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东传统节俗述略

 段建国99 2020-07-10
河东传统节俗述略

晋南、豫西、秦东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即最早的中国。早在春秋时期,豫西称河内,秦东称河外,晋南称河东。三河交汇地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节俗是文化最突出的反映。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居群体在一定的区域内、一定的时段,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民族文化隐藏在节俗文化、婚庆文化、丧葬文化以及饮食、服饰、家居等文化中,在这里,我主要谈论河东地区的节俗文化。

文化和宗教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世界有三大宗教,即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我们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名(儒)教、佛教和道教。我们的传统节俗文化直接受到中国三大宗教的影响。这三大宗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相互争论、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他们的思想都融汇在民族文化之中。

河东的传统节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初二等等,一直到腊月初八结束。一年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殊的活动内容,简略叙述如下:

灶神节

灶神,民间也称灶王爷、灶君、司命主,腊月二十三之夜是祭祀灶神的时辰。在河东民间,灶神一般供奉在灶台的北面或者东面。在百姓的心目中,灶神是管理户口、口粮的神,他在腊月二十四日要上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家人的户口和行为善恶,天帝将根据报来的户口和行为的善恶赐给一家人口粮的多少与好坏。所以,凡是准备回家过年的人,务必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与全家人共祭灶神,以得到全年的饭食。祭祀灶神时,除一般的祭品外,最重要的是用糜子制作的饴糖(糖瓜、芝麻糖),寓意是用饴糖黏住嘴,让灶神到天宫少说不利的话。在灶神龛上,一般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楹联,横批“司命主”。在蒸过年馍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蒸一个枣山,放在灶神龛内,作为灶神的宝座。“灶”与“枣”谐音,所以,要做成枣山。腊月二十四灶神升天后,直到正月初一凌晨再度降临人间,过春节鸣爆竹的主要用意是迎接灶神的回归。在灶神升天的日子里,人们的言行似乎缺失了神的记录,因而可以肆意狂欢,视为过年的开始,俗称“过小年”。

河东传统节俗述略

春节

春节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即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前后。春节的节俗内容包括:1.扫挂。俗语说,“腊月二十五,家家扫尘土”。2.蒸花馍。花馍的种类有枣糕,这是全家人和睦幸福的象征物,全家共享一个;枣山,这是灶神的宝座;金钱罐,家中的所有男子至少一人一个,寓意是让男人多多挣钱;织梭,家中的女人每人至少一个,寓意女人要保障全家人的穿戴和温暖;馄饨馍若干个,这是走亲访友必备的礼物,寓意是为亲友送上美好的祝愿;小花馍,捏成各种各样的造型、花色,为孩子们增加过年的快乐。3.包饺子。过年饺子要包成馄饨形状,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圆满平安,这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在包馄饨饺子时,刻意包1--3个含有硬币的饺子,谁能吃上这个有钱币的饺子,预示着来年财运亨通。这既是一种欢乐游戏,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4.贴春联。除夕下午,家家户户要在大门上贴上春联,春联的内容涵盖了过去一年的纪事和来年的愿景。在家中重要的地方与家什上张贴红帖子,以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锦衣满柜、缸底生泉、粮食满仓、槽头兴旺、根深叶茂等等。5.敬天地。一般人家的院落中,都设置有天地神龛。过年时贴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横批“天地保佑”。正月初一凌晨全家冠带整齐,在神龛前要焚香燃烛,敬献美食,这是人们认为天人感应,崇拜自然的表达。6.驱年兽。传说年兽是一种不祥的怪物。正月初一凌晨在庭院中,燃起一堆柏枝火,火堆中既响彻着噼噼啪啪的燃火声,又散发着浓浓的柏油芳香。同时燃放爆竹与鞭炮,据说年兽最惧怕这样的响声和气味。7.拜祖。敬完天地神之后,合族共进祠堂祭拜先祖。没有祠堂的家族,聚集在族长的堂屋,首先合族向先祖牌位祭奠,然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拜完年之后,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全族和睦,其乐融融。8.进财。拜完先祖之后,各家各户去井池河泉汲水,汲水即进财。9.走亲访友。正月初二开始访亲会友,最重要的活动是女儿携丈夫、孩子回娘家,这是岳丈岳母期待团圆的日子。在稷山、河津、万荣三县汾河以南地带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把正月初二定为“鬼节”,全村对过去一年中新逝的人表示祭奠,禁忌走亲访友。10.躲破五。正月初五是破财的日子,男不耕,女不织,工不做,商不营,各行各业都停止运营一天。以免一日有作,全年无功。

