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永远的生命课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在那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时候,因为读过“文章憎命达”,悟过“哀怨起骚人”,我曾“向往”苦难,希望尝试“文章穷而后工”。当时羡慕而不敢说,觉得苦难的人自带光环,那种苦尽甘来的喜悦,才是幼稚心灵的神往。

  等结婚生了孩子之后,才体会到快乐幸福是永远的期盼,平平淡淡才是真,品过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滋味,才知什么叫无事是福。承受苦难,在苦难中仰着笑脸,并不是享受苦难,只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凡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迈步平坦,不会在泥泞里寻找快感。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遇到什么,因为世事总是变幻无常。当“无常”袭来,有人心情晦暗,听任命运的摆布,从此雪中夹霜而一蹶不振。但也有人在逆境中奋身,于激流中顺势靠岸,不求反转命运,但总能抓住厄运中最佳的一面。

  如果是观看小说影视,当然是情节越离奇曲折越好看,人物越酸甜苦辣越引人。如果是吟咏诗词曲赋,当然要蕴含极致才合理境,悲喜哀乐才合情境。一旦走出文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就不再有人去主动思索受苦的价值,更没人去追寻体悟苦难的意义。

  正当我为此困惑时,正好读到电视主持人毕啸南写的《活出人生最好的可能》,此书是基于他的访谈节目《女性领袖人物》而写。书中提到一期对作家万方的节目采访,万方提到父亲曹禺在“文革”中被打倒的惨痛经历,这让她开始思索痛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最终悟得“痛苦让人思索,思索痛苦会让人更有智慧”。

  是的,当一个人快乐时,总是一往无前。而当一个人痛苦时,才有时间思索,仔细剖析痛苦的来源去处。世事无常本是常,如果一个人被人耻笑,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迂腐至极,另一种可能就是瞧出天道端倪。

  万方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开始相信痛苦的价值,它是我们生命拾级而上的转折。有了这一点顿悟,我便找到了《十二堂生命课》的密钥。十二堂生命课,堂堂感人,深刻提出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疾病、死亡的沉重问题。书中的人物,曾重重的跌进深渊,踏入似乎万劫不复的境地,又挂着泪,笑着走了出来,还带着一抹明媚亮丽的光彩。

  十二场生命课的发起人柳红女士,也是《十二堂生命课》一书的主编,她的儿子子尤生病了,但他在精神层面却是热情洋溢,他写的文章狂狷豪迈,不见一丝哀伤、难过,他不断学习探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他的每一秒都在标志着成长。子尤生病了,生命停滞在十六岁,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很好地诠释了十六岁的光彩意义。子尤走后,妈妈柳红的生活里充满哀伤,哀伤里又携带着子尤坚强。当痛苦被织成锦缎,生命便有了分外的价值,这也许是她与儿子最好的连接。

  在子尤短暂的生命里,还未来得及抱怨,而柳红漫长的岁月里,却是不知抱怨为何物。正如佛语所言:“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义,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庄严,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苦,对抗苦,而是转变内心的知见。”

  《十二堂生命课》第六讲的主讲人田惠萍是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是中国第一家自闭症服务机构创始人,她和她的服务机构帮助了6000多个自闭症家庭。当田惠萍没有儿子杨弢之前,她以为人生中通过自己的能力没有不能克服的事情,当知道儿子患上“凯纳自闭症”后,她才知道什么叫挫折、失败和毁灭。

  为了儿子,她拼命学习有关自闭症的知识,成为中国自闭症专业领域的专家。因为儿子弢弢,她认识到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形态,都值得人们尊重,去探索,去挖掘。弢弢患病屏蔽了说话功能,这使她千方百计地探索最佳的沟通效果,并乐此不疲。现在,儿子对她不再意味着灾难,相反是一种另类的福气,是她生命中最大的财富。

  痛苦的事常见,痛苦的人更多,但能在痛苦中活出姿彩却不多见,《十二堂生命课》带给我们的,便是千万中凤毛麟角。原来,人生断崖处,也有不一样的绚烂光彩,这才是最为震撼的榜样。

  其实,自古至今,人类都在学习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有不胜枚举的真实事例。相比她们的痛苦,我们常人的不如意事又怎么值得一提?

  人生在世,不论平凡还是显赫,都有令你学习的时间;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有令你成长的空间。

  永远的生命课,永远的学习中。

文/张丽慧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希望通过简单的记录书写,梳理思绪,学会反省,留住美好,收获平和。

主播/慕慕

简介:陈增芬,上泉朗诵社会员。热爱生活,喜欢读书、旅游……充满朝气,常常微笑,跟随自己的心,做喜欢的事,交喜欢的朋友……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王培仁

音频:辜英忠

复审:姜蕴青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