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又见马颊河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春节过后,我从黄岛回老家看望父母,正好路过马颊河。

  马颊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至战国以前,黄河未筑堤防,处于平原地区的河道不受约束,随意漫流,改徙不定,黄河干流主要在河北省东南入海,“禹疏九河”于碣石入海,其实就是流入无棣境内的原马颊河。在周秦时代称古笃马河,因河的断面较小,上游宽下游窄,形似“马脸”,自唐朝始,称作马颊河。

摄影:于连香(小城摄影俱乐部会员)

  我家住在马颊河的东岸,小时候我经常在河边玩耍,娘和婶婶大娘们在河边洗衣服,我就在河边的草丛里逮蝴蝶、逮蚂蚱,拔些草编辫子,捡块小石头打水漂,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跟着哥哥们捕鱼。哥哥们把鱼拖上岸,我把鱼从地上拾到水桶里。刚上岸的鱼活蹦乱跳的,一不留神就让它跳回河里去了。

马颊河里的鱼,种类很多,有鲫鱼、鲤鱼、鲢鱼、草鱼、黑鱼,还有甲鱼。我还亲眼见过甲鱼土遁。有一次哥哥在用铁锨截水的时候,发现一只甲鱼,就把它扔上岸,让我看着玩。

那个甲鱼个头不小,有盘子口那么大,刚上岸时,它趴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我想找个草啊棍啊什么的戳戳它,等我找了棍回来就不见了,也就一转身的功夫。哥哥找到了它遁形的地方,但是最终也没有找到它。

在诸多鱼当中,我最喜欢吃的是黑鱼,味道鲜美,刺少。大一点的炖着吃,小一点的炸着吃,就是炖一锅鱼汤也是不错的美味啊!

摄影:王得伟(小城摄影俱乐部会员)

  逮鱼的爱好,至今还有心瘾,只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不再为之了。几年前我在外地还逮过一次鱼,那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黄河水混入海水,成了两家水。水里的梭鱼和海鲫鱼很多。小河不宽,用两张当地人叫做“粘死”的网截住两端,在中间撒网,漏网之鱼受到惊吓,四处逃窜,但最终也逃不出两端的粘死。最后收粘死的时候,一挂的梭鱼,一尺多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白淋淋的光。网鱼收获的是喜悦,吃鱼的方式也甚是新奇。把鱼洗干净,不刮鳞,不去肠肚,直接和螃蟹、海虾一起下锅蒸,只是放一点盐,吃的时候,用手抓起一条鱼,扒掉鱼皮,啃掉鱼肉,鱼皮鱼骨一起扔掉。这种吃法很原始,但保留了海鲜的原汁原味,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这种回忆固然美好,但远不及马颊河黑鱼的记忆深刻。马颊河黑鱼的味道已经尘封在我的记忆里,至今让我想念。我在黄岛吃过无数次的黑鱼,却怎么也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我知道这已经成为我心中的情结,吃的是鱼,品尝的却是岁月,是一个远方游子的乡思。

摄影:陈晓燕(小城摄影俱乐部会员)

  此时的马颊河温顺静默,初春的晚风吹皱了河面,河面上荡漾着菱形的微波。河岸两侧的麦苗绿了,红砖房堆起的村庄隐藏在杨树后面,枝头的鸟巢越发显得突兀。

  抚摸着桥头的石栏杆,我思绪万千。

  离开高中校门的那一年夏天,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徒步穿过马颊河,那时河里没有一滴水,河床干涸的龟裂成一张网。行至河中,我凝望夕阳,夕阳如血样的颜色,我心中莫名的升起了走西口的悲壮。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青岛的一所艺术院校。四年的学习生活开拓了我的视野,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看书写作,也偶有文字见诸报端。但有一次经历深深的刺痛了我。我的参赛作品获奖了,让我去北京参加颁奖大会,但是路费食宿自理,只是建议所在单位给予报销。这让我感到非常为难,父母供我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因为学习之外的事情再给他们增加负担呢?

摄影:陈晓燕(小城摄影俱乐部会员)

  我不知道,那一次,如果我去了会对我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我知道,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摆脱经济困境、实现财务自由的愿望。青岛,这个魅力四射的海滨城市深深的吸引了我,毕业后我选择留在了那个城市。每当我回到家乡,听着乡亲们赞美羡慕的话语,看着父母脸上绽放的笑容,我的内心都会得到些许的满足。

  我又回来了,马颊河!你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能否见证你的沧桑?三十年的风霜雪雨,我们能否一同体会?

  几只喜鹊从我头顶飞过,倦鸟归巢了。

文/孙晓宇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山东高唐县人,清溪诗社会员。作品《心寂》荣获1994年度中国“鲁迅奖”。《与你最后一次分离》入选《中国精短情爱作品选萃》,作品《情怀》《致母亲》等在文学奖大赛中入选。《黄河文学》《塞上文谭》特约撰稿人,现居住黄岛。

主播/刘佳琦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大二在校生,爱文字,爱音乐,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闲暇之余爱用声音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裴   珊

复审:宋荣芳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西海岸新区人文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