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芳华》,思辨良善

 家在黄岛 2020-07-10

刘依明

观《芳华》,思辨良善

●●●

电影《芳华》持续占领票房之首,势头不减,而这次观众的反映却出奇的呈现两极化。说好的感觉特别好,感人肺腑;说坏的心情极坏,仿佛对生活的美好失去了希望。其实,善良的现实意义,从来就不应该被质疑。

●●●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是质疑声存在的原因。影片男一号刘峰,是“活雷锋”的化身和老好人的代表。雷锋是伟大的,但是这样的伟大给了不存感恩之心的人借机飞扬跋扈的理由。

且不说“碰瓷”“讹人”的情况,单说像雷锋这样对“人民公仆”的完美诠释,就令很多人把这样理想主义式的“完美”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所以刘峰,这样一个获过无数次奖、评过无数次优、甚至把自己步入仕途的机会都让给更需要的人的“活雷锋”,一旦表达出“爱慕”,食了人间烟火,“惊讶,恶心,破灭”就都纷沓至来。

一时间,舆论、猜疑以及原本埋藏在内心里的嫉妒,如潮涌来,试图抹杀掉这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平民英雄。同时被文工团集体嫌弃的,还有女一号何小萍。

而影片结局,那些欺负人的,后来似乎生活得都不错,男女主人公却处于社会低端,生活艰辛。

于是乎,走进放映室的一部分人,原本的期待被打消,对这样情节的发生深感不理解;当他们走出影院后,心灰意冷,宣扬“善良已死”,“做好人没好报”的消极论。

●●●

导演给主人公设置了那样的遭遇,让人们对那个曾经纯美时代有了极大的失落感,于是乎,消极论调便油然而出。

其实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正说明我们对善良还有一份期待,一份在乎。

正因为善良是所有人的希望,所以像电影里面的刘峰所表现的善良,当他在故事里面没有被赏识反而被诬陷、践踏的时候,人们心中的火苗燃了起来,由同情转化为对这样不公现象的愤慨,并且喊了出来。

其实,这是一个惯性的思维,就好像有人扭曲说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只是奴役思想的代表和封建社会的残存一样——这只是片面地看事情罢了。

●●●

实际上,现实中的人们,谁的思维又不是被框定了、被模式化了的呢?

首先,《芳华》是一部电影,电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电影不完全是生活。在文工团存在的大背景下,那些发生的事情或许是加入了冯小刚自己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冯小刚喜欢拍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如《私人定制》和《老炮》等等。他不仅仅拍商业片,更愿意借电影引起人们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关注,比如说《老炮》里面的碰瓷和剩下不多的兄弟情与血性,《私人定制》里面丰满的幻想与虚无的现实,《芳华》对于“活雷锋”的思考和平凡长久的精神幸福。

另外,通过我的浏览,很多参加过文工团和部队的前辈们纷纷说部队里面几乎不可能出现那样集体针对个人的现象,里面的团结也是令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导演有他自己的表达需要,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是非评价观,切不能因噎废食。

●●●

其次,批判地看刘峰的际遇,才是正确的道路。刘峰是个真正的信仰者,这样的对“善”的终极信仰是一种入骨的、完全不求回报的生活方式。这无可非议。

而他后来的不幸遭遇,一方面是因为有大时代背景下那种“圣人必须不食人间烟火”的捆绑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刘峰平时不善于做一个善良的、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的原因。

雷锋自己尚且是个时尚小伙子(喜欢穿皮夹克,骑大摩托,爱摄影、手风琴、口琴,在鞍钢时候周末参加舞会),刘峰却更加极端(太任劳任怨,平时几乎没有一点个人需求,仅仅继承了雷锋被“神化”的一面),甚至,在我看来,他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格特点。

所以,在现在人们认知水平日益提升、社会日趋向善的大背景下,刘峰的不幸遭遇,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善良,总是会被尊重和爱戴的。“活雷锋”是不灭的目标,精神应永存,方法待商榷。

刘峰,是导演再现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殊的符号,刘峰不等于雷锋。你能从中获得多少精神的食粮,那是你的消化能力。善良,永远是我们内心不懈的追求。

●●●

最后我想谈谈善良的意义。“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道理我们都懂,善良是与生俱来的。理想的“善良”,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世界;现实的“善良”,更像是“车让人”这样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举动。

我到现在对“车让人”有三次惊讶。第一次是在英国,司机在很远就停下示意让我先行;第二次是在杭州,“车让人”的举动改变了我对这个城市曾经的看法;第三次是2017寒假回国,家这边“车让人”也风行了起来(无论是通过什么手段或是归功于何种原因,黄岛“车让人”的现实让我惊讶,令我欣慰!)。

前天和爷爷出去散步,下午五点高峰期也有车让我搀着爷爷先过马路。现在或许是表象,或许是被迫,但我们必须承认,当作为行人的我们被这样的礼让时,是很舒服的,心里是暖暖的,这就是善良最现实的作用!

总而言之,两个问答,两个肯定。

我们会因为个别不孝顺孩子的出现,而去否认母爱的存在吗?

答案,肯定是不会的。

我们会因为个别虚构的故事中善良人物的悲惨遭遇,而去否认善良存在的必要吗?

答案,肯定也是不会的。

ps:

观众对里面男女主人公艰辛生活的结局似乎并不满意,尤其是在和那些欺负男女主公的人后来富足生活相比。在我看来,我觉得这是忽略了一些事实,那就是何小萍和刘峰,是一对精神伴侣。

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少人,在深山,“一箪食一瓢饮”,依然“不改其乐”。历史和现代无数次证明,物质生活并不能决定人的快乐与否。

在我心中,结尾的何小萍和刘峰,当之无愧,称得上是“君子”。所以,当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俩后来的生活时,是有些误解他们的心情了。

多一些精神层面的思考,少一些世俗眼光的评价,应该是当下许多人要去思考的,虽然我们依然还在食着人间的烟火……

作者简介:

刘依明,土生土长的黄岛人,建筑系在读本科生。励志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传播正能量。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张秀美

复审:张秀美

发布:张玉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