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纯之艺术史料的搜集与研究(一)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7-10

内容提要:关于叶纯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对目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从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学著述、音乐评论和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对他的艺术道路和成就进行初步总结和评价。从目前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叶纯之先生不仅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位著名的音乐美学家,更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作曲家、音乐学家、翻译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集音乐创作、写作、翻译和教学为一身,对上海音乐学院、对香港乃至全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文作为对叶纯之艺术史料研究的初步尝试,希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帮助,对其他研究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叶纯之;上海音乐学院;香港;作曲家;音乐学家

刊登于《音乐艺术》2017年第3期

为了准备叶纯之先生的学术研讨会,我开始查阅和整理有关叶纯之先生的史料,以期全面地梳理他所做的工作,对他的学术研究、音乐创作、教学以及学术活动等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梳理和查找一些史料,希望搞清楚他创作了什么,他写过什么。

感谢叶纯之之子、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教授的信任,他把所珍藏的叶纯之先生有关资料提供给我进行研究。通过对叶纯之先生有限的研究和介绍文章中的一些信息(如提到过他创作的作品名或某领域的创作),我对相关文献进行查找和考证, 改变了我对叶纯之先生只是一位音乐美学家的最初印象,而作为一位神秘、博学、睿智、勤奋的学者,作曲家、音乐学家、翻译家、音乐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形象逐渐清晰。

他是中国音乐界最传奇的音乐家,更鲜为人知的是,他为祖国做了大量其他的工作,有太多的经历是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

由于他特殊的经历和背景,一直以来学界对他缺乏全面的认识。在提到叶纯之先生的名字时往往更多地会想到他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写过的电影音乐。

叶纯之先生自己有一份约400字的打印稿简历[i]:

作曲家及音乐学家,中华音乐院理论作曲系毕业,青年时期任教于香港音乐院及中国圣乐院,并从事电影音乐写作多年。1950年代中期回上海工作,80年代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并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乐美学研究室主任。回港定居后,曾任第42届至44届学校音乐节评委,在演艺学院及其他音乐院校执教,并为《新晚报》撰写专栏乐评。1992年起并任香港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近年来主要创作有:歌剧《樱海情丝》,芭蕾舞剧《雷雨》,电影音乐《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音乐剧《雁儿在林稍》,舞剧《玉卿嫂》,二胡与乐队《辛弃疾》,合唱《山百合》组歌及多部话剧、电视剧的配乐、插曲等。文字著作有《音乐美学导论》,以及论文、译文、乐评等。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的副主编之一,并撰写多个条目,曾任《人民音乐》编委兼专栏作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

在这份简历中叶纯之先生对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及对近年的代表作有简单的交代 。

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创作非常广泛,几乎涉及音乐所有体裁,据现有的乐谱及相关文献初步统计,包括交响乐(1部)、歌剧(1部)、室内乐(1首)、各类型声乐(19首,独唱、重唱、合唱)、民乐及乐队(5部)、舞剧(4部)、话剧配乐(8部)、戏曲音乐(1部)、音乐剧(1部)、时代曲(48首电影插曲以及两首纯时代曲[ii])、电影音乐(配乐、制作100多部)、大型团体操音乐(1部)、电视剧配乐及插曲等等。

1.交响乐

《人民公社群英谱——主题与变奏(1958年下放农村札记)》是目前存有的唯一一部交响乐的总谱手稿。

图1:乐谱手稿封面

关于这部作品,叶纯之先生的朋友、曾经的学生,作曲家张鸿翔先生在他的《叶纯之先生部分音乐作品有关情况》[iii]中写道:

这是一部特殊年代而创作的一部特殊作品。是一部未能获得演奏和实用的作品。创作日期,可能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叶先生在组织安排下去上海郊区农村参加劳动锻炼之后,为了表达他的政治热情而创作。乐曲共13乐段(主题和12首变奏)。大概在1960年冬,我去叶先生家上课,他非常自豪地给我看他精心构思的这首交响乐曲。其音乐主题为当时推广的《农业纲要四十条》歌曲,从而变奏出十二种不同音乐形象和情绪。其音乐创作技法之高明令我赞叹不已。令人遗憾的是,这是在我国特殊年代里受到文艺界极“左”思潮影响而创作的。但是,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没有一定的作曲功力,根本不可能创作这部作品。

