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泊里大集

 家在黄岛 2020-07-10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出于生活的需要,人们把日常易耗品和本地土特产定期在固定的地点进行交易,久而久之,形成了集市。最早的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那时交易的商品,主要是饱腹之物,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地方逐渐兴起了一些规模越来越大的集市,这些集市不仅是农村商品采购的起点,也是商品销售的终点。

  青岛市黄岛区的泊里大集就是其中之一。

  泊里大集与泊里同时起源。“泊里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泊儿集,1957年后改成泊里”。[①]泊里所具备的地理优势、历史沿革、人口密度、交通条件、丰富物产等因素,造就了泊里大集自清中期至今就以其贸易量巨大、人数众多而远近闻名。

  泊里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隅,明清以来就是山东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市镇。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在此成立,1945年8月析置藏马县,泊里是藏马县政府所在地。早在二百多年前,泊里商贸业就十分繁荣。

清中期至民国年间,泊里街内店铺众多,各种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分布牌坊街周围,各地的货物云集在此交易。泊里西南五公里处的贡口港“兴于清代,光绪年间极为繁荣,为重要贸易港口。民国时期常有上海、宁波、青岛等地船舶云集,岸边设有船行、饭店等,颇为兴隆。”[②]位于泊里南端的董家口港清代也是一个贸易大港,民国时期因其近海盛产带鱼而转为渔港。

  泊里大集是目前青岛市尚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近代的泊里大集主要经历过三个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借助庙会的祭祀活动和贡口港的商贸运输活动以及董家口渔港的渔业运输活动,商贩和货主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生意,一时间,泊里街内经商的、卖艺的、开店的、唱戏的,各种行当竞相出现,泊里大集盛极一时,成为鲁东南重要的民俗大集之一,人流量达万人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藏马县大规模物资交流大会的举办,泊里大集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冬、春季的物资交流大会既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贡口港客货码头的兴起,集市贸易也逐步繁荣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泊里大集迎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高潮。改革开放后,农村市场放开,农民的农副产品和所需物资都要到集市上交易,以致集市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泊里大集的交易量和交易人数连创新高。

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日用百货、五金建材、花鸟书画等为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集市,年交易额突破亿元。2012年3月份,泊里大集入选市级“非遗”,成为黄岛区唯一入选市级“非遗”的农贸大集。

  泊里大集的位置历经三次迁徙。早先的泊里大集以泊里街内的道路上作为交易场所,每当大集之日,以棋盘街为中心,沿纵横的街道向外延伸,直至东河的河床。九十年代初期,原先在街内道路上的摆摊设点的集市已经日趋拥挤和堵塞了,严重影响到街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991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在横河以西划出30亩地,建起了新的泊里大集,这次搬迁,使集市内各个市场集中到一起,方便了人们的游览和交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农村贸易的快速发展,泊里大集交易量持续攀升,设立了十几年的大集场所已经远远赶不上实际需求了,为了满足商贸需求,2004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在泊里果品批发市场北侧划出80亩地,又一次搬迁了集贸市场,泊里大集来到新址后,几年的时间里便发展成为集日用百货、五金建材、花鸟书画等为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集市,有近1500户商贩常年在此经营,年交易额过亿元。

  民国时期的泊里大集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许多乡间民俗和民间生活场景都能在大集上见到。泊里大集逢农历四、九为集,每当大集之日以泊里街内的道路上作为交易场所,以棋盘街为中心,沿纵横的街道向外延伸。所谓棋盘街,是泊里以牌坊街为主的几条街道交汇处的俗称,这里是泊里的中心也是交通最忙碌、商业最繁华的场所,大集期间,棋盘街主营布匹、熟食等和百姓密切相关的商品。棋盘街南北的道路较窄,一些小件物品就在这里交易,如肉市、鱼市、菜市、蛋市等等;沿棋盘街向东、向西,分别有红席市、扫帚市、粮食市、土烟市、破烂市、杂货市、陶瓷市、木器市、铁器市等等,一些占地面积较大的则设立在了东河的河床上,如柴草市、牲口市、杂耍市、板凳市等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人们的日子逐渐宽裕,四乡八邻前来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原先在街内道路上的摆摊设点的集市已经日趋拥挤和堵塞了,严重影响到街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991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在横河以西划出30亩地,建起了新的泊里大集,此时的泊里大集已经没有了旧时的板凳市、工夫市、杂耍市等市场,逐渐兴起的有服装市、花卉市、食品市等等,红席市也比旧时规模扩大了若干,成为鲁东南远近闻名的红席交易市场。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培育和促进下,泊里大集做为一个民俗市场和文化符号更加闻名遐迩,继2012年3月份,成功入选青岛市级“非遗”名录后,2013年6月、2014年2月被《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有关栏目相继宣传推介,2015年2月7日,《青岛电视台》综合频道现场直播了西海岸泊里大集的盛况。为了发扬光大这一地方品牌,打造一个新的农村经济、社会活动中心,2016年,泊里镇党委、政府决定再一次变迁这个百年大集,新址上的泊里大集占地160多亩,交易摊位3000个,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

