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追根溯源说玉米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玉米在我国原名叫玉蜀黍,属禾本科玉蜀黍属,别名很多。有的地方叫苞米、棒子、苞谷、玉高梁、包芦、珍珠米等;清朝末期改叫“御米”;民国初期才改叫玉米。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人们一般把它叫玉米、苞米、玉蜀豆等。

  玉米的原产地不在我国,一般认为在南美洲。人们熟知的秘鲁,在印第安语有“玉米之仓”的说法。据考古学家推测,南美洲印第安人远在公元前4000—5000年就开始广泛种植玉米了。

  传说在很久以前,太阳神降临人间,看到大地上什么庄稼也没有,人们吃的是野果和草籽,穿的是树叶和兽皮,他就从天国里带来了玉米,撒在了美洲大地上,印第安人靠太阳神赐予的玉米为食,繁衍生息,并把玉米视作太阳神的化身给人间带来幸福,在印加部族里于每年的6月24日举行盛大的传统节日——太阳祭。

  玉米传入我国可能有两条途径:一条是15世纪末由葡萄牙人将玉米带到爪洼,16世纪初传入我国;另一条是由阿拉伯人经西班牙、中亚而传入我国。玉米引入我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在浙江、福建等部分地区种植。从18世纪起,我国玉米栽培开始有较快的发展。因玉米能抗旱耐寒,适应性强,很快便成为全国各地大田种植的作物,迄今为止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史。

  据《胶澳志》(1929年版)卷五食货志记载:“甘薯为本区农产之大宗,年产值四十余万元,乃居民主要食品。玉蜀黍年产额一千元。居民制粉为饼蒸以供食,或杂粟为饭。亦有二种:曰春包米,黄褐色,粒充实,质较良。曰秋包米,黄褐色,形小不充实,质较前者为劣。”由此可见,当时胶澳辖区内玉米种植面积较小,品种也有区别。据《胶州市志》记载:“1936年,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1949年,玉米种植面积2.5万亩”。1936年~1945年,现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大部分辖区属于胶州,说明当时辖区内玉米的种植面积还是较小。

  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种植玉米的时间不详,建国前主要种植白头翁、草玉米和粘玉米等,每亩播种2000~3000株,单产50公斤左右。1949~1986年,约更换过5次玉米品种,以引进推广新的常规品种为主,推广玉米杂交种,每次更换单产提高10%~30%。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区从东北和山东潍坊、黄县等地引进推广地方良种和品种间杂交种,品种有金皇后、大粒红、黄县二马牙等。20世纪60年代起,要求大小行种植,小行1.5尺,大行2.5尺,后来也有不分大小行一律2尺的,株距0.8~1尺,每亩种3000~3500株,品种有跃进、烟农、新单1号、群单105、鲁单、烟16、中单2号、丹玉6号、丹玉13号、掖单2号、掖单22号、沈单7号、鲁玉2号、鲁玉4号、烟单14等。玉米的品种不断更新,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也不断提高,一般亩产可达400公斤左右,逐渐成为当地主要的大田作物。到20世纪80年代,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高峰。

  据传说玉米名字的来历与慈禧太后有关,是从“御米”演绎而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掠夺财物,残杀百姓。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在王公大臣、侍卫等簇拥下,逃离京城。当来到昌平县阳坊镇时,一干人等又饿、又渴,慈禧太后遂传口谕,就地歇息,让地方官绅进呈茶饭。

  当地官员接到太后的口谕,急忙一起商议承旨事宜,决定昼夜供应军兵饭食。慈禧太后等经一路舍命奔逃,觉得腹中饥饿,遂命李莲英到厨房拿些可食之物。此时正值玉米开始成熟,李莲英端回一盘包米。李莲英说是此物叫玉蜀黍,民间称之为包米,原产外蕃,前明传入本邦,惟取其初熟尚嫩者煮食,其味最佳。说着,李莲英将包米的嫩皮剥去,呈送太后。慈禧扒下几粒放入口中,细嚼慢品,点头称道。

  大家吃得正欢,有人提着一个食盒来了。说是因仓促应厨,先蒸了一笼屉窝头送过来。李莲英闻听挡着不让进,他说他都不吃的东西怎可拿来孝敬太后、皇上。慈禧太后见状说李莲英没规矩,哪儿有把送饭的人挡在门口不让进来的道理。

  李莲英听后只好将此人领至太后面前。此人说:“回禀太后,眼下国难当头,太后与皇上出宫,小民才有拜瞻天颜、表示忠心的机会,吾辈当倾心竭力。小民进呈之窝头乃取本地多种名产逐一精选细磨制作而成,具有色、香、味、酥软之特色。太后、皇上及诸位大人可以尝尝。”边说边将食盒盖子打开。一个个金黄色的窝头排列整齐,香味四溢,沁人心脾。众人围看食盒,个个垂涎欲滴。

慈禧太后拿起一个窝头,咬了一口,慢慢细品,随即用手从食盒内拿起窝头放入口内大嚼起来。称赞道:“哎呀,香死我了!”随后高声叫道:“我的皇儿,你怎么还不动手?”光绪皇帝闻听,毫不客气,拿到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众亲王、大臣们见状,不由分说,一拥而上吃得精光。

  吃完后,慈禧太后对群臣说:“诸位爱卿,此番出京避乱,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乃是我等的幸事。适才听小李子说,此物有多种名号。我说今天得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往后就不可乱叫了,诸位意下如何?”众大臣异口同声地说:“太后圣明。”慈禧太后见群臣附和,便来了兴致,最后在群臣们的提议下将此物改叫“御米”了。

  十年以后,清帝逊位,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民众群起废除具有封建色彩的社会糟粕,认为“御米”的“御”字不合时宜,就改成了同音的“玉”字。从民国元年起,玉米就成了此物的正式名称,至今已叫百余年了。

文/韩传伟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黄岛区人,爱好文字,勤耕不辍,心平气和,找寻快乐。曾写《走进珠山》一书,参与编写原黄岛文史资料第八辑《灵珠山街道卷》,主编《灵珠山街道志》等。

主播/孙晓飞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喜欢朗诵,愿用朴素的声音表达心灵感悟,在诵读中静心享受自然与恬静。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陈   洁

复审:孙晓飞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西海岸新区人文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