在总谱的封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所写的主题及每个变奏的标题:

主题  歌唱农业纲要40条

变奏:

1.党委书记

2.拖拉机手

3.青年团员

4.生产队长

5.小队里第一个中学生

6.医士

7.饲养员

8.老农

9.公社工厂的工人

10.保育员

11.炊事员

12.终曲    初生的太阳

关于这部交响乐的演出情况目前没发现其相关资料。

2.声乐作品

这是叶先生创作数量比较多的一个领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声乐作品[iv]保留下来:

目前能见到乐谱的有:

陈克作词的那部分歌曲都写在197X年的上海乐团的稿纸上,乐谱上没有标记时间。

叶纯之先生在上海时期的作品,尤其是歌曲,一般没有标明时间,1990年代后在香港创作的基本都会在乐谱上署名并标注时间。这些声乐作品有的是使用简谱写的,有的是写在五线谱本上,有些作品同时有两份手稿,这可能是叶先生的习惯,如组曲《山百合》一份用铅笔,另一份用圆珠笔分别写在两个一样的五线谱本上(谱本上印有The United Academy of Music),铅笔写的那本封面上写着“《山百合》手稿”,而另一本的封面上没有任何文字,但都有签名。《山百合》共由5首歌曲组成:1.山百合(席慕蓉诗);2.四季(席慕蓉诗);3.协奏曲(痖弦诗);4.暮歌(席慕蓉诗);5.山歌(席慕蓉诗)。第5首两份手稿的总标题页写的都是《山歌》,而两份手稿乐谱上面的标题却写的是《山路》,歌词经过与席慕蓉的原诗核对,确认的标题为《山路》。

声乐作品《思凡》是用铅笔写在大总谱纸上,编制:Voice\ Fl.\Cl.\Vibra\打击乐(小铃、锣、木鱼)\弦乐组,乐谱最后注明:约3分50秒,1991年9月,香港。《天伦歌》(黄自曲,钟石根词)也是用铅笔写在大总谱纸上,编制与《思凡》一样,“约3分半”,1991年9月于香港。我认为这两首作品应该是演出过的,因为叶纯之先生对作品进行了配器,两份声乐声部都没有歌词,所以应该是给乐队用的乐谱。

独唱歌曲有些用简谱完成,叶先生对作品的演唱有自己的构想和表演设计,如

从乐谱最后的文字可以看出叶先生对这首歌曲演出时的表演设计,此外从中可以判断这首作品应该是演出过。

另外一首也是此类情况。

在《在雨伞下》这首歌曲乐谱的背面,作者写了伴奏乐器的设想,并且最后写道“20号伴奏用”,可以断定是根据当时的演出条件和资源而配写的伴奏。

3.配乐

叶纯之先生现存话剧配乐的手稿只有《勿忘我》一部,在乐谱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根据有关叶纯之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信息,我通过戏剧期刊、上海地方志及当年的节目单等资料,目前查到叶纯之先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创作了8部话剧配乐[v]:

1)《彼岸》(6场,作于1977年):1978年7月,由上海话剧团一队演出于上海长江剧场。编剧:杜宣,导演黄佐临。这是“文革”后,第一部反映国际题材的戏剧作品。1979年该剧为文化部“建国30周年献礼剧目”并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2)《灰姑娘》(四幕童话剧),编剧:塔·加贝,翻译:叶小铿,由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艺术剧院1979年5月演出。叶小铿是叶纯之先生的弟弟,他是中福会儿童剧院的演员、翻译。

3)《第二次握手》(1979年):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编剧:耿可贵、籍耿龙,导演:伍黎,指挥:樊承武,领唱:朱蓬博,伴乐:上海歌舞团

4)《神州风雷》,1979年由上海青年话剧团首演,其他信息不详。

5)《贵人迷》:[法]莫里哀,导演:胡导、陈茂林,音乐:叶纯之、葛甘孺作曲,上海歌剧院乐队演奏,上海戏剧学院表演、设计进修班演出,1980年。

6)《博士的罗曼蒂克》(6场),编剧:王公序,导演:伍黎,上海青年话剧团,乐队演奏:俞丽拿、沈榕、沈西蒂、秦庆余、周士玮、朱工艾、严天义,特邀:口琴:王庆隆,童声: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部。

