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赶海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我七一年生人,那个年代还是很穷的。我们村离海很近,村里从事渔业生产的多。耳濡目染,我便跟着大人学会了赶海。

赶海是城市人的说法,庄户人说是“上海”或者“下小海”。 赶海自然是有学问的。赶海有赶海的专用工具,并且还要结合潮汐的情况。

比如说挖蛤蜊,那就要穿上雨靴,带上一种小铲子,还要带上篓子或者尼龙网袋。铲子是用细铁棍锻造的一种条型专用工具,长约三十公分左右,宽二三公分,厚度也就二三毫米,尖端部分最宽也最薄,但是没有刀刃那么锋利,整个铁板呈稍微弯曲状,尾部连接上一个木头把,可以用手攥着木把挖蛤蜊。

挖蛤蜊又要分天气,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在泥中藏着的蛤蜊就有两个小眼通向地面,还带有黏糊糊的粘液。蛤蜊大,眼就大,蛤蜊小,眼就小。一铲子挖下去,蛤蜊就出来了。要是天气不好,那蛤蜊是不睁眼的,你从滩涂表面就看不出蛤蜊藏在哪里,这就需要用铲子不停的捣动地面,蛤蜊受到振动后就会睁开眼,然后再用铲子把他挖出来。

挖蛤蜊还要讲究滩涂,若是沙滩或石栏,蛤蜊挖起来相对费事,要是泥滩就容易的多了。挖蛤蜊还要根据蛤蜊的密度采用不同的工具。如果蛤蜊在一个区域非常多,那么蛤蜊眼就会像筛子眼一样密集,这就需要用“抓勾”来完成。它是一个由四五根大约十几公分左右的细钢筋锻造的,勾大约四五公分长,勾与勾之见大约一公分左右,这四五根勾子的末端被锻造在一起,连接上一个木把,用它把蛤蜊挖出来效率就高了。

如果水深到腰部,铲子和抓勾又够不着,想挖蛤蜊怎么办?那种工具叫“旱耙子”。这个工艺相对就复杂了。它是用四五公分宽,五六毫米厚的铁板锻造的一个周长约一米左右的半圆形铁圈,半圆的直线部分镶嵌着八九个钢牙,钢牙长六七公分,前尖后粗,间距四五公分,连接在铁圈的直线部分。直线部位的中间又连接着一根四五十公分长四五公分粗细的铁棒,铁棒的顶部是锻平的,再连上一根不到两米长,宽五六公分,厚二三公分的木柄,木柄一般是槐木的。人可以在水中用这个旱耙子手肩并用,一进一退的挖蛤蜊。用这个效率就更高了,也就是赵保乐说的:一挖一麻袋。不过这可是个力气活,需要壮丁来完成,一般人是望而却步的。

如果在两米到十几米深的水中挖蛤蜊,那就要在船上进行了。先用两口锚连着绳子把船固定,耙子的长短那要根据水位而定,耙子木头的连接部分是越到末端越细。在船上挖蛤蜊需要两个人来完成,这个活也是相当苦的。 

胶州湾的小海货那是极其丰富的,我的记忆中能说出名字的就有滑蛤蜊。这种蛤蜊大的一斤左右,遇到大风天气,滩涂表面的淤泥被吹走,它就漏出来了。它的后代一般十几个围在一起,往往就是围在一个小石头周围,找到就是很大的收获。

扁蛤蜊,这种蛤蜊藏得比较深,扁扁的,圆圆的,呈灰白色,它的眼比较小,形状和人的杏核眼差不多,只是得缩小几十倍。

竹蛤蜊,一种颜色发黄的椭圆形蛤蜊,一般生长在沙滩里,离地表比较浅,肉中多含沙。

卜蛤蜊,也是以沙滩为主,也有半泥半沙的,这种蛤蜊繁殖量极大,需要用另一种铲子来挖掘,多的时候只需半个时辰就足够全家吃的了,吃不了或卖或制成干制品。

还有沙泵,这个是极难擒获的,类似陆地的老鼠,好几个洞,并且很深,它可是海中珍品,数量是极其稀少的。

蛏子,它是另一个模样,细细的长长的,赶海人一般用一根弹性极强的勾子才能把它钓出来,手艺好的,一个潮汐能收获一竹篓,二把刀手那就不行了,这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并且必须落大潮才能钓到。最大的蛏子叫库蛏,通常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绳子拉着农村压场用的轱辘在前面走,压到库蛏的时候,滩涂上就会冒出一个钢笔粗细的黑洞,深不可测,跟在后边的赶海人再用铁锨把它挖出来。挖这个是相当有技巧的,若门外汉,一天也挖不出一根来。

 胶州湾的物产之丰富,不枚胜举。还有海蛎子,那是穷时候过年招待客人的。长腿八带,短腿八带,虾虎,海螺,灰海螺,花海螺,尖海螺(匠追),海瓜子,黑蛤蜊,毛蛤蜊,金蛤蜊,骚蛤蜊,螃蟹,海葵等等。每年收海货的季节,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那份收获,那份喜悦是今天的人再也体会不到的。 

胶州湾是母亲湾,是很多海洋鱼类洄游产卵的地方,也是贝类繁殖休养的场地,它养育了不知几代几十代千千万万的两岸渔民,也给不同区域的人们的餐桌上提供了鲜美的海中珍品。

我小时候常常利用星期天或者晚上放学的时候去挖回来一小袋蛤蜊或者骚蛤蜊,很多的老人经常夸奖我,说谁谁家的孩子真懂事。可现在呢?渔业资源极度枯竭,所有的贝类几乎绝种。 每每想起胶州湾,想起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便痛心疾首。胶州湾,您可有再恢复鱼虾丰美,贝类吐纳,螃蟹横行,千帆竞流,赶海人如潮的那一天?

文/管洪伟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岁近半百,几事无成。曾忧国忧民,心怀正义,经常对社会做深入思考。最慕的是田园生活。

主播/小鱼儿

简介:于全玲,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抱朴守拙,好古敏求。喜文字,修己以敬;喜诵读,修己以安。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隋清运

复审:刘培蕊

发布:刘培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