河东传统节俗述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活动有:1.观灯。元,指上元日;宵,指夜间。户外活动打着灯笼,灯笼形色各异,寓意深刻,人们相互比赛花灯的精致,就有了赏灯的风俗。2.闹社火。古人有娱神的传统,这一天是祭拜社神的日子,用各种各样的戏耍方式娱乐社神,就是社戏,也叫赛戏,又称赛神。可谓是古人的狂欢节。3.祭土地爷。在农村,家家户户的胡同都有土地神龛,元宵夜都给土地爷献上黄米做成的油炸糕,意在土地爷不要责怪人们的狂欢。

河东传统节俗述略

劝耕节

农历二月初二。周礼中有耤田礼,就是把田地按“井”字形划分成9块,中间为公田,其余8块为私田。春耕开始时天子带头耕公田,其余8家助耕公田,这就是耤田礼。公、侯、伯、子、男各种爵位的贵族都把封地的田划为9块,仿效天子的做法,在二月初二带头耕作。明清时期,皇上在北京的先农坛举行劝耕节。在河东地区,二月初二就是“九九”前后,农谚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州官和县官都在治内稷王庙周边留有一亩三分地,在二月初二,州官和县官亲自扶犁在自留的一亩三分地耕作一番,以示重视农业,示范百姓。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上巳节是指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在唐代按照惯例确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在周代,上巳日人们要到水边修禊,即在春暖花开时节走出户外,驱除一冬的晦气,这也正是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的好时机,《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数写于上巳节。在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反对男女自由恋爱,禁止了上巳节。而宋代,道教流行,人们就把西王母的生日确定在了这一天,上巳节的主题活动就变成了为王母娘娘拜寿,其实质也是为青年男女相亲提供机会。明代大力推崇真武崇拜,人们又把真武的生日确定在了这一天,青年男女赶庙会、拜真武,这一天也成了他们相亲的好机会。

清明节

这是以二十四节气之节进行的活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据说是晋文公火烧绵山的日子。晋文公为火烧绵山而懊悔,规定这一天全国禁火,人们带上干粮去郊游,也自然是寒食了,因此就有了寒食节。在河东地区,清明节是聚族扫墓的日子,扫墓时要带几种物品:1.子封馍,就是一个大圆馍加上十字带,顶端扎放一枚鸡蛋,寓意是一个坟丘上四面有通达的台阶,顶上有享亭。子,是先生的意思,这里指介子推。封,指封土,即坟丘。2.盘蛇馍。清明时节五毒已从蛰伏中醒来,蛇是五毒的代表,提醒人们清明外出要预防五毒的侵袭。3.插柳枝幡。春秋之前,墓葬树而不封,即在墓上种一棵树作为标识,插柳枝就是表示种树的意思。4.聚族扫墓只限于男性,这是因为古代家族都有族产,在聚族扫墓的时刻要分配这些财产,这是封建时代男权思想的反映。

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这是释迦牟尼的生日,本是佛教传统节日。后来由于关公封为伽蓝神,即佛教的护法神,在民间这一天就成了固定祭拜关公的日子,在关帝庙前形成大型庙会。此时临近夏收,也是人们置办夏收用具的时间,这天的庙会一般都异常繁荣。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标志着炎夏天气的开始。活动有:1.佩香囊。夏天的日子,人们外出或居家,都容易受到毒虫的侵扰。把香草、冰片、朱砂等药材包在锦囊中,佩戴在身上,毒虫闻到香囊的气味就躲开了。香囊上绣的各种神话图案,在民间又赋予了辟邪的功能。2.饮雄黄酒。毒虫都惧怕雄黄这种药的气味。3.插艾叶。艾叶是驱寒抗痹之物。炎夏时日,人们往往随意坐卧,最易受到寒气侵袭,酿成疾病。门首插艾叶是提醒人们夏日要预防寒湿之气的侵袭。4.吃粽子。屈原是志行高洁、才华横溢的诗人,当他看到小人当政,国事日非的时候,在五月初五日愤然自投汨罗江而死。人们登时用竹叶包裹着糯米撒入江中,期望鱼儿不要啃噬屈原的身体。后来用包粽子的举动表示对正人君子的怀念。

