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栈岭下的小村扁担铺

 舒溪河畔 2020-07-10

“清夜闻鸡起,舆筏又一程。树欹风有影,鸟静月无声。路折山腰转,人磨屋顶行。自从羊栈过,已觉客行平”,清代黟县文人朱骏声的《晓月过羊栈岭》一诗,描述了黄山西麓羊栈岭的奇绝风光。

陡峭险峻的羊栈岭,位于太平和黟县交界的牛泉山,常年云雾缭绕,茶山竹海松林,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同样盛产名茶黄山毛峰、笋干笋衣等土特产品。清代乾隆年间的黟县县令施源在《黟山竹枝词》一诗曾这样描绘羊栈岭:“牛泉山下古羊肠,诘屈崎岖石径荒。比似蚁穿珠九曲,人传此道走丹阳”,描绘了牛泉山秀美的风景和当年山路崎岖蜿蜒行道之难。

羊栈岭上有一条连接太平和黟县的古官道,古道沿着山势由天然青石板铺砌成层层石阶,千百年来,青石板表面被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踏磨得溜光锃亮,已无法得知这条沧桑古道修建于何年何月。沿着曲折往返的盘山石道,一路欣赏着山环水绕、溪涧纵横的美景,登上羊栈岭,极目远眺,漫山遍野的松林竹海,微风拂来,松涛阵阵,竹海茫茫,会让你一身的疲惫感顿然消失。

扁担铺小村就位于“东通休歙、北控宣池”的羊栈岭脚下,从这里翻越羊栈岭仅仅不到10公里,就到了黟县的宏村,是千百年来古徽州商贾行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食宿之地。

“铺”是古代官办的邮递驿站,明清时在驿道(即官道)上每十里建一铺递,据《黟县志》载:“牛泉山东行,为羊栈岭……自江宁至黟,羊栈岭为要道,向置铺递”,古代大事遣使驰驿,小事文书由铺吏传送。过去普通老百姓出行大多数是步行走路,极少有车马,羊栈岭脚下的扁担铺过去就有一条街,基本上都是旅店、饭店、商铺,经过的商贾行人们清一色用长扁担肩挑货物,放眼望去,一去二三里,全是壮观的扁担挑夫队伍,在此搭肩歇息,扁担铺由此得名。

小山村扁担铺坐落于群山环抱,绿树葱笼的大山深处,小村有十来户约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简约而不失大方的徽派民居,粉墙黛瓦,沿着山势,依次层叠,小村庄布局合理,搭配得体。一条山溪沿着村庄缓缓流过,这条河叫杨梅溪河,常年溪水清澈,流水潺潺,鱼虾成群。有一块青黑色巨石横卧于村北的杨梅溪河中心,当地人称“大刀石”,巨石长约2.5米,宽约1.4米,高约1.6米,正面平滑,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巨石正中有一条清晰深凹的槽印,酷似一把大刀,远望近观都惟妙惟肖,当地村民传说宋朝方腊起义时路过时在此休息,大刀化成了巨石。

大山里的村民们很是热情好客,见到客人的到来,都主动地上前和我们打招呼,热情地叫我们去他们家喝茶倒水,并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聊起当年扁担铺的兴旺繁华往事。据村民介绍,当年扁担铺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名噪太黟,茶叶、笋干等土特产品店和旅店、饭店、桶匠、木匠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村民们开心地说,在扁担铺最出名的是“臭鳜鱼”,扁担铺是徽州臭鳜鱼的故乡,并给我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有个姓苗的知府特别爱吃活蹦乱跳的新鲜鳜鱼,这一年他从池州调往徽州府,在赴徽州上任的途中,苗知府带了不少新鲜鳜鱼,由于路途远,为了防止鲜鱼变质,在经过扁担铺驿站休息时,他把一层鱼洒上一层淡盐水,并不停地上下翻动。五六天抵达徽州府(今歙县)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洗净后经过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鱼肉酥烂,骨刺与鱼肉分离,闻起来微有臭味,味道却香鲜透骨,鲜香无比,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醇厚入味,苗知府赞不绝口,于是,“臭鳜鱼”一跃而上徽州菜谱,由此声名远扬,至今盛誉不衰。

村民们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现如今,扁担铺的“风味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口味香鲜,肉质鲜嫩醇滑爽口,是招待客人的上等菜肴哩。村民们告诉我们,由于臭鳜鱼及土特产生意的兴起,在扁担铺,各种木桶供不应求,出名的有祖籍江西的箍桶匠汪先海,20世纪30年代在此落户,连家中女子都会干桶匠活,箍桶成了汪氏绝学,汪氏木桶桶板箍得不偏不斜,缝密如针,成为远近几十里的箍桶名家。

随着贯穿太平和黟县的530国道的贯通,岁月流逝,如今的扁担铺小山村早已失去了往日铺递的喧嚣繁华,默默深藏在大山里。山民们粗犷厚实的性格,纯真朴素的民风,依然古风犹存,还有那掩映在密林深处千百年被踩踏而溜光锃亮的青石板古道,以及古民居旁清澈的杨梅溪河仍然千年不变地叮咚流淌,似乎在以永恒的遗韵继续在默默述说着扁担铺昔日的繁华。(王士哲)


