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昵称32901809 2020-07-10

#古代科举#

请允许我也来参加讨论。

古代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读书、应考、做官是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

下面着重谈一读隋代和唐代的科举制度。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一、隋朝科举制度

隋文帝杨坚在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政治改革,其中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按考试成绩任用各级官员。科举取士制度就初步建立起来。

隋文帝时规定,对各地选送的人才,不以门第和声誉为准,而是要进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为取舍标准。

当时选送人才进行考试的办法,主要是通过举荐。一是‘岁贡三人’,就是各州每年举荐三名,应考‘秀才’;二是五品以上的京官、总管、刺史可以直接举荐。然后对举荐出来的二类生源,进行分科考试。

这种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隋炀帝继位后,开办了各级学校,分为乡学、郡县学、国子学等。他创立的‘进士科’,成为中国科举制度之萌芽。

进士科不同于举荐考试,知识分子可以自行报考。考试者以文辞形式撰写政治论文,名为‘试策’。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炀帝不经意间创设的进士科,成为中国科举各科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其基方式,一直沿用了1300余年。

隋朝科举开考没有几次,所取秀才(此秀才含义为俊秀之才,与后世秀才含义不同)、进士不过十几人,但数量少,质量高,其中几个成为初唐的翘楚者。

如,杜正伦,隋秀才,唐初做了相当于丞相的中书令;如,许敬宗,隋秀才,在唐为右丞相;房玄龄,隋进士,成为李世民心腹谋士,后为重臣。

隋代科举制度还处于萌芽状态,考试不定期,选拔方法不完善,

随着隋朝的很快覆灭,使隋科举制度实施戛然中断。

二、唐朝科举制度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唐王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此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大为加强,由此带来官僚机构膨胀,扩充大量官吏队伍势在必行。唐就在隋选官制度基础上确立了科举制,以科举选官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唐代造纸业和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极大方便了读书人学习和应考的需要。例如,朝廷国子监刻印的儒家经典《九经》,定价出售,为考科举的读书人提供规范课本。

唐高祖五年(622)颁布了选举诏令,标志着以面向社会、自由报考、公开竞争为特点的科举制度最终建立。

隋唐以前的取士选官制度,一般百姓是无资格的,必须经官府推荐。而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普通读书人,不分贵贱自愿报名参加考试。

唐代开设了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等诸科。实行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录取。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唐代不但实行文举考试,武则天时还创立了武举考试,并开创了皇帝殿试的先例,使科举考试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唐代考生主要来自:在京师、州县学馆读书的‘生徒’,送往尚书省直接受试;先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再送尚书省应试的‘乡贡’;由皇帝亲自选中的‘制举’考生。生徒和乡贡是考生主要来源。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乡试,即州县地方考试;省试,即尚书省礼部考试;最后由吏部复试。

礼部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了,而进士第一名,便是状元。但这时还没有当官的资格,还须经过吏部选试。

吏部选试合格后才能授予一定的官职。如果选试不及挌,那只有到省长那里做参谋之类的工作,干得好才有机会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状。

唐大文学家韩愈中进士后,接连三次选试不及格,只好先去当节度使的参谋,后来才正式跻身官场。

但并不是所有新入仕的人,都要通过考试,如果得到贵族或大官的推荐,也是可以直接当官的。比如李白,通过皇帝妹妹玉真公主和礼部侍郎贺知章的推荐入了宫门当了秘书。

在唐代,科举选官已形成统一的标准,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选士原则。这就使出身低层的平民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优秀者甚至获得高官厚禄。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中,还有一个至今仍被借鉴采用的规定,那就是糊名法。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武则天即位后,为解决考试中营私舞弊问题,对所有考生试卷一律糊上名,这对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唐代还实行复试制度,以防止负责考试的官员营私。如果怀疑考试官营私,皇帝就另派人出题,让本已选定出的考生重新考试,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唐玄宗很重视科举考试工作。在位期间,先后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真才实学的人,也罢免了徒有其表的人。

开元四年,吏部从科举考试合格者中,选拔任命了200多人为县令。唐玄宗亲自把关,考核策问,进行复查,结果发现其中45名不合格,不能当县令。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唐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做官的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的为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整个唐代,大约开科考试270次,录用进士约7450人,真的不多。

这一方面说明唐通过科举考试取士具有实质性效果,另一方面说明科举取士还未成主流。在唐做官者,大多还是公卿贵族后代。但是,科举制度到唐代基本定型下来,为后朝代提供了仿效样板。

唐朝通过科举制的有效实施,将选拔用人的大权集中到中央,从而进一步巩图并加强了皇权专制,而且,科举考试无门槛的报考制度,使全国上下阶层的知识分子,都积极地一心一意地参加科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心的凝聚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自隋初建,自唐正式确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于宋代,兴盛于明清,直至现在,还在借鉴采用其中的合理之处。

科举制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对人民思想统治和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下层平民进入了仕途,其中有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式人物。这在当时,客观上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封建统治者维持和巩固其国家政权的一种手段。

参考资料:《古代科举制度》、《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文献通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