补天节

农历六月初六。进入六月就开始了暴雨频发的季节,天降大雨,古人认为是天漏了,女娲为了避免洪灾,就炼五色石补天。汉代五行学说盛行,青代表东方,赤代表南方,白代表西方,玄代表北方,黄代表中。女娲要把五方的天都补好,于是人们把这一天确定为女娲娘娘的生日。这一天祭拜女娲,是期望她把五方天都补好,不要给人间造成洪涝。过这个节日,年年提醒人们要注意防汛抗洪。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这个季节,农田里的播种已经结束,而收获尚未开始。男人们在田间从事管理,女人们在家里抓紧时间做女工(纺织、刺绣、裁剪、缝纳等等)。织女本是天上巧女,这一天她要出来赴鹊桥与牛郎相会。世间的女子要遥乞织女,求她传授女红的本领。这个节日提醒女人趁着农闲抢作女工。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时节是炎夏最溽热的日子,女儿家要为逝去的亲人送上乘凉衣物。七月初一女人上坟烧纸钱、送短衣。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活动有:1.送枣花馍、虎头馍。这个时节枣儿红了,亲友们把新枣扎在半圆馍上,馈赠给长者;把新枣扎在虎头馍上送给晚辈。寓意是枣儿红了尝尝鲜,半圆馍象征秋季过半。虎代表秋季(东青龙,表示春;南朱雀,表示夏;西白虎,表示秋;北玄武,表示冬。)化虎为猫,俗称猫娃馍,寓意让孩子们虎头虎脑地健康成长。2.拜孔夫子。在传统中,这一天是新学年的开始,孩子入学首先要随先生祭拜孔圣人、拜文昌星(也称奎星,位于东南方)。3.品尝月饼。这个季节是一年当中看见月亮最亮的时候,所以亲朋好友要团聚赏月,在民间演变为团圆的节日。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当时汉民称其为鞑靼。金人政权对汉民进行歧视性压榨统治,河东人吴信组织反金,把写有号令的布条包在月饼内,举事成功。河东地区至今流传着吃月饼、杀鞑靼的传说。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就是重阳。活动有:1.登高赏菊。菊花是代表着高洁的花卉。在这个时节,园圃中菊花盛开,各色的野菊花开遍原野。这个时候,亲友们聚集起来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桂花酒,寓意是表达高洁浓厚的情谊。这个时节露结为霜,寒气日上,从此之后人们多藏在家中,尽量避免外出,聚集、登高、赏菊成了本年度最后郊游的日子,所以人们都高度重视这个聚会。2.敬老。敬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在这个即将入冬的日子,儿女们要为老人备好过冬的食品与衣物,形成了传统敬老的节日。3.收藏。这个时节秋收已近尾声,人们要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活动中提示人们做好粮食、物品的收藏,避免鼠雀、雨雪的侵害。

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这个时节是寒冬来临的日子,女儿家要为逝去的亲人送上御寒的衣物。十月初一是女人们上坟烧纸钱、送寒衣的日子。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佛家徒平素间的斋饭都是粥物。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汉化,人们用喝腊八粥的方式表达对佛祖的尊重,也表达了佛教文化的认同。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一年之中最后的一个民俗节日。

文化都是自觉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本质特征,只要传统文化存在,就代表着民族的存在。我们现在整理传统节俗文化,是为了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下去。(冯秀峰 山西省运城市群众艺术馆 副研究馆员)

河东传统节俗述略
河东传统节俗述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