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红火火“泊里席”

 家在黄岛 2020-07-10
 
 

文/董记续

“炕上没席,脸上没皮”,这句话中的“席”,就是指泊里的红席。

在过去,哪个家中如果没有一领像样的红席,那将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尤其是在过年,或是婚嫁的日子里,火红的席子给庄户人争了许多脸面。

泊里位于胶南市以南,南濒黄海,气候宜人,非常适合高粱等作物的生长。高粱收获后,粮食成为人们的主食,也可以酿酒,而高粱秸秆做为一种副产品,就成为生产泊里红席的主要原料。随着红席慢慢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宠,这种高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还得小时候,一到了过年的时候,买新席、换新席便成了过年的前奏。年景好的时候,我家四间屋的炕上都要换新席;收成不好的时候,只能在待客的那间火炕上换上崭新的红席,红红火火地过上一个幸福的新年。

那时候,一家人团团坐在红席上,谈着一年的收成,吃着一年中用贫穷和渴盼积攒下来的好东西,火热的炕透过红席,传递出暖暖的温情,驱除了庄稼人一年的辛劳,给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力量。

 
 

在泊里农村谁家要娶媳妇,更得要铺新红席。

据老人讲,很早的时候,婚嫁要铺红席,新人一下轿子就得脚踏红席。有钱的人,往往从轿口一直到炕前,一领接着一领,如红毯铺地;没钱的,不能如此铺张,也得采用“倒席子”的方法,用两领红席子轮番交换,一直让新娘脚不沾地,直到走到炕上为止。

婚嫁炕上的红席也是有讲究的。炕上要铺一对红席:从炕头两边开始铺就,在炕的中央处相压接,中间不能断层。新娘新郎坐在软软的红席上,完成着一道道幸福而又繁琐的仪式,日子便像那红席子的寓意一样,红红火火地过起来了。

那个时候物质还是馈乏的,亲戚串门时,除了拎上几包盒桃酥外,最好的礼品应该是送上一领红席了。刚编好的红席,还没有完全风干,可以折叠成包袱一样,折成长条形或方形,携带方便,展开来,还散发着一股股高粱秸的清香。而风干后的红席是不能折叠的,那很容易折断和变形,要想折叠,得先洒水湿润才可。

一领红席得多少道工序?据介绍,看似简单的一领红席,实际操作起来所经的工序却不少于30道。秫秸收获后,经过去根、剔梢、捆坯子、破篾子、泡篾子,刮篾子、熏篾子、编隔子、挑席子等多遍工序和繁重劳作以后,一领成品席才能诞生。若按工艺过程的时间顺序来分,可将这些繁杂的工序分为秫秸秆处理、篾子整形准备和席子编制三个主要环节。如编一领长1米6,宽2米7的红席,从“开秆子”到成品席,从早忙到晚也要5天时间才能完成,可见制作工艺的复杂。 

 
 

过去的红席加工由于受时代和条件的局限,只能在地下近一米的“地屋子”里编织,因为红席编织时,需要篾子有一定的湿润度,屋内自然也得保持一定的潮湿,对席匠们来讲,这种工作环境是很不理想的:常年蹲在地上,或跪在席上,许多人得了关节炎或风湿病症,腰疼颈椎麻木,苦不堪言。

高粱篾子有两种颜色,红色和白色,相互交织编织成各种图案,其中又以红色篾子为主,故称红席。整个席面呈红色调,被寓为红红火火。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生态环保,色泽温润,故深受民间喜爱。

过去,红席的销售季节一般集中在过年前是的几个月份。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希望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编织的席匠们也希望自已的作品早一天走进千家万户,也希望能换来好的心情和收成。那几个月份的泊里大集因为有了红席而早已渲染上了年味儿,早年的泊里大集也便因此成了近几处乡镇的红席集散中心。到那时,大集上人头攒动,人们随意放肆着对年的渴盼。在红席摊前,人们挑选着喜欢的席子,从长短,从做工,从颜色,从柔软度等方面,挑选着自己如意的红席。席匠们,虽然用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只是廉价的报酬,但这一领领红席却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双手,为辛苦一年的人们铺上美满和幸福,铺上欢乐和美好,铺就红火的幸福生活。

 
 

泊里红席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传说,当年孙膑被庞涓所害,流浪到泊里便居住下来,闲暇时便利用高粱篾子编织席子,铺在炕上当作生活用品,同时还编织了许多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后来这种编织技艺便被代代传承下来,孙膑也自然成为泊里红席的祖师爷了。听老人讲:在曾经的琅琊乡的古城墙上,还刻有孙膑的图像,看来席匠们的传言是有些根据的,只是没有人进一步进行考证。其实考证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人们已经通过红席,感受到了先辈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感受到了对生活的憧憬。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炕渐渐被床所替代,红席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古老的编织手艺也面临着失传。为了能更好地挖掘和保护红席的编织技艺,传承和发扬这门优秀的手工技艺,泊里政府专门设立了20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通过组织红席编织培训、举办编红席技能大赛和成立红席专业市场等多种举措,推动泊里红席业的快速发展,并于2007年成立了青岛泊里红席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在常河店、管家庄村建成红席加工车间,并不断改善红席编织条件。红席协会根据市场需求,瞄准现代人的生活情调,对红席的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开发出了一些适合现代人使用的“双喜席”、“福寿席”“地热席”等10多个新品种,使红席由过去农民单纯的“铺火炕”,逐渐成为城里人的时尚床上用品,使这一古老编织产品在新时代又枯木逢春。

 
 

据了解,至2009年,胶南市共有6个项目成功进入省级名录:剪纸、茂腔、琅琊台传说、徐福传说、宝山地秧歌,泊里红席编织技艺也名列其中。如今泊里红席业已被评选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泊里大集一起,担负起宣传泊里文化底蕴的历史使命,使泊里的农特产品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秋天到了,高粱吸收了大地的精华,早已谦虚地低下了头,沉甸甸的,脸红红的。高大饱满的高粱秸也弯着腰,焦急地等待着农民开镰收割,庄重地等待着席匠们的挑选,骄傲地等待着它们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时刻。

席匠们用他们粗糙的双手,编织了一领领代表着幸福吉祥的红席,他们用灵巧的手,把农民的质朴和真情,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一并编进了红席,通过那一领领红席传递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那红白相间的篾子,其实构成的就是人们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泊里红席的编织技艺传承至今,已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底蕴,它凝聚民间红火与喜庆的象征,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执著。泊里红席带着历史的使命,带着红红火火的寓意,必将给胶南人民、泊里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与吉祥。

董记续,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黄岛区小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职黄岛区弘文学校。喜爱文学创作,擅长多种文体创作,散文多以乡土、童年回忆为主,尤喜古诗。喜欢旅游、摄影和写作。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编辑:jing1qiu(静秋)

校稿:shitoulpr001(若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