  如今的泊里大集已经不仅承担着商品交易的功能,还成为了农民娱乐和社会交际的主要场所。平日里来赶集的人并不全是为了买卖,有的或许是来看光景,有的或许赶个热闹。上了年纪的老汉慢慢腾腾,忙完家务的中老年妇女匆匆忙忙,歇班的青年也优哉游哉地晃荡到集上去,这些人,每个摊位上都愿意瞅瞅看看,询问一下价格,打听一下产地,嘴馋的还会顺手抓起点尝一尝,拿起件货物比量一下,若是真遇到了中意物件,就会执着地讨价还价,直到买下来才肯罢休,有时即使空手而归也无所谓,图的就是个置身其中的乐趣,找到的是那份特有的乡土气息。

真正赶集的是那些一家之主或是急着出售货物的商贩们,来到大集之前,早已经盘算好了要购买的物品,或者打点好了出售的东西,直奔摊点,神情专注。直到货物购齐了,袋子鼓了,才有空歇息一下,喘口气,抽支烟。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乡亲之间、城乡之间、买卖者之间不断进行交往。

每年,镇政府还会在大集上组织科普、法制、计生宣传活动和文艺演出,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落后、保守的观念,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赶集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传递情感的过程,也是进行信息、技术、知识交流的过程。

  泊里大集还是乡音和亲情的汇聚之所。“老板,蛤蜊怎么卖的?”“十块钱两斤半!”“太贵了,便宜点吧,便宜点我多买点!”“你看这蛤蜊的个头多大呀,两斤半就是最便宜的了,这些小一点的给你三斤,行不?”“不要,没爬好(没吐好沙)。”“整个集上都这个价,不信你转转看看,最终还是我的货好!”几个轮回争执下来,该买的还是买下了,没买下来的也不急,再转其它的摊位,继续着刚才的对话。这些乡音异常亲切,始终萦绕在耳畔。

集市的一角,一位农家妇女守着一小筐鸡蛋在卖。“大嫂,这鸡蛋咋卖?”一位穿着整齐,戴着眼镜的青年走来问道。“一元一个”“什么?太贵了,超市才四元钱一斤呢!”“大兄弟,我这是真正的笨鸡蛋,自己家养的老母鸡下的,在俺家里吃的是苞米和青草,不信你买回去尝一尝,炒炒、煎煎、煮煮,绝对和超市里的口味不一样!”“便宜点吧大嫂,我媳妇坐月子,就想吃老家的鸡蛋,我没时间回老家拿,只好来集上碰碰运气。”“好吧,小伙子,看在你疼老婆的份儿上,算你九毛了,你挑吧。”买卖谈成了,小伙子一脸高兴,农家妇女脸上也挂满了笑意。

  泊里大集上,一些特有的老行当记载和延续了本地独有的传统。炉火打铁,是和农事最密切的行当,每当麦收和秋收前后,一尊红彤彤的火炉,一架咕咕哒哒响个不停的风箱,吸引了无数男人的目光,马上就要用到的锄、镰、锨、镢,在一声声带有节奏的敲打声中,喷发出了美好生活的多彩火花。先前曾经红火一时的牲口市,几个常年做牲口交易的经纪人特别忙碌,他们每集都在马匹、驴骡之间穿梭不停,看到自己中意的,轻轻拍打几下牲口的脊肚,随手卡起牲口的下唇,让它仰头张开嘴,看一眼便知道它有几岁口(年龄),牲口经纪人和卖家不说话,而是在袖筒里捏手指头,捯饬几下,一桩买卖便大功告成,外行人却还在云里雾里。

