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光绪御赐的王台徐村百年节孝碑

 家在黄岛 2020-07-10

20:00

每 I 晚 I 八 I 点 I 与 I 您

相 I 约 I 家 I 在 I 黄 I 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青西新区王台镇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该地属于琅琊郡柜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并入琅琊县,初唐时期薛礼东征时设瞭望台一座,在此屯兵数十万,商贸从此繁荣,一座古镇开始形成。千百年来古镇虽历经沧桑,但仍有许多珍贵古迹和文物保留下来,比如阁老山上的汉墓,充满着神话色彩的栓驴石,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晾甲埠,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士庵、当铺街等等。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光绪皇帝御赐的鲜为人知的,至今已有140年历史的徐村节孝碑。

  据史料记载:“徐村石碑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御赐节孝碑,矗立于村西岭顶,位于古道黄岛通往王台、胶州的主要交通要道之旁,供过往行人展望,以仿后效”。

  徐村建村于明初,已有500多年历史。村子在小珠山西北,坐落在错水河上游西岸,位于王台东南4公里处。1987年我曾经在这里教学,可当时并不知该碑下落。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听说此碑被文物爱好者寻找到并修复完好,心中便有了探访此碑的念头。自以为对此地熟悉,便独自一人到西岭找寻,只见到杂草丛生,坟茔遍野。绕岭三圈居然没有找到,加上天色阴沉,未免心中胆怯,可找寻节孝碑的心思更加强烈,情急之下我想起了一位熟知此碑的前辈,他就是韩瑞麟老先生。

  称韩老是老先生是有缘故的,当年我到徐村小学任教认识了韩老,这里是他老家。为传播文化,他在外地漂泊了大半辈子,单凭这点就让我佩服。韩老得知我老家是铁山辛兴村,就迫不及待地打听他的一个学生,没想到这个学生竟是我父亲。从此以后我就称韩老为老先生,以示我敬慕之意。韩老读过私塾,毛笔字工整,字体隽秀,2000年修复节孝碑时他老人家亲笔写的碑记。想到这我便驱车找到了韩老的家。

。。。。

       韩老虽年近九旬,但依然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听说我要探访节孝碑,便打开了话匣子:

      “据老人讲清朝晚期村里出了一个秀才韩鹏震,论辈分是我分支不远的爷爷,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据说他能把唐诗宋词倒背如流,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出口能成章,下笔便成文。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写得一手好字。自古佳人配才子,秀才的高才让很多大家闺秀春心萌动,纷纷差媒人上门,真是把老韩家的门槛都踏破了,可秀才没有一个中意的。后来偏偏娶了小家碧玉的陈氏为妻,婚后二人恩爱情长,如胶似漆。无奈好景不长,天妒英才,秀才得了急病匆匆离世,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撇下了娇妻和年迈的父母。

  可怜的陈氏年纪轻轻守了寡,很多好心人劝她改嫁,而她却婉转回绝,好女不嫁两男,相公去世俺得替他为父母尽孝。就这样陈氏整日守着公婆,问寒问暖,端茶送饭,如亲闺女一样侍奉着二老。不管是做了什么饭菜,总是先请公婆吃,直到公婆吃完了她才吃。每到逢年过节陈氏总要到古道旁边去祭拜丈夫,哭声凄惨悲切,令过路者流泪动容。陈氏侍奉了公婆近三十年,直到为公婆送终也没有离开韩家一步,后来孤独而亡,被族人葬在与韩鹏震的合墓里。陈氏孝心感动了街坊四邻,享誉十里八乡,成为人们热传的佳话,直至传到京城,光绪皇帝很受感动,立即下旨责令当地官员在古道南边为韩陈氏立了节孝墓道碑,以旌表陈氏的守节美德和孝心”。

  我有些不解,便问韩老这碑为什么叫节孝墓道碑?韩老笑了笑说:“封建社会以孝治天下,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礼教很严,清政府设有礼部,国有国礼,家有家礼,特别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思想。家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光荣。皇帝下旨旌表韩陈氏的节孝美德,把这墓碑立在大道旁边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来效仿,这是一种传扬美德的方式。徐村西岭这儿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传说薛礼东征时曾经在大荒村西岭晾晒过盔甲,在岳家西沟的石槽饮过战马,后来薛礼带领兵马来到徐村西岭走出了一条大道,一直往东延伸。那时这条道是薛家岛去王台、胶州唯一的官道,商人们赶着骡马日夜运送着茶叶、丝绸等日用品去来回贸易,目前青莱高速途径西岭。”