7)《地狱边的曼陀罗花》(10场):编剧:程浦林,导演:杜冶秋。演奏:吴加平、屠巴海、杨惟、方定昊、张志海、周建华。

8)《勿忘我》:1980年10月由上海青年话剧团公演于上海长江剧场。编剧段维慧、李婴宁,导演杜冶秋。是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题材剧目。这部作品叶先生没有采用常规管弦乐队配乐,而是写了5个声部:小提琴(4人)、大提琴(1人)、吉他两声部,一架钢琴。

有一天在同叶先生交谈时,他谈到戏剧电影音乐,不必都采用大乐队编配,讲到《勿忘我》只用了5个声部效果也很好。叶先生在这部音乐创作中,采用这种别出心裁的小型乐队编制,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部音乐作曲编写很精致(张鸿翔文)

图2:《勿忘我》乐谱首页

图3:话剧《博士的罗曼蒂克》节目单

图4:话剧《第二次握手》节目单

从朋友的描述和节目单可以看出叶先生的话剧配乐的确很有特点,从这份当年话剧演出的节目单上我们注意到,乐队的编制并不大,演奏者如俞丽拿、沈榕、沈西蒂等都是著名的演奏家,他们不止一次参与叶先生话剧配乐的演出,歌唱家朱蓬博曾担任他的话剧《第二次握手》主题曲的演唱者,能充分说明音乐在这些作品中的分量和演出水平。在乐谱资料缺乏的情况下,能找到这些当年的节目单,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配乐的特点以及参与演出的音乐家等情况。

4.舞剧音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叶先生创作了4部大型芭蕾舞剧。

《雷雨》(1980年),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编导胡蓉蓉、林心阁、杨晓敏,主演杜红玲、石钟琴、杨新华等。1980年12月由上海芭蕾舞团首演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大礼堂,并于1983年赴京演出获好评。

《玉卿嫂》(1985年),舒巧[vi]与叶纯之先生(作曲)、应萼定先生(编导)合作将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小说《玉卿嫂》改编成的同名舞剧。这部舞剧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璇》(1989年) 这部舞剧在香港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

《香江魂》(1997年)是叶先生最后一部作品。同年去世。

5.音乐剧

叶纯之先生创作的音乐剧《雁儿在林稍》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1988年2月由上海歌剧院首演于上海人民大舞台,同年在“上海之春”公演,成为在上海召开的首次音乐剧观摩研讨会剧目,导演:茅君瑶,李远渡、刘志康词。

《雁儿在林梢》是多场次音乐剧。编剧:李远度、刘志康,作曲叶纯之,导演茅君瑶,副导演沈正仪,首演指挥林友声,舞美设计:崔可迪,舞蹈设计:林之华,主要演员:唐群、岳彩富、江晓星、江燕燕、唐卫平、卞莳玉等。1988年2月上海歌剧院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该剧音乐在唱段设计上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而定,江淮与丹枫多使用咏叹调和宣叙调,江浩和林晓霜则较有通俗风味。剧中女主角陶丹枫同时扮演“林晓霜”,要求兼用美声与通俗两种演唱方法。演出处理主要突出人物的矛盾心态,渲染悲剧色彩。该剧为1988年“上海之春”演出节目,并列为全国首次音乐剧研讨会观摩剧目。[vii]其中的歌曲《鸿雁》 曾被出版。

注释:

[i]叶小纲先生提供。上面写着是提供给香港舞蹈团的。叶纯之先生1985年应约为香港舞蹈团的舞剧《玉卿嫂》作曲,这份生平应该是那个时期写的。

[ii]项筱刚:《叶纯之与香港国语时代曲》, 2017年4月29号上海音乐学院叶纯之先生学术研讨会发言。

[iii] 未发表的一份打印稿,落款时间:2006年7月7日。叶小纲先生提供。本文中所写“张鸿翔文” 均指这篇文章

[iv]此处所列声乐作品为艺术歌曲、合唱等,时代曲,作为特殊的一种体裁,将单独介绍。

[v] 有说10多部,由于只有数字,没有具体的剧目名,所以查找比较困难。

[vi] 1983年应邀出任香港舞蹈团的艺术总监,在此期间推出了大量不同题材的舞剧。

[vii] 音乐剧《雁儿在林梢》此处的介绍文字引用“上海文化艺术志” http://www./Newsite/node2/node2245/node72149/index.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