古石桥

汪东水 微太平 今天

我的老家在焦村镇山河村扁担铺,地处大山里,与黟县宏村镇联合村交界,一大一小河流在村前交汇,大河水源于黟县宏村镇的羊栈岭,小河水源于焦村镇的九龙峰,曾经是著名的桶匠店和旅店之地,是臭鳜鱼的发源地,是古代太黟经羊栈岭古道的著名驿站。

这个小山村,解放初期还留有太黟古界碑,桶匠店的小木屋、长廊凉亭、步行古道……,太黟古界碑听说是联合村牛泉坑的一个村民搞去了,不知现在还是否保留着。随着岁月流逝,社会的逐步发展,这些现在已没有了痕迹,唯独有一座古石桥现在还横跨在两河交汇处下游的河面上,这是山河村唯一的一座古石桥。

这座古石桥长约10米,宽约3.5米,高大约也有10米,是一座单拱石桥,它的建造历史年代我无法考证,估计也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桥面原来是中间高两侧低,用大石板铺成的。大约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山河村开始修建板车路,桥面石板改成了碎石沙土浇合面,两侧已填高和桥面一样平,以便板车通行。我小时候曾想过:石桥上那么多那么大的石块为什么掉不下来,我曾问过大人,大人们说石块缝石之间是用糯米粥和鸡蛋搅和粘住的,不知是真是假,古代没有水泥,古石桥建造技术还是很高明的,值得我们后人考究。

现在有了太黟公路,在这座古石桥下游约一百多米处架起了一座公路桥,倘若有人站在两座桥面上可以互相对话眺望,也是一处很好的美景。有了公路桥,但这座古石桥在历史交通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在这条太黟重要的古道上,多少代人们的往来,马帮运输,后来的板车运输,这座古石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村民外出劳作,步行走捷径还要经过这座古石桥。

这座古石桥是扁担铺的一座地标性的古建筑,一看到古石桥就快到了扁担铺,我启蒙上学是在邻村油竹小学,离扁担铺大约3华里,那时我们上学都是步行早出晚归,来回都要经过这座古石桥,我和我的妹妹,同村的小伙伴放学回家,我是经常在这座古石桥附近吓我的妹妹和小伙伴,快走到这座古石桥,因为快到家了,我就背着书包,使劲先往前跑,大声喊着:“山上老虎来了,一只大老虎来了。”吓得我妹妹和小伙伴哭着跟着跑,到最后大人见状,问我他(她)们为什么哭,我不讲,大人情况搞清后,笑着对我说,你这个男孩子就是顽皮,以后别吓着他(她)了,把他(她)们吓生病了就不得了。后来他(她)们知道我是吓他(她)的,我的骗术也不灵了。

这座古石桥也是我小时候的乐园,每到炎热的暑假,我和我们村的小伙伴喜欢在桥底玩耍,因为桥底晒不到太阳,可以在石头上纳凉。桥底靠山一侧水还是比较深的,被洪水冲刷有一小潭,我们也喜欢在这里游泳,游泳后又坐在河滩石头上晒太阳,晒好太阳,穿着短裤,光着背,赤着脚在附近捕鱼捉虾,如果遇到岸边阴凉处小树枝上有扁头青蛇,大家就用棍子一起打或用石头砸,打死的蛇挂在树枝上,送给乌鸦一顿美餐。

每到洪水季节,我们小伙伴喜欢和大人一起站在桥面上看两条河流汇集的洪流, 洪水奔腾,水面上带来接连不断的飘浮物在涌动,有时还有大树木,场面壮观。待洪水慢慢退去,我们又拿自制的钓鱼杆在古石桥边钓鱼,别小看这山区的河流,那时生态环境优良,什么石斑鱼、红肚鱼、青鱼,甚至还有鲮鱼、石鸡等都有,而且数量较多,体形较大,我曾一次能钓1——2大碗鱼,拿回家后那就是妈妈或姐姐的事了,这纯天然的鱼吃起来真是味道美极了。

这座古石桥靠山一侧桥头在我没上学前曾有一座砖瓦盖的古庙,庙里有一个菩萨,每年过年前,我爸从黟县宏村买来一个点蜡烛的灯笼,除夕之夜,我爸带着我,让我提着灯笼一起拜菩萨,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万事如意,同村其他人家也是一样来拜菩萨,许多蜡烛灯光闪闪,爆竹声声,年味浓浓。我姐和我妹也想来拜菩萨,我爸不让她们来,因为女孩没有这种待遇,到了我刚上学时,这座古庙已经慢慢毁坏了,菩萨被邻村有个人摔到路底下去了。后来,这人不知何因劳改了几年,村民们都说是菩萨在惩罚他,让他付出劳改几年的代价。

现在,我每次回到故乡扁担铺,这座古石桥依然横跨在河面上,裸露部分长有青苔,桥沿两侧长满野花、野草和小木本植物,这给这座古石桥增添了优美的古色。我每次站在古石桥边,总是回味着童年的往事,浮想联翩,好像回到了童年,童年的往事就在眼前,充满着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