。。。。

听着韩老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这条古道上客流如织、骡马成群、日夜尘土飞扬的繁忙景象。

  韩陈氏的孝心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早一点看一看皇帝御赐的碑到底啥模样。便问:“韩老还记得这石碑的位置吗?” 韩老说:“记得,当然记得。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不远不用开车,就在老学校西边。”

      韩老尽管已近九旬,但腰板不错,平道上走路仍然稳健。走到村西,早已不见了昔日学校那几排平房,代之而起的是一片崭新整齐的社区楼房,心中感叹社会发展的快速。

  过了社区一条熟悉的古道映入眼帘,这条道其实并不宽,有三、四米的样子,弯曲着上了西岭,再蜿蜒北去。当年我兼管学校食堂,经常骑自行车从这里到王台买菜。而今有了青莱高速、二0四国道、王黄公路,这古道已黯然退出人们的生活,杂草遮蔽,繁华不再。

  “就是这里!”韩老的话将我从联想中唤醒。我顺着韩老手指的方向看到乱草从中果然有一高高的石碑。我急忙搀着韩老来到碑前仔细观看,石碑很挺拔。韩老解说着:“这石碑两米高,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厚,当时老胶州时唯一的皇帝御赐的节孝碑。”石碑分为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正面碑帽上刻着“圣旨”两字,这字遒劲有力,两边点缀着双龙戏珠图案,两条龙栩栩如生,碑上刻着“旌表节墓道碑”字样,在“节”和“墓”之间缺了一块,我猜是缺了一个“孝”字,用水泥补着。韩老说:“这块石碑已有140年历史,这石碑后面还有一座韩家的祠堂,文革初期当作封建礼教的象征让人们打碎了,祠堂拆了,石碑断成七八截,被扔到荒野外。后来被一村民将其中5块石碑搬回家垒猪圈用了。直到1996年韩鹏震侄子韩郊善从台湾回来探亲才开始查找,闲暇时他挨家挨户串门走访,历时6年时间,终于在这户村民家发现了猪圈上的碑块,于是联系村委将5段墓碑挖了出来,然后用水泥粘在一起,立在原址—村西古道边,这才有了眼前的复原碑。”

。。。。

 

        我转到碑后看到了碑记,原文如下:

  

“圣旨:旌表节烈儒生韩鹏震之妻陈氏墓道碑,建于一八七九年(己卯年清光绪五年三月)。此碑在一九六六年(丙午)年文革期间不幸连同家庙将数百年古迹毁于一旦。此碑为本村的标杆,象征着孝、悌、节、义的精神。为传承此美德,经六载探寻,并在多处挖寻中觅见不甚完全而破损残缺不全之碑,虽然无法整合,但尚可断思原貌。谨以整修此碑,无价之遗产,当为后世之怀念。

韩郊善,子廣恭撰,韩瑞麟敬书。

  公元2000年(庚辰)年荔月。”

  

这字工整隽秀,确实出自韩老之手,我为韩老抢救文物的精神所感动。岁月沧桑,这碑从修复到现在也快20年了,碑记有些字已不清晰。我忽然发现碑的正面并不朝向正南,也不朝向西南,而是有些偏向东北。韩老解释说:“这块碑的正面朝着东北方向,是因为韩鹏震的坟就在东北方,意思是陈氏遥望着丈夫,一直到死也不分离。”

悠悠岁月,长河漫漫,流走的是浮云,留下的是底蕴。这石碑是光绪下旨御赐的,文物价值很高,这对研究清朝末期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礼教制度有一定的帮助。

  封建礼教固然对人们的思想有所统治和愚弄,但韩陈氏守孝心感动天地,值得称颂,当下孝敬公婆的儿媳有几人能与之相媲美?

文/王玉来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青岛作家协会会员。黄岛区铁山街办辛兴村人,笔名山泉。坚定于杏坛,寄情于山水,仰慕山的高度,羡慕海的深度,以书为友,笔耕为乐,静心找寻生活中的美和快乐。

主播/任香红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喜欢随性自然的过生活。朗诵是我的业余爱好,希望通过朗诵能给灵魂片刻的自由。

每 I 晚 I 八 I 点 I 与 I 您

相 I 约 I 家 I 在 I 黄 I 岛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宋荣芳

校稿:隋清运

复审:宋荣芳

发布:宋荣芳

“家在黄岛”主编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家在黄岛文化与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