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方画屏跨越古今 开启博物展陈新天地

 苏迷 2020-07-10
《苏州日报》
2020-07-06 

  □苏报记者 罗雯

  自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建成并对外开放,已经过了14个年头,在这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和创新山水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中,苏博不断推陈出新,给观众带来出乎意料的文化体验。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在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颁奖仪式上,苏博凭借“画屏:传统与未来”(以下简称“画屏”)展览获得精品奖,这是继2013年“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荣获精品展,2016年“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荣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之后,苏博再次获得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界最高殊荣。

  苏博获“奥斯卡”奖

  评审严格来之不易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博物馆、纪念馆5535家,每年举办各类陈列展览2.86万个,观展观众达12.27亿人次。随着国家、社会对博物馆的支持度、关注度不断提高,博物馆也在不断提升展览品质,创新展陈形式。本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推介活动的评选标准极为严格,推介项目竞争的激烈程度创历史记录。通过初选审核的展览申报项目多达114个,也为历届之最。在最终进入终评的29个陈列展览项目中,苏博“画屏”展脱颖而出,在“精品奖”中榜上有名,成为年度十大精品展览。“苏博2019年共举办了18场临展,‘画屏’是其中筹备时间最长,调动人力和资源最多的一场展览。”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钱兆悦说,“十大精品奖”的分量对于博物馆而言,如同影视界的“奥斯卡”奖,是中国博物馆界陈列展览的最高奖项。“画屏”展获奖可以说来之不易但又在情理之中。

  “画屏”展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古代部分包括三个单元,分别从画屏构建传统礼仪空间的建筑特性、考古出土和传世收藏中的美学趣味、古代绘画构图叙事中的图像元素三个方面,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屏实物和包含画屏形象的绘画作品。现代部分呈现当代艺术家基于画屏形式、观念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水墨、雕塑、装置、视频、行为等形式,与古代部分构成时空对话,来展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全新表达,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性格。

  这场展览,自2015年起便开始孕育。“巫鸿先生是知名艺术史学家、批评家和策展人,他所策划的展览都用独特和前沿的视角来审视传统和当代的艺术,所以我们一直想和他合作一个兼具学术性、艺术性和实验性的展览。经过多次探讨,最终决定以其著作《重屏》一书的绘画研究为基础,以画屏为切入点,并在考古、器物和当代艺术方面进行全新拓展。”钱兆悦说,苏州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古城园林和民宅中依然可见各类精美的古今屏风,雅致的艺术气质也与《重屏》非常契合,这也是巫鸿先生最终选择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画屏展览的原因所在。

  《重屏》是巫鸿在1996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曾获得“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该著作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研究和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将“重屏”这一全新视角带入了中国艺术史研究,带领读者重新思考屏风的空间构成、图像的隐喻等问题,也将屏风作为一种绘画媒材,重新解读了“什么是中国传统绘画”这一问题。

  巫鸿认为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传统上多是一种古老的、静止的文化,他希望通过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研究,改变西方的固有印象。因此在“画屏”展中,他试图创造一种古今会面的机缘或者平台,帮助观众思考传统的延续与继承问题,并探索一条博物馆展览未来之路。

  为了创造出一种古今对话的现实环境,苏博策展人员与巫鸿不断磨合协商,经过两年时间,努力呈现出“画屏”展中巫鸿想要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苏博还邀请了徐冰、宋冬、杨福东等9位当代艺术家创作屏风概念作品,试图用当代艺术去呈现“画屏”的效果,展示了14组形式材质各异的艺术品。

  消融博物馆边界

  创新开放式观展体验

  屏风是传统的,而“画屏”是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画屏’展首次动用了忠王府和新馆全部临展厅和主要公共空间,尝试打破展厅边界,将博物馆打造为大展厅,创造内外互动、移步换景、非线性的观展体验,让观众构建属于自己的古今对话。这个对话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古代与当代艺术在时间上的对话,一个是传统建筑环境和现代艺术形式在空间上的对话。”钱兆悦说,苏博还向境内外18家博物馆及文博机构借了93件代表性文物,涵盖了出土文物、器物家具、建筑构件、传统绘画等类别。

  “室内室外的展陈空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特别在做室外搭建时就会考虑到安全稳固与艺术效果并重,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展陈设计的难度。”在“画屏”展中负责形式设计和布展的苏博陈列设计部副主任江伟达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艺术表现非常多样,既有古代器物,也有当代艺术,甚至有电子屏实现的影像区域,这种复杂的全域的表现形式对于展陈设计风格的统一是有难度的。

