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阡里海巴儿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在灵山湾西岸阡上海域的沙滩里,除了蛤蜊、蛏子,蚬子等贝壳类海鲜外,还有一种海螺不得不提,那就是扁玉螺,当地人俗称“海巴儿”。这种海巴儿体型扁平,体表光滑,螺纹清晰,颜色沙黄,与其生活的沙滩颜色融为一体。青岛东方影都的标志性建筑造型,就是一个俯卧的大海巴儿,可见这种海巴儿在当地海产品当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海巴儿生长在浅海的沙滩里,看似趴在沙滩里不会走动,它却是个肉食动物,常以双壳类软体动物为食。当它们捕捉到蛤蜊之类的软体动物时,会分泌腺体来溶解蛤蜊的贝壳,也就是在贝壳上钻孔,然后把长吻伸入孔中,用齿舌锉食肉体,把猎物吃掉,我们通常会在退潮后的沙滩上看到一些有圆孔的软体动物空壳,十有八九就是它的杰作。

  夏季农历十七八夜间退大潮时,是逮海巴儿的最佳时机。退潮后海巴儿便趴在潮湿的沙滩里不动了,很难发现它的踪迹,火眼金睛的巡海人要仔细观察蛛丝马迹。枯潮时分明月当头,月光洒在潮头明晃晃的沙滩上,月亮的影子随着人们的移动而移动,利用月亮在沙滩上的反光,仔细观察沙滩上细微异常。若发现明显比周围水少沙干的一点,那是有东西隔断了下面的水,一般就是它了,盯着这个点走过去手指一扣,一枚海巴儿现形了,宽大发达的斧足还在体外盘状舒展着。猛然惊醒的海巴儿迅速排掉体内海水,收缩斧足躲进壳体,剩下一片硬壳(学名“厣”,读作yan)严丝合缝地封住了壳体“门口”。有时还能顺便在海巴儿下面收获一枚蛤蜊,看来它正在准备美餐呢。

  白天则是利用阳光反射,只是低潮正当午时,阳光刺眼,且难耐暴晒,退潮幅度也不如夜间大。

  潮头寻海巴儿需要火眼金睛,没有丰富的经验是不行的。于是有不少人下到屁股深的水里用脚踩海巴儿,一边洗海澡,一边嬉闹,一边收获海巴儿,也不计较多和少。

  踩海巴儿也不是随便就能踩到的,全凭脚底的感觉,如果感觉不灵敏,踩到也不知道。在水里小步勤挪,忽然感觉脚下局部明显一软,立即停下脚步,用脚趾向下一探,一般就会探到它那坚硬光滑的体壳,这时就算是大浪漫头也不能离脚,如果伸手够不到,就憋一口气直接蹲进水里擒出来。脚趾灵活的,也可以用脚拇指夹起来。

  海巴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了高蛋白低脂肪特征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很受人们青睐。收获的海巴儿最好放在海水里泡一段时间,让它伸出斧足洗洗泥沙。

  海巴儿的吃法很多,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吃法就是煮熟趁热原汁原味吃,蘸点蒜泥香醋也可。

  煮海巴儿要恰到好处,火轻了不熟,火过了斧足与内脏失去有力的牵连,只能抠出一半。挑海巴儿肉要顺着它的螺旋方向慢慢旋出,切不可直向掘出,那样会将螺旋内的黄子折断。讲究一点的吃法,把海巴儿肉切成片,加点葱丝姜丝,淋几滴香油米醋,浇一点生抽,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高档佳肴。

文/刘润清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黄岛区隐珠街道阡上村

主播/小凯

简介:本名刘运凯。上泉朗诵社会员,喜马拉雅音乐主播,爱好广泛,尤喜音乐,业余爱好诵读。用声音诠释生活的美好!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姜蕴青

校稿:裴   珊

复审:宋荣芳

发布:裴   珊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家在黄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