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明白知识 2020-07-10

当你从学校里出来,被世故的现实磨平棱角,你是否还记得你为什么而活着?当你在追梦的路程中,被现实的冷酷冰冻了初心,你是否还记得你为什么而活着?当你在乎的人越走越远,被人情的冷漠麻木了情感,你是否还记得你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或许有很多的理由,但我们可能都忘了初衷,活着就如生命诞生时一样简单,只为了活着本身。

对于活着的意义,余华用一部小说来追问。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余华 中国当代作家

01.

先锋小说

《活着》,可以说是余华一生创作的「顶峰」,也是同时期先锋派小说的一个典型。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小说《活着》作者: 余华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

中国的先锋文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活跃的局面,涌现了苏童、马原、叶兆言、残雪……等一大批先锋小说家。

受到西方影响的中国作家们,不再追求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写作趋于个性化,表现内心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他们乐此不疲地进行文本实验,选取边缘、禁忌题材,颠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营造出怪诞的审美风格。

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先锋写作从80年代后期持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他迷恋于「死亡」、「暴力」题材的书写,热衷描绘手术、施暴、肢解等血腥残忍场面……表现出一种极为个性的写作姿态。

那么,余华为什么要写《活着》?这部小说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为此,我们邀请著名党史、现代史研究专家徐庆全老师为我们讲读余华的这本经典之作。

02.

小说《活着》的诞生背景

徐庆全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活着》的创作背景:余华被一首美国民歌所打动。余华曾说:

「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指的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农》,歌中那位老黑农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报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同时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徐庆全 著名党史、现当代文学史专家

除此之外,徐庆全老师还谈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写作背景:

「1985年以后,文坛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其中有一波人是集体地形成一个派别,比方说苏童、余华、马原,格非,他们一系列人形成了一个派别,叫「先锋派」。」

对于先锋派,徐老师简要解释道:

「先锋派来源于法语词「Avant-garde」,最开始是一个军事术语,后用来形容艺术与文学中的实验性作品。在国内文坛,先锋派改变了以往的叙事方式,标志着1985年后的文坛转型。」

这些和文坛上以往的作家有着明显不同,他们创作实验性文学作品。那么,这个派别是怎么起来的呢?徐老师指出:

「在(文坛)转型过程中,像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刘索拉、王朔,就在这个上一层管理和意识形态管理的默许下,开始探索新的写作经验。所以先锋派,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起来了。」

在时代、先锋派思想文化潮流和余华个人思想的影响下,小说《活着》应运而生。

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一部分,《活着》也有着显著的创新实验的意味。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和零度叙事来讲故事,作者描写客观中立且冷酷,不夹带一丝主观情感,并用一个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来阐述小说的主旨:活着的意义,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而是为了活着本身,用死亡来彰显生命的可贵。

03.

《活着》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 电影《活着》剧照,葛优饰主人公福贵

小说《活着》讲述了纨绔少爷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一样不落,娶妻家珍却不珍惜,最终败光家产。妻子却对他不离不弃,而福贵自己也在变故之后重新做人。

然而,他的厄运却并未就此中断:富贵被迫离家,从战场死里逃生,亲人先后死去,只有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福贵最后的选择,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一人一牛,活着,变得如此简单,就像福贵最后唱的歌一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徐庆全老师也给了我们阅读《活着》的理由,他对小说的艺术魅力做出了这样的解读:

小说《活着》具有悲剧性的美。

既具有历史大跨度,又关注个人的命运。

小说语言非常冷峻,叙事客观中立零介入,情节设计上也匠心独具。

生活一地鸡毛,小说中的福贵要活着,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活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