  “在《重屏》一书中,更多呈现的是像《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这样传统的画屏,然而巫鸿老师想呈现的不是这种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他希望通过连接现代的方式让观众真正走进来,因此展品中有各式各样的屏风。”苏博保管部副研究馆员许洁负责展品的甄选,把握策展人的意图,她表示,当时的展品不仅是画中的屏风,还有许多传统的屏风实物,在此基础上,运用声光电等新型技术打造与众不同的“水屏”“数字画屏”等。

  “‘水屏’设置在忠王府出口处,使用24块高30米的弧形毛玻璃组成,是一件可以让观众实现互动的‘画屏’,它既能分隔空间又可承载图像。”苏博陈列设计部主任杨艺表示,许多观众认为这是整个展览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

  配合“画屏”展,策展团队推出了两本图录,一本是由专家撰写研究文章的学术图录,另一本是国内博物馆首款书画文物主题立体书《奇妙的屏中世界》。后者采用180度立体书结构重新展示了6幅经典的画屏题材绘画,凭借有趣的形式来吸引更多青少年了解屏风这一古老艺术。这6幅图分别是《康熙帝便装写字像》《临韩熙载夜宴图卷》《重屏会棋图卷》《十八学士图屏(琴)》《李端端图》《弘历是一是二图轴》,讲述了6个历史故事。

  “相比普通画册而言,立体书具有展示性强、艺术效果好、故事性表达更直观等特点,可以帮助艺术史基础薄弱的受众了解画屏,并产生兴趣。”苏博宣教部主任李喆说,针对艺术史基础较好的观众,苏博特意举办了由巫鸿主导的7次学术讲座,还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合作面对公众开设了书画鉴赏课程。

  如今,多媒体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使展览的维度更加深入和广阔。“‘画屏’展开发了数字美育平台,以重量级展品《重屏会棋图》为核心,通过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及对藏品的研究,结合科技创意手段,在展示、互动、课程、创作等多方面诠释‘传统与未来’这一主题,并使观众融入其中。”苏博信息技术处主任沈晓峰说,该平台通过线下线上组成闭环空间,线下为观众呈现具有美感的多媒体互动装置,线上以“掌上画屏”为观众提供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轻量级页面,帮助他们随时、随地了解屏风的世界,从而以多层次的展览内容和多元化、多维度的手段辅助观众更深入地参观、体验和学习。

  探索释展新形式

  从传统走向未来

  苏博自2012年至今,打造了一系列极具本馆个性与特色的以古代书画为主题的展览,包括“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以及“画屏:传统与未来”等。在这些展览成功举办的背后,离不开苏博近些年在展览形式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我们的使命是将策展人的学术成果与苏博自身的特质结合,成为沟通策展人学术成果与观众的媒介,从内容落地、展品选择、形式设计、教育宣传等多方面将展览目的和主题以观众感兴趣的方式呈现,以期得到观众的共鸣,这样的角色更像是‘释展人’。”杨艺认为,释展人需怀着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敏锐感,在公众兴趣点和专业学术知识之间找到关联,并呈现出来。

  十几年来,苏博一直秉承着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知识性与观赏性兼顾的办展思路,展览涵盖范围广、门类多样,深受市民喜爱。包括“画屏”展在内,去年苏博共举办临时展览18个,其中包括古代文物展4个、现代艺术展4个、苏作工艺展4个、古代书画展2个、节气生活美学展2个等。李喆认为,“画屏”展能从这18个展览中脱颖而出,内容丰富优质是一方面,苏博人在博物馆展陈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也很重要。

  许洁说,国内的书画展,大部分展品展示形式较为单一,展览内容多偏重学术化阐释,使得观众在观展时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导致许多普通观众看不懂或不感兴趣。让普通观众与展览产生链接,才是展览有效的传播方式。苏博从2013年“文徵明特展”开始就设计了与展览内容相关的观众体验活动。如在展厅互动区域,观众可以在苏州御窑金砖上临摹文徵明《四体千字文》,或在展台上以传统山水画构图法拼对《桃花源记》,这些尝试在当时国内博物馆界都属于创新,获得观众好评。“藏家展”设计了梅花笺纸印刷活动、梅花喜神谱雕版印刷活动等,都极大地引起观众的参与兴趣,扩展了书画展的阐释与传播手段。

  值得期待的是,苏州博物馆西馆计划于明年10月建成开馆,将会给观众更加完善丰富的文化体验。据介绍,西馆规划面积48000㎡,与苏博新馆进行错位式发展,在展馆设置上区别于新馆的各展区,开设苏州通史展、儿童探索体验空间、苏州工艺美术展、世界艺术展、明清书画展等陈列展览,同时建立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分众化博物馆教育体系,提升智慧博物馆水平,让博物馆成为公众身边的历史艺术殿堂,让参观博物馆成为公众的文化休闲生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