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明白知识 2020-07-10

从2018年5月起,波黑对中国开放免签,在国内引发了一小股波黑旅游热潮。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语:Bosna i Hercegovina)。这里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都是地理概念,而非政治实体,我们一般简称波黑或波斯尼亚。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波黑(标绿)在欧洲所处的位置

就算你对波黑不熟悉,对于它的首都萨拉热窝应当不会陌生。

如果说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被称作「欧洲的火药桶」的话,那么萨拉热窝就是它的「引线」。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这里遇刺,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波黑并非内陆国家,将地图放大后可以看到,在亚得里亚海岸,它有一段长仅24.5km的海岸线。

这是波黑人在本国唯一可以看见海的地方,而站在海边,视线可及的小岛屿,已是邻国克罗地亚的属地。

对克罗地亚来说,波黑的这段海岸线可谓是「肉中刺」,它将克罗地亚国土生生分为了两部分。两地居民互通往来,必须要横穿波黑的涅姆市(Neum)。而涅姆很不客气地在进出口设置了收费站,过路收费一直到20世纪末签署的《涅姆协议》后才中止。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涅姆是波黑唯一的港口城市 ©NordNordWest

过路问题长期是横亘在两国关系间的难题。克罗地亚要在自己的领海建一座桥连通两岸,波黑立刻提出要求,桥高度必须在55米以上,否则会妨碍他们货船出海。

可事实上,涅姆并没有这么大体量的货船往来。这段出海口被狭长的克罗地亚半岛封阻,难以形成大的港口规模。

这段步行半天就可以走完的海岸线,如同一根鱼刺,卡着两国的咽喉。

01.

「鱼刺」往事

波黑这段国界线的历史,要从奥斯曼帝国时代说起。

17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张至巴尔干半岛,势力延伸到了中欧。受到威胁的欧洲各国结成同盟,从1683年起不断挑起战火,奥斯曼帝国疲于招架,接连失利。

战争最终以1699年签订的《卡洛维茨条约》(Treaty of Karlowitz)结束,这是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向外割让土地。而作为战胜国之一的威尼斯共和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接管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片领土,剑锋直指邻近的拉古萨共和国。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1699年签订《卡洛维茨条约》时的欧洲局势 图片来源:reddit

拉古萨共和国也是亚得里亚海岸的大国,巅峰时与威尼斯共和国分庭抗礼,但在17世纪末它已走向衰落,得到奥斯曼帝国庇护。

奥斯曼帝国的战败意味着拉古萨失去保护伞,眼看昔日的仇敌要重振旗鼓,汹汹而来,神经紧绷的拉古萨共和国主动在《卡洛维茨条约》中补充了一则条款,来避免与威尼斯共和国接壤,发生冲突。

根据条约,拉古萨共和国把涅姆地区割给奥斯曼帝国,作为与威尼斯共和国的缓冲带,而奥斯曼帝国也有了一段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两相欢喜。

波黑的这段国界线之所以突兀,是因为它确实是为了和平的目的,刻意分割两地。

涅姆地区被纳入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省管辖之后,这条狭长、刻意、微妙的分界线,在奥斯曼帝国中维持了179年。1878年,奥匈帝国占领了这里,但没有想要改变它。这条界限在奥匈帝国内延续,直到一战的爆发。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1914年的欧洲局势,棕色为奥匈帝国所属的同盟国,绿色为协约国。

一战后,奥匈帝国灭亡,南斯拉夫王国成为这里新的主宰者。王国时期曾设立过一个大的波斯尼亚省,波黑被包括在内,界限自然就抹消了。

然而,二战后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并没有继承王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而是恢复了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时期的分界线。

作为加盟国的波黑,留住了唯一的出海口。

02.

独立即内战

20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南斯拉夫也开始解体。1992年,波黑宣布独立。然而,这却使波黑迅速陷入了内战。

波黑内战由民族问题直接引发。这个国家由三大民族构成:波什尼亚克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以下简称波族、塞族和克族)。三族的信仰截然不同,塞族信奉东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而波族信奉伊斯兰教。

波族是曾经的南斯拉夫铁托政府「创造」出来的民族。为了制衡当时势力过大的塞族,铁托政府将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独立成一个「穆斯林族」。这个新民族的名称,在波黑独立后改为波什尼亚克族。

以宗教划定民族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波黑地区的伊斯兰教信徒也愿意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与信仰不同的人进行区分。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执政长达35年。

而这个占据波黑人口48%的波族,之所以基本都信仰伊斯兰教,是奥斯曼帝国强迫当地居民归顺伊斯兰教的结果。波黑地区民族问题渊源之深远,往上数竟有几百年的历史。

回到1992年,面对轰轰烈烈的南斯拉夫解体趋势,波族和克族也想独立,但占总人口数33%的塞族想要留在南斯拉夫。

波族和克族在塞族不参与公投、缺席议会的情况下,强行宣布独立,导致民族矛盾骤然激化。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情况下,欧美国家很快就承认了波黑独立。

就在欧洲共同体承认波黑独立的同日,1992年4月7日,五个塞尔维亚自治区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仍属于南斯拉夫。新生的波黑政府立刻出兵镇压,内战一触即发。

波黑联邦与塞族共和国相持不下,内战持续了三年多时间,死亡人数高达20万。战争期间更是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塞族共和国将军拉特科·姆拉迪奇(Ratko Mladic),下令军队对波族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死亡八千余人。国际法庭认定为种族灭绝。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内战中的萨拉热窝。©Hedwig Klawuttke

内战中,军方攻击平民的现象不止一例,严重违反了国际战争公约,北约和美国先后介入了波黑战争。最终在欧美国家的调解下,双方于1995年10月13日停战,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签署了《代顿协议》。

03.

同国异梦

《代顿协议》规定,波黑国家不分裂,采用联邦体制。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作为两个政治实体,各拥有波黑一半的领土。二者都拥有非常高的自主权,包括自己的政府、国旗、总统,可以说就是将两个国家强行拼凑在一起。

联邦体制和高度自治维系着表面的和谐,但根本上的民族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民族冲突仍然严峻。比如「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这是波族心中难以抚平的悲恸,但发动屠杀的姆拉迪奇将军,被部分塞族人视为英雄。

政治方面,波黑主席团由三人所组成,波族、塞族和克族各出一人,总任期四年,每人轮流担任八个月的主席团主席。这个制度看似儿戏,实则也是波黑国家的不得已。如此「公平」的情况下,三位领导人之间仍然无法做到齐心。

2000年,国际监护下的布尔奇科设立为特区,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共同管理。它的面积仅493平方公里,和北京西城区差不多大,但理论上,它也是与前二者权力相当的政治实体。由此,波黑境内就有了三个政治实体:一个联邦一个共和国与一个特区。

波黑的迷茫:割出来的海岸线与拼起来的国家

▲三个政治实体的区域划分。©PANONIAN

两股势同水火的政治势力,三个不共戴天的民族,24.5km的海岸线。这一切看似荒诞不经,却是波黑国家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还记得克罗地亚要建的那座大桥吗?

那座跨越两个海域的佩列沙茨大桥,2007年就开始动工了,但命运多舛,几次因财政问题停工。2017年,克罗地亚获得了欧盟的资金援助,次年初中国企业联合体中标了一期工程项目。

连通克罗地亚两地的大桥正在建造,波黑民族的鸿沟之上,又何时能够搭起这座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