校是什么样,好的教师什么样,好的校长什么样,好的父母什么样。把我一直以来想要表达又说不清楚、想要寻觅又无从落脚的一个教育的理想国,描绘得非常清晰、具体。

如同谈一场恋爱一样,当朝思暮想的教育'桃花源’出现在远方时,便会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吸引着,不顾一切追过去,试图融进去。」

林忠玲一头扎进了「新教育」的汪洋中,他想成为朱永新老师笔下的「拥有幸福完整生活的人」,更想帮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2003年,林忠玲被安排到机关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他尝试让机关公文能灵动清新些,多一些理想教育的主张。

突破无门时,他又想到了《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于是,他「连滚带爬地读,挖空心思地用」。有了这本书的滋养,林忠玲笔下的各种僵硬的材料变得活泛,成为了教育局里有名的「笔杆子」。

「有时一本好书不仅会为你打开一个新的视窗,而且会带你走进一个全新世界,甚至会改变你人生的行走路径。」

如今,这本书依旧摆在林忠玲的案头,书页已经泛黄,但书中勾勒的理想教育的模样,依然清晰地烙印在他心底,引领着他前行的脚步。


02
不只有分数


2004年6月,江苏省高考状元在姜堰诞生,一时间,姜堰教育成为热点话题。

有知名教育专家毫不留情地发问:「你们除了高考,还有什么?」

一句话,刺痛了所有沉浸在喜悦中的姜堰教育人,林忠玲和他的同仁不得不反思:

「为什么我们能赢得高考,却不能赢得同行的尊重?」

在林忠玲的记忆里,彼时的姜堰,如同绝大部分边缘的县级区域一样,所有人都在为了高考战斗,拼尽全力只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绝大多数老师基本上都一头扎进了教材和教科书当中,「基本上只读教科书,最后只能教死书。」

「如果说分数是现实社会用来衡量教育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理性的追问:第一,我们的分数好不好?第二,我们获得分数的手段行不行?第三,除了分数我们还有什么?」

为了解答这些追问,同年,姜堰引入新教育,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整体加入新教育的实验区。

「新教育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的改革实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唤醒更多老师,让他们变得更专业,带给学生除了分数以外更多的东西,比如生命成长,比如获得幸福的能力。」

怎么唤醒?在林忠玲看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多读书。

「书读多了,教师的视野自然就打开了,对教育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看问题做事情的格局就会大了。一个老师的专业能力,如果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摸索的话,会生长得很慢,但他如果进行专业的、有品质的阅读,就能更快地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因为他在教室里面临的事情,在其他教室里早就发生过。」

对照新教育实验提倡的「十大行动」,姜堰提出了带有本土特色的「十个一行动」,第一个就是「一书一世界」。

每年寒暑假,新教育都举行校长教师“消夏越读会”“初拾越读会”,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起共读一本书

每年,教育局都会选择至少一本指向教育教学的经典书,在教师节前后,免费发放给全区所有教师共读。此外,定期组织教师阅读分享会,把阅读作为教师培训班的保底内容。

鼓励学校成立读书社、读书会等教师社团,让校长和中层领导干部带头读书。把爱阅读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表彰表扬那些爱阅读的教师,让他们被看见,被欣赏,从价值观上引导老师们走向阅读。

姜堰东桥中心小学,是林忠玲家附近的一所城镇学校,教师们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为了让教师成长起来,特别喜欢阅读的校长,便在校园内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规定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必须参加,其他教师自愿报名。每周六,校长都会提前制定好下周的阅读内容。最初,只有少部分人参加,后来雪球越滚越大,学校80%的老师都加入了进去。


一次,林忠玲受邀参加该校的行政办公例会,会议的第一项内容,居然是两到三位校级领导分享上个星期的读书心得,这让他非常惊讶。

良好的教师阅读氛围,让东桥中心小学的办学质量迅速提高,成为了泰州地区的优质学校,不但让周边学校争相效仿,更引来《人民教育》跟踪报道。

2013年,林忠玲升任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姜堰新教育实验区管理工作的接力棒也传到了他手中,结合姜堰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他提出以阅读为主线演绎姜堰新教育的行动路径,开始在姜堰全面开展全学科覆盖、全时段阅读、全员参与的「大阅读」工程。

「真正的阅读教育,应当能够实现区域教育品质的改变,为所有儿童的幸福童年奠基,甚至应当涵盖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如今的姜堰教育在江苏省内名列前茅,甚至在全国都颇有名气,无论是展示学生综合素养的各类比赛,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中考、高考,姜堰均能脱颖而出。

姜堰教育人终于敢硬气地回应,「除了分数,我们姜堰还有一群热爱阅读、关注孩子终身幸福发展的教师!」


03
专业阅读,播下种子



2019年,林忠玲卸任教育局管理岗,加入新教育实验研究团队,开始不辞辛劳地奔走在阅读推广公益活动的路上。他先后走进30多个新教育实验区,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镜像,跟老师们分享对阅读的思考。

林忠玲的阅读经历,有着很明显的阶段划分。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他,小学和初中,能接触到的课外书籍只有连环画,他将这个阶段称为「荒年期」。这个时期,他初步了解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不满足于看连环画,他迫切地想读书。

