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路上——记家在黄岛“王台文学社”成立一周年

 家在黄岛 2020-07-10

家在黄岛

王台文学社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2018年

3月24日

  三月的阳光,泻了满城春色,杨柳依依,桃花灼灼,家在黄岛“王台文学社”成立一周年了,3月24日周日一早,与“家在黄岛”主编静秋一起应邀参加文学社的生日庆典,赶赴这场春的聚会。

踏着春的节拍,和着春的气息,一出门就迎上了装点一新的迎亲车队,今天果然是个好日子,为这次社庆也平添了几分喜气。

  一路奔波,到达目的地时,王玉来社长已经率社员们在王台中学恭候多时了。熟悉的不熟悉的面孔,互相介绍着,说起文章马上有了印象。

  春风有度,花落花开,王社长讲着王台文学社一年来的活动、成绩和展望,文学社内有老中青三代,因文学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社员们积极写稿,挖掘素材,将王台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传广开来,掀起了王台文化的热潮。

2019年

3月24日

  王玉来社长对每一位社员都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提起了赵文赞老师,凭着对文学的热爱,用心捕捉每一个素材,并且深入田间地头去采风,清晨黄昏,常常看到赵大哥采访的身影,这份认真和执着,令人钦佩更值得学习。

  修道红老师更是不必说,每晚的读文留言最用心也最认真,大部分留言都可以独立成篇了,这可不是读一遍就能写下的感悟。人人都被他温暖着、感动着。

  王台文学社的社员们每一位都笔耕不辍。写瞎话、写回饼、写红烛、写蓑衣还有各种人物和故事,深挖王台的风土人情,不遗余力地做王台文化的传播者。

  静秋主编和王社长对文学社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目标。珍惜彼此的缘份,王台文学社是“家在黄岛”文化进乡镇的首个文学社,是一个美好的心灵花园,愿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走得更远更高,也愿我们能携美丽春光,走进夏的繁华,迎来秋的收获和冬的美好。身在地杰人灵的王台,要热爱这方土地,将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出去。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要说王社长还给大家带来了福利,那就是邀请《新黄岛》报的编辑崔启昌老师给大家讲讲写作。崔老师风趣幽默,肯定了“家在黄岛”的成绩与影响力,尤其他说静秋主编将对文学的爱好做成了一份事业,更加令人钦佩,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崔老师的分享开诚布公,可谓干货满满。崔老师从他的工作经历谈起,分别从网络和纸媒两种投稿渠道讲起注意事项。

  崔老师说他绕过的弯路,直接抛经验,也让我们成长地更快一些,尤其让他反复琢磨的六字魔咒也传给大家,“用故事讲道理”,果然是一语中的,文章之所以可读性不强,还是因为讲道理太多,其实人们更倾向于读故事,能在故事中将道理说清楚才是高手。

  作为一名资深主编,崔老师从编辑的角度给大家几点建议:

  首先要明确我要写文章还是我在写文章,端正态度,将每一篇习作都当成稿子来投,而不是随心所欲,指望编辑给你改。

  其次要有一颗崇尚文学的心,要有义务写好每一篇稿子,认真打腹稿,反复改。要用第三只眼睛来看你的文章,对自己要负责,不敷衍。文章忌啰嗦,能有一句话说完的绝不写两句话,散文随笔类的稿子不要过长。

  再就是文章不能写大而全,要围绕主题写清楚,太大太全的稿子没有主次反而显得轻浮。

  投稿时要投邮箱,并分别写明文章主题、作者、标题、字数,然后另起行粘贴稿子正文,如果纸媒还要留下手机地址及微信和银行账号,以便与作者联系寄样刊付稿费。

  还要注意的是不要催稿子。作为一名资深小编,感谢崔老师说出了心声。

  一个用心的作者看别人的文章时就会将文章拆分,分析文章好看在哪儿,缺点在哪儿,取长补短,一起进步。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勤奋。多写,多练,坚持写。还要注意不要急于下笔,想好了再写,让每一篇稿子都有的放矢。

  无论你是刚起步,还是在路上,只要你勤奋,终有收获的那一天。

  而给纸媒投稿,因为版面限制,字数有要求,报纸副刊多喜欢千字文,800字左右也可,最多不超过1300字。最大的实惠还是,崔老师分类给大家讲了每种报纸杂志副刊文都喜欢什么风格的文章,上稿的难易及推送的时间,是老师一步步写出来的收获,对我们更是弥足珍贵。

  崔老师还提醒大家,写报纸副刊要应时应景。说白了,也就是要提前写,比如现在是仲春,就要写晚春和初夏的文章了,因为要给纸媒选稿和采用预留时间。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当然大家写的稿子还是要先投“家在黄岛”,因为在发布前编辑已经给你润色了,起码没了错字病句,也通顺了,采用的机率也会大一些。崔老师也不忘诚恳地嘱咐文友们。

  崔老师还讲了写随笔的9字箴言:开小口,深挖掘,高提升。老师也拿自己的文章举例说明,比如写茶,如何让它的立意新颖,老师写的沫子茶,如何将旧题材写出新意,就要找角度,另辟蹊径,犹如醍醐灌顶。

  崔老师的分享,都是他几十年来的勤恳踏实,一点一滴写出来的经验之谈,真是感激不尽。如今他是多家媒体的专栏作者,每天约稿到手软。感谢老师还直接分享了邮箱,也希望大家交流切磋,锻炼技能,提高水平,让更多的作者成为写作老手。

  这堂课果然值了,全是直接拿来就能用的点子方法,只有不遗余力地写下去,才不会辜负主编、社长及崔老师的良苦用心。

  意犹未尽中,王社长又带我们参观有600多年历史的杨氏祠堂,感受王台深厚的文化底蕴,听独榜翰林杨际清的名人轶事,读杨氏家训,看500多年的银杏树,聆听那段历史地诉说。作为匆匆一瞥的游客只能表达自己的敬仰和震撼,且等着王台文学社的会员们实地采访后的文章吧。

  移步陌上,走在田间地头,感受着王台的风,草莓红时来庆生,吃着娇艳欲滴的草莓,甜在嘴里,蜜在心中。

  王台正于新旧能源转换的热潮中,一座新城将拔地而起。家在黄岛“王台文学社”也势如破竹,未来已来,趁着改革的春风,祝愿文学社发展越来越壮大。

  “家在黄岛”,正走在路上,让我们跟随变革的车轮走得更远更踏实,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裴珊

简介:家在黄岛编辑。

主播/于全玲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抱朴守拙,好古敏求。喜文字,修己以敬;喜诵读,修己以安。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静   秋

复审:姜蕴青

发布:裴   珊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西海岸新区人文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