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迈入中医之门第19篇:风热感冒

 anan_wang 2020-07-10
迈入中医之门第19篇:风热感冒

上两篇我们介绍了风寒感冒的发病机理和变化阶段。大自然有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状态,这六种气候条件的变化一旦超出人体承受范围,就会对人体有不舒适的影响甚至产生疾病。如果我们把气候看作能量场,超出正常范围的异常气候能量场就容易产生病毒、细菌等带有传染性的“邪气”,这种传染性的“邪气”,古人称作瘟疫。

迈入中医之门第19篇:风热感冒

“寒”和“热”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相对的气候状态,按照热胀冷缩的原理,“寒”会导致身体毛孔受冷收缩,“热”会导致身体毛孔受热扩张发汗。我们体表的毛孔系统正常时保持着“一开一合”的状态,是一个高度智能系统,通过“开的机制”将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同时与大自然进行呼吸交换,通过“合的机制”保持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同时维持开合的能量循环。在“开合”的毛孔外有一层保护之气(称作卫气),这股气发源于人体的内部,根源于下焦的肾气,经过脾胃通过吸收消化后的食物的能量得以补充壮大,再经过肺气的宣发(可以想象肺象一个鼓风系统,把能量进行输送)扩散输布到体表系统中去。自然界的“寒邪”令毛孔收缩而失去平衡产生郁结的内热,自然界的“热邪”令毛孔容易“张大”而失去平衡,这个“张开”的状态会令人体的防卫机制减弱而导致外邪入侵。一般说来,“风热”这种感冒发生在南方的机会较多,夏天的概率较大。在古代,南方流行很多传染病,尤其是岭南一带,流行较多的瘟疫和传染病,人体在受到“热邪”毛孔系统失去平衡而“洞门敞开”时,容易进一步给外邪的入侵创造条件。

迈入中医之门第19篇:风热感冒

在中医的范畴内,把这种受到热邪而导致人体发病的疾病称作“温病”。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概念的提出,依然来源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讲:“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是由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伤寒论》版本,并非医圣张仲景当时所著的全貌,而且由于《伤寒论》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其中的部分章节很可能已经永久遗失,所以现在能看到《伤寒论》版本中对于温病并没有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一中医学史上“遗憾”为后世很多医学家在治疗性质属“热”的外邪(病毒、细菌)导致的感冒性疾病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中医史上对温病的研究从元代起进入系统化,无数中医学家前赴后继,对性质属“热”的流行传染性疾病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并提出治疗方法,在战争瘟疫时时发生的中国古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温病研究的巅峰,以清代著名医学家吴塘编著的《温病条辨》为典型,标志着温病学派的研究形成非常系统化的研究和对治方法,是对《伤寒论》的一大补充,《温病条辨》也被列入中医经典之一。但在实际对治疾病的过程中,由于伤寒理论和温病理论在某些疾病的治疗阶段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悬疑和现象的接近,其理论却基本完全相反,因此也导致自清朝以来到现代,中医学派中形成了“温病”和“伤寒”两大流派对峙,在现代中医学中,温病流派逐渐变成了“主导中医流派”,在对待“发热上火类”的疾病倡导以清热为主。

迈入中医之门第19篇:风热感冒

从“寒”和“热”两种属性来判断,外邪属“寒”的病毒、细菌引起的感冒,初期一般有明显的怕冷、流清鼻涕、打喷嚏、乏力等症状,同时伴随着发热外邪属“热”的病毒、细菌引起的感冒,初期一般不会有怕冷、流清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一般会有口渴、乏力等症状,同时也会伴随发热症状。但是两者发热的机理是相反的,伤寒”发热的原因是体表系统受寒“收缩”引起的内热郁结导致的发热,“风热”发热的原因是毛孔“洞开”热邪“入侵”到肺部损耗人体津液导致的发热。从初期的发病症状来看,是很容易区别的,但是一旦过了初期阶段,经常会变得混淆而难以区别。伤寒感冒过了初期阶段后,郁结的体表系统很容易转化为持续的内热,如前两篇文章分析,身体水液系统代谢失常后肠胃也容易郁结污水和积食而化热。如果病人身体好的话,寒的特点会随着正气的恢复和出汗而减弱,表现出来的是舌黄、上火、喉痛等症状。风热感冒在这时也会出现非常相似的症状。

对于“风热感冒”,由于其致病原因是“毛孔洞开”外部热邪入侵肺部损耗人体津液导致,肺在人体中属于“娇嫩之脏器”,怕冷又怕热,热邪很容易“灼烧”肺部而令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常,体表系统“毛孔洞开”也会令人体内的压力系统“过分卸压”而失去压力平衡,与风寒感冒毛孔收缩引起的人体内压“相对真空”相比,人体的水液系统也会因内部压力过分释放代谢失常,这时出现的水液代谢失常现象和风寒感冒的现象也非常接近。风热感冒”的初期,对治的方法是用“清凉散热”祛除掉肺部的热邪与麻黄汤所对应的伤寒感冒“辛温发表”的思路完全相反。对治“风热感冒”清凉散热的这类药物,在目前的市场上是非常多的,典型的如双黄连(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清热解表的药物组成)、连翘解毒片、夏桑菊等清热解暑的药物

迈入中医之门第19篇:风热感冒

在现代的生活中,由于空调、暖气等生活设施的引进,“风寒”和“风热”的辨证经常会变得非常复杂。例如,病人可能在太阳下行走出了很多的汗,出汗后人体内热量外散、体内会相对虚弱,这时如果猛吃了冰冻冷饮很有可能直接引寒邪入肠胃变成体表有热邪,肠胃有寒邪的“内寒外热”的复杂症状。再例如,病人也很有可能在夏天外部较热的环境当中感受了热邪,突然走到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造成毛孔收缩导致的“风寒”。

迈入中医之门第19篇:风热感冒

以笔者的经验看,现代社会下,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接触到森林中的“瘟疫瘴气”的概率较小。熬夜、饮食过多造成的抵抗力下降,空调导致伤寒的感冒占绝大多数,实际中碰到的以风寒和寒热交杂为主,单纯的风热感冒非常罕见。另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况是,由于风寒感冒经常伴有发热和上火等症状,病人很容易自己判断失误,自己在市场上购买双黄连、板蓝根、夏桑菊等药物误服。一般说来,风寒感冒的发热症状如果误服了诸如双黄连等清热解表的药物在短时间也可以退烧,但退热的机理与“麻黄汤”辛温解表的机理完全相反。对于伤寒感冒,麻黄汤的机理是鼓舞正气让能量从体内宣发出去,以“打开”受寒收缩的体表系统,这样可以将寒邪“抗击”出体外,这时如果误服了双黄连,寒凉的药物会直接耗损体内聚集的能量,会导致在体表与邪气抗击“能量”回到体内“应对”寒凉的药物,这时发烧的症状会减弱,但外邪会趁虚而入变成肠胃性感冒,这时病人明显的发热症状虽然消失了,但会产生乏力、没有胃口等症状。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很多小朋友感冒发烧被不分青红皂白的使用寒凉药物强行退烧,导致感冒症状看似消失,但却经常变成慢性肠胃问题。很多慢性疾病、甚至一些不治之症也是这样被在看似不经意间种下了伏笔。

(1)本人的头条号会系统的介绍中医从基础理论、疾病分析、方剂讲解开始,穿插医案,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持续进阶,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