  提起泊里大集,还应大书特书一笔的,是保留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泊里山集”。“泊里山集”有春、秋两个山集日,春季山集为农历二月十四日,这是春天开始的时节,农民们都需要置办一些蓑衣、斗笠、农耕用具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对接下来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妇女们则在赶山的时候置办全家的单衣、单鞋等生活必需品。而秋季山集的日期是农历十月十四日,这是泊里大集全年最繁盛的日子。这个时候全年的收成都到手了,天气又不太冷,是农民心中最敞亮的时候,卖东西的想把物品换成钱,买东西的想提前准备年货,置办娶嫁物品等等,久而久之,“十月山”也就成为泊里大集一年之中最红火的盛景。

  泊里集本来就大,到了山集这天,人就更多了。卖货的从头天半夜就在家整理上集的物品,往往天不明就动身去赶集,有背的、扛的、挑的、抬的,有推小车的、赶驴车、马车的,卖的几乎都是地里收的东西,只有那些花花绿绿的从日照、诸城远道而来的拖拉机和汽车才惹人驻足羡慕。

到日头出来的时候,赶集买东西的人陆陆续开始上路了。大姑娘、小媳妇把平日舍不得穿的好衣服穿在身上,三五成群,一路欢笑,一路嬉闹;上了年纪的老汉,肩上搭条褪色的毛巾,腰里别杆长烟袋,不紧不慢低头赶路;青壮年劳力则背个写着“化肥”字样的编织袋急步前行;最活跃的就数孩子们了,学校也放了假,这些淘气的小家伙们任凭大人打、骂、哄、吓,却毫不动摇赶集看热闹的决心,无奈之下,大人们只好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便撒腿一溜烟儿地跑向大集。

  山集这天,原来的集场已经远远盛不下这么多人,只好把旁边的农田也临时占用了。整个集市分得特别细:有布市、鞋袜市、玩具市、书画市、杂货市、食品市、肉市、蔬菜市、海鲜市、干货市、五金市、农具市、木材市等等。集市上喇叭声、汽车响声、吆喝声、找人声、讨价还价声、马驴的叫声响成一片。

人少的地方还能停下看看货物,海货市和食品市等聚人最多的地方根本就停不住脚。在人流涌起的地方,小孩子会被大人们裹挟着带出很长一段路,双脚久久沾不到地面。谁家的孩子走散了,或者谁要想在山集上找个人,那简直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进了腊月,每个大集日和山集一样,是一年内交易最活跃的时节。此时,年味儿便日益丰盈起来,赶年集置办年货是庄稼人年前的一项重要内容。年集上人多货也多,卖烟酒糖茶的,卖衣服年画的,卖绸布蜡花的,都盼着在年集上有个好行市,商家打出各类招牌,推出多种优惠措施,也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回头客。

往常空旷的道路上此时也摆满了摊位,这里有日用百货、瓜果蔬菜、烟酒副食、服饰衣帽以及绢花饰品,有五彩缤纷的年画,红彤彤的对联,过年必备的香烛,大红的灯笼等,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年味。

  平日,上午十点左右是泊里大集的高潮,此时,人挤人人挨人,各种声音构成了一曲大集协奏曲。柴米油盐酱醋茶,牛羊猪兔鱼鸡鸭,都自成一体,各占一堆儿。

卖鱼卖肉的各展其能,大声吆喝着,生怕别人的声音将自己盖住。而赶年集和山集已经不分时间长短了,从上午八点赶到太阳落山。

有些外地的客商甚至第二天还在大集上继续收集和整理返程时的物品,周围店铺和镇内的宾馆、饭店也常常爆满。泊里大集就是西海岸港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泊里大集,浸润了胶东人特有的憨厚与朴实,凝聚了琅琊古郡的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希冀,重现了历史岁月的繁荣与辉煌,让这座古老的历史古镇焕发了新韵。

[①]  《胶南地名志》1990年3月

[②]  《胶南县志》1990年2月



文/周衍默

简介:家在黄岛.泊里文学社成员。青岛作家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95年以来先后发表散文随笔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农村大众》《联合日报》《北方文学》《青海湖》《青岛日报》《青岛早报》等报刊,2014年荣获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



主播/孟鑫

简介:孟利平,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会员。四十多年前,误打误撞与语言结了缘,并深深地爱上了朗读这个一半是天籁、一半是情怀的物种。从事语言工作三十多年的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孩子们。2016年她开始创办《淳语口才》小主持人培训,经常带领学生们参加青岛市和西海岸新区的公益活动。她一心所愿,愿更多的孩子用美好的声音诠释美好的生活!



摄影/王培珂

简介:家在黄岛.小城摄影俱乐部会员。《青岛西海岸报》摄影记者。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王礼明

复审:裴   珊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