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炊帚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近日,喜欢上了《红高粱》,前两天看到一处穿帮,不由哑然失笑。

那是女主九儿满面含笑地贴窗花的一幕,她居然拿着一把现在常用的软毛刷子刷浆糊。让我这个从小在高密长大的人看出了破绽——这东西在解放前的高密绝对不可能有的!且不说这种刷子近几年才流行,即使当时就有,老百姓也绝对不会去买的,一向崇尚自给自足的他们用的是自己扎的炊帚。

炊帚,也叫饭帚,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厨房用具,家家户户的锅台上都躺着一把,吊棚上备用的几把还骑在笤帚身上候命呢。一年到头,哪家媳妇不用个五个六个的,这可是一天三顿都要用的家什。

做饭前,涮锅要用它:一瓢水沿着那张开大口的黑铁锅下去,女人就拿起炊帚,沿着锅沿一下一下地用被水润湿后变得柔和了的炊帚刷着锅,那铁青着脸的锅如同腼腆的庄稼汉般顿时变得温柔起来,很快变得干干净净。

如果要用大锅炒菜,灶膛里点上火,锅底里残余的水便吱啦啦地冒着一个个白泡泡,这时用炊帚从炊帚把到炊帚头将锅底的水快速掠至锅边,将水滴到锅前的泔水桶里,锅底很快便干了,可以放油炒菜了。要不是炊帚将水掠出,如果锅底的水还未干就放上油,那油就会蹦跳着吱啦啦蹦出锅,溅了做饭人一身一脸,要是油温太热,还会毁容呢。

油熟了,白菜土豆豆角等家常菜放好后,做饭的人再用炊帚掠掠锅,将锅半腰上的菜扫到锅底,免得糊到锅上。菜出锅时,还是要用炊帚做善后工作——捏着炊帚头将最后一点儿菜归拢成一小堆,然后再用铁铲子铲出来。趁着灶膛里玉米秸的灰烬还在明灭不息,锅底还有余温,勤快的媳妇赶紧往锅底倒上清水,攥着炊帚一下下将锅再刷干净。

就这样反反复复,一顿饭都要用好几回炊帚。吃完饭洗碗筷时,在餐洗净等化学洗涤剂还未普及到农村前,炊帚就是洗碗筷的神器,尤其是碗筷特别油腻时,先用热水将碗筷浸泡到盆里,然后用炊帚头儿小心翼翼地轻轻扫着碗、盘和筷子,油就被扫了下去,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蒸馒头和包子时,炊帚也会大显身手呢。开始,乡亲们用井字形的篦梁和高粱杆缝成的篦子蒸馒头包子,如果做饭的人一不小心将锅底的水熬干了,篦梁和篦子都会被熬红的铁锅烧糊了。于是,当铁质的篦粱出现后,一下子得到了乡亲们的欢心,大家都用它来蒸馒头了。而且,在铁制篦粱上抹上一层油,馒头包子就不会沾到篦粱上了。这就需要炊帚登场了,捏着炊帚尖,往油碗里一蘸,每根炊帚苗上便滚动着一个晶亮亮的油珠,赶忙把炊帚尖放到篦粱上,轻轻地均匀地抹开,让每一处都沾染了油的细腻,然后就可以将馒头包子一一摆好了。蒸好后,用手一掀白胖胖的馒头包子就翻个身,绝不会粘掉底儿了。

 
 
 

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需要粘粘贴贴,在没有胶水的时代,就需要打浆糊来粘。

白乎乎的稠浆糊打好后,就拿来炊帚,捏着尖蘸好浆糊,轻轻地不薄不厚地抹到要贴的对联窗花或黄纸上,贴好后,再用柔顺的炕笤帚一扫,对联窗花便熨帖贴地粘到门上窗边了。

儿时每年过年时我都要捏着炊帚帮哥哥抹浆糊,对这一幕念念不忘,所以一看到《红高粱》中九儿用刷子抹浆糊,我不由哑然失笑了。

炊帚顿顿都要用来刷锅洗碗,整天沾水,时间长了,里面的高粱苗便会烂,炊帚也会变沉。这时,就要趁着太阳天,将炊帚放到外面的窗台上晒晒。只一天,炊帚又干爽清新,又可以开始行使它的使命了。

一天天一年年,不知不觉间,炊帚曾经苗条匀长的身姿日渐变短,短得只剩麻绳前面的一截结结实实的,失去了往日的蓬松,如同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变成了只有一把骨头的老妪。这时候,一把红润润的还满溢着高粱香气的新炊帚就待字闺中了。

炊帚是用高粱糜子做的。那红彤彤的高粱除了有一身里里外外的红皮外,更有一颗红心——它全身上下都是好材料。

那挺拔的秸秆去掉叶子、剪成一般高低,用条条绳子起来,就可以做成用来晒棉花粮食的箔;用刀将高粱秸秆劈成篾子,把里面的瓤刮净、刮平,会编席的人就能编成一领领色彩艳丽、严丝合缝、冬暖夏凉的席子了。顶部细长的顶着红红的高粱穗的部分我们叫它挺杆,可以缝成各种各样的盖垫、篦子,用来当锅盖、放馒头等;高粱穗打下了高粱粒后,剩下的高粱糜子就用来做炊帚。这根根本来习惯于在半空俯视大地的心高气傲的高粱糜子就这样被捆在一起、扎成炊帚,从云天落入凡尘,沾上了烟火味儿。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很多生活用具已经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了,而炊帚,却依然躺在乡村温暖的锅台上,攥在村妇温润的小手里,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不减。

文/刘素洁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祖籍高密,寓居黄岛;谋生杏坛,偏爱文墨;忙时授业,闲暇游乐;偶有小作,幸得不弃;这报那刊,小块“豆腐”;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主播/简妮

简介:本名马娜,上泉朗诵社会员,清溪诗社会员。生如苔花,静自开放,希望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遵从内心,欣然向前,有幸用声音与各位遇见,希望能分享更多美文经典!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刘培蕊

校稿:毕瑞霞

复审:裴   珊

发布:裴   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