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夕的故事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除夕的故事

文/赵文芹

除夕,在我印象中是最重要的日子。
       

天色微明,我们家就要放一支鞭,举行一种仪式,那是母亲在迎接“钱灵”。

"钱灵",是母亲嘴里的一位神,不知是不是财神。我从小就知道母亲的这种习俗,却没听说过别的人家也有。而且这位”钱灵“似乎得悄悄地迎接。在别的人家还在酣睡的时候,母亲也不惊动家里人,端着一个里面盛着一沓纸钱和一支响鞭的捧盒,来到院子西南角。烧纸钱,放鞭炮,喃喃祷告,最后再郑重端起捧盒回家。这样钱灵就被母亲接回家了。往后一年的日子必定会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所以,每当母亲觉得满意的时候,就会说:“我把钱灵接到咱家里了,能不好吗?”这仪式,母亲不用一家之主的父亲,也不用长大成人的儿子,更不用当儿媳妇的和我这当女儿的。一直到现在,年逾七十,她还是自己做。问她为什么,她说钱灵认识她!
      

 母亲的仪式结束后,全家就被她喊醒了。父亲让儿子们清洁家里的每一扇门、每一处贴福字的地方。

门首先用扫帚打扫干净,再用抹布擦洗,晾干后才可以贴对联。贴福字的每一处地方也同样清洁一番 。贴对联和福字是由父亲亲自主持的,他怕儿子们贴得不端正或者贴错了地方。伴随太阳的升起,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贴对联了。一般是先贴大门。大门是门户,是一家人的脸面。所以要贴得大方,贴得吉祥。男主人都是拿着对联左右端详好了,然后把浆糊刷均匀了,再小心粘贴。贴的过程要别的人帮着仔细端详,免得贴得不端正。

至于对联内容,红纸金字或者红纸黑字写的是:“竹报平安、花开富贵”,“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或者是“耕读人家、诗书继世”等诸如此类的。字简洁大方,虬劲有力。大门上方要贴上横批,大门外正前方要贴“出门见喜”。“源源不断”要贴在井台上,“五谷丰登”要贴在粮囤子上。村里有不识字的,在贴对联时,会把上联、下联分不清,把横批和“出门见喜”贴错了位置,更有甚者,把应该在炕头贴的“人口平安”和猪圈门口贴的“六畜平安”颠倒了。大年初一被拜年的看到了,就成了全村的笑话。一大早上,东贴西贴,前贴后贴,最后院子里,房间里到处都红彤彤,新崭崭! “纸糊新年”完成了!
  

院子和房间装扮好了,就该请祖宗过年了。 请家谱、供家谱是除夕上午的重头戏。家谱是一个家族共有的,上面画着简单的祖宗图像,主要是记录家族繁衍情况。一支一脉,盘根错节,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原因,有段时间祠堂充公,不准供谱了,这习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重新拾起来。没有家族性的公共空间了,就由各家轮流供谱。如果轮到我家供家谱,各家的男性长辈,爷、伯、叔、兄们早早就过来了。

大家把家谱小心展开,挂在堂屋正面,下面特意摆上一张大案子,香炉摆在正中,供品、供菜摆满了整个案子。供品和供菜由各家提供,家境好的,会提供整个猪头,整只鸡,整条白鳞鱼。有的家只能端出用鸡蛋、菠菜、胡萝卜等做出的供菜,但摆盘的花样细致精巧。就说菠菜煎鸡蛋吧。鸡蛋煎得完完整整,蛋黄圆润鲜艳,蛋白如雪围裹着蛋黄。煎鸡蛋四周是碧绿的菠菜,菠菜叶子被焯过,再扭成螺丝样,呈放射状镶嵌煎鸡蛋,整盘菜如一幅画。花样繁多的一盘盘供菜,均是婶子大娘们心怀敬畏的作品。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主妇们都虔诚。七婶子生了五个闺女,没有儿子,平时就怨天咒地,每年做供菜都不乐意。那年我家供谱,母亲吩咐七婶子做两个最简单的供菜,结果到下午也没等来她的供菜。母亲让我前去催催,七婶子空着手到了我家,吵吵嚷嚷:“祖宗不保佑我们两口子,净让我们生闺女,以后我们的坟头都不冒烟了,我还供养什么祖宗!”母亲无奈地又补上那两个供菜。      

供谱的事情完成,接着就是下午的上坟。晌午后,各家各户的男子们携带祭品到墓地,在自家先人的墓前烧纸钱,放鞭炮,虔诚祭拜祷告。有后代的墓主的坟前都香烟缭绕,纸钱飘飘,这就是传说中的香火。那年代这样的日子是不允许女子到墓地的,也不怪七婶子不祭祖。当然,现在,女儿一样去墓地祭拜祖先,即使有异议,也不屑于理会。除夕上坟不过就是一种纪念,一种敬先人的礼仪。
        

男人们去上坟的时候,女人们就在家里准备年夜饭,就是除夕的晚饭。年夜饭是区别于辞旧迎新的饺子的,它是非常正式的家宴。这顿饭有吃肉的条件的家庭,一定会有烩肉。所谓烩肉就是把肉先煮熟,然后切片,再下锅炒一炒,放上粉条和白菜,再用煮肉的肉汤添锅。做熟后,无比香醇肥腻。一年不见肉味的人是享受不了如此厚味的,往往吃不了几口就被顶得头痛。有的贪口,过年过得拉肚子,就是因为肠胃一时适应不了这么大的油水。

按正常情理,这顿饭是弟兄齐聚与老人团圆的一顿饭,也是家族性大总结的一顿饭。家长往往借着这顿饭总结家庭成员的兴亡过失,提出希望和警戒。我们家是祖母当家,她笃信祖宗已经回家过年,不让多说话,尤其是小孩子,她自己也少说,只是让我们吃东西,吃完东西喝茶水。后来理解了祖母的做法,她是希望我们平平和和吃一顿好饭。饭后喝茶水一则是让茶水给我们解腻,二则怕我们瞌睡,不能守岁。      

父亲在年夜饭后,要到供养家谱的房间与同族的爷们一起守岁。而我们由老祖母带领在家守岁。她怕我们的嘴得闲多说话,于是就让我们敞开吃炒熟的花生、豆粒、瓜子等。等到外面有鞭炮响起,祖母就下令煮饺子。第一锅先供养在家谱前,无论远近都得端过去,敬祖先。第二锅要供养在灶台上,敬灶王爷。祖母还要念叨:“您老人家吃了饺子上天去汇报,一定多说好话,小辈们都不容易啊!”最后煮出来的才是家人在新旧交替的时刻享用的。而小孩子们早瞌睡得东倒西歪,只象征性动动筷子,就急不得躺倒睡觉。
       

除夕终于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了!

赵文芹,黄岛区第六中学教师。原籍,大场大营。喜欢读书,热衷追寻美的事物。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陈   洁

复审:刘培蕊

发布:陈   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