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了这么多年九月九,终于读懂了“重阳节”

 天下丛林 2020-10-2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一诗成,动天下。

从那时起,九月初九重阳日,被唐朝正式确立为法定节日,沿袭至今。

岁月流转,今天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占据了四大传统佳节榜单。

重阳节在现代人心中的分量日渐式微,甚至连一天假期都没有。

说到重阳,人们也只知登高、秋游、赏菊、思乡,却早已忘记重阳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敬老尽孝传统美德。

1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在这一日,人们登高、秋游、饮菊酒、佩茱萸.....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将节日和普通日子区分开来的,正是登高望乡、佩茱萸、喝菊酒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

而藏在仪式背后的,则是代代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

2

魏曹丕曾言:“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意思是九是至高至阳,谐音对应着长长久久,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祝福。

而在道家的观念中,这一天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传闻登山的人,可以呼吸清气,羽化登仙。

所以这一天人们选择登高,是表达对长寿的渴望。

茱萸被称为“辟邪翁”,菊花有“长寿花”“延龄客”的别称。

吃重阳糕寓意着“高”“高寿”,后来又增加了“步步登高,吉祥如意”的含义。

重阳节,寄托的是古人对于健康长寿的期盼。

而早在1988年,我国政府就已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2013年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敬老,敬的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敬老爱老既是传统美德又是做人本分。

而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传统的数代同堂家庭已经越来越少见。

父母抚养我们长大,可长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分离。

求学、工作、婚姻,人生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和父母的一次告别。

养老尽孝,竟然变成了一件比过去几千年都要难上百倍的事。

3

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位62岁的老汉,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出嫁,跟女儿同住了几天,公公婆婆却为此闹气。

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他谎称外出打工,实际却是拾荒流浪,吃饭店的剩菜剩饭。

他说:“天下父母都一样,女儿过得好,我就高兴。”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凉,是生儿育女操劳了上半生,怕添麻烦独守了下半生,最终却活成了一座被子女遗忘的孤岛。

为人子女,最大的遗憾,不过是从小到大习惯了父母的照料和牵挂,成人之后却忽略了父母老病的现实,子欲养而亲不在。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趁父母尚在,常回家看看,别让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时光苦苦等待。

告诉他们:“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从鹿乳奉亲到百里负米,从芦衣顺母到涌泉跃鲤,实实在在的体贴老人,关爱老人,关注老人的需求。

多给家人打电话,多与父母沟通,多观察父母的生活,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给他们带去惊喜。

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是最大的小偷。

这个重阳节,别再让岁月这个小偷,偷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偷走我们对养老尽孝的紧迫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