80年代,林忠玲考入中师,接触到的书籍猛然增多,像饿坏了的孩子,逮到什么就读什么。他爱上读现代诗,爱上摘抄歌词,这几乎奠定了他后来的文字风格。


中师毕业后,他进入村小教书,读了很多教育类专著,读的过程中还喜欢摘抄。精彩的思想、观点、案例都抄下来,写教学计划、总结、交流材料时再用起来。这个阶段,他称之为「模糊期」,「什么都读,培养了对书的亲近感。」

进入教育局之后,写作成了林忠玲工作的全部内容。为了写出好东西,他涉猎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书籍,这是阅读的「浪漫期」,「非常享受那种一边读书一边写作的日子。」

升任教育管理岗,林忠玲的阅读进入了「精确期」。这个阶段,他的阅读原则是「用以致学」,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阅读一大批书,然后思考、总结,梳理出个人心得,写成文章。

「我的阅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无序和无目的状态。我希望以此告诫和指引老师们,争取早日从模糊期进入浪漫期,爱上阅读。」

至于具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林忠玲表示,新教育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探索中。

研究团队经过调研发现,当下教师的阅读,普遍存在消遣性阅读多,专业性阅读少;读文学作品多,读教育专业书籍少;有价值的书读不懂,能读懂的书价值不大;按照兴趣阅读多,依照需求阅读少等状况。

为此,新教育提出,教师应该进行专业阅读,要读「根本书籍」。

「专业阅读区别于一般的消遣性阅读,是指以知性阅读的方法,研读教师专业所需要的根本性书籍。」

林忠玲继续解释,「知性阅读是指通过对书籍的批注、梳理、批判,领会并内化知识的过程。根本性书籍则指奠定教师学术根基的经典书籍、深刻影响一生的书籍和成为思考教育教学原点的专业书籍。」

「比如《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对我而言就是'根本书籍’,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方法论,改变了我的认知结构,让我回到教育的根本问题去思考当下。」

组织专家研制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了100本经典书籍,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书籍分成三类,第一类叫职业认同类,目的是让教师爱上阅读;第二类叫专业发展类,指向教育教学;第三类叫视野拓展类,囊括了一些经典的人文历史、哲学和美学,目的是希望教师能跳出学科的一亩三分地。

而为了解决「如何读」的问题,新教育指导学校创建各种阅读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自读共读相结合的方式,创设阅读氛围。

此外,新教育还定期聘请专家,领读、导读,和教师开展对话交流,解决「读不懂」的问题。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教师,被新教育唤醒,爱上阅读。如今,全国已经有了180多个新教育实验区,有八千多所学校,80多万师生已经或正在被唤醒。

「这就跟种庄稼一样,种子播下去了,只要给他们时间,就一定能开花结果。」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学路学校大手笔建成“至善书院”,把图书馆变成了师生心中天堂的模样。

04
读写共生,让教师良性发展



2020年3月,林忠玲开通个人公众号,分享教育随笔,取名「静夜思享」,「保存一份思想的力量。」

至今,公众号已经发了130多篇文章。

林忠玲的文字诗意灵动,情感饱满,同时又充满了教育哲思,常被老师们分享传阅。因此,他也常被问到,「如何才能写出灵动的文章?」

林忠玲的回答简短有力,「多读,多写。」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养成阅读、思考、写作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

在新教育看来,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而教育写作,则是「卓越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而这也是新教育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早在2002年,朱永新先生就在网上发帖——「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倡导教师坚持读书写作,每天用心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与学生的交流,记录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每天写1000字,坚持写10年,不成功的话可以找他索赔。

帖子一经发出,应者云集。林忠玲就是其中一位。

他开通个人博客「静夜思」,将教育反思与写作当成每日必修课。此外,他还牵头筹建姜堰教育博客,吸引了一大批教师在上面分享教育心得,最多时注册用户高达 5000多人,甚至出现了有的学校从一线教师到食堂师傅全员开通博客的佳话。

这些年,林忠玲一闲下来就捧起书、拿起笔,陆续在各大报刊及网站发表文章,成长为了有名的教育专家,经常受邀在全国各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教育思想。

「但我的故事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我遇见过太多在新教育的影响下,通过阅读和写作,成长为特级教师,并出版了多部著作的人。」

新教育研习营是一种全新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教师研训方式,每次研习营线下活动时,都有一个分享共读成果的固定环节

湖北省随县澴潭镇涢水小学教师王从伦,一位51岁的山村教师,在新教育的感召下,开始阅读,建博客,写随笔,敲坏了3个键盘,写下1000多篇教育文字,总共100多万字,出版了16万多字的个人文集《心履历程》。

他四处找书、借书、求书,带着孩子们阅读。晨诵、午读、暮省。读经典、写随笔、编班报、出文集。每月举办读书交流会,评比读书明星、写作牛人、班级感动人物。全班学生年阅读量达600多万字,写读书笔记1000多篇,每学期综合成绩在全镇同年级名列第一。

在即将退休的年纪,王从伦成为了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十佳班主任、「荆楚好教师」。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教师董艳,在新教育的引领下,开启读、写、思、行、研的新生活,12年间写作500多万字,从一名贫困地区的村小教师,成长为安徽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苏州屯村中心小学管建刚老师,积极参与教育写作,仅一年时间,就有人联系他出书,20年间,他先后出版了20多本书,从一个农村学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人的思想是需要梳理、需要表达、需要传播的,只有写起来,以'输出’带动'输入’,教师才会在享受幸福、追逐卓越的路上走得更远。」

(本文部分参考了其他媒体的报道资料,特此致谢。)


END


2023年/第185期2023/7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图 | 受访者供图

2023年7月刊

教育人文读本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