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之后应该干什么?孩子读什么专业好?来听这位高校教授的良心答复

 冬不拉拉 2020-07-10

每年高考结束,家长们都要犒赏一下辛苦12年(有的更长)的孩子,学子们也要放松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于是,各种交通工具满载着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以及部分家长赶往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戏码一直要到高考分数出来,大家赶回来填报志愿。今年,因为疫情,委屈了十多年寒窗的孩子们,很多同学可能要调整计划,不能走或者不能走得太远了。

不能外出怎么办?我以为可以趁此机会想一想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高考之后应该干什么?孩子读什么专业好?来听这位高校教授的良心答复

每年高考分数和各志愿段划线出来,都会有一些朋友咨询:“我的孩子考了多少分,您对读的学校和专业有什么建议?”对此,我的回应大同小异:“学什么专业,这是您和孩子要商量的事。很抱歉,我实在帮不了您。”而且我以为专业的志愿指导机构也帮不了您。

帮不了您,一是不了解您的孩子,二是对于未来要干什么,您的孩子更应该承担思考和选择的责任。他要通过读大学去认识和学习未来的专业。现在有一种评估志愿填得好不好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浪费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如果一分都没有浪费,似乎就是好志愿。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是他不喜欢的专业,四年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是不是更大的浪费。”

所以建议各位同学,还是先要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想好自己有兴趣、有一定专长的专业,等到成绩出来,再看成绩可以选择这个专业的什么学校,这才是更为靠谱的志愿准备方法。

你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高考之后应该干什么?孩子读什么专业好?来听这位高校教授的良心答复

和一位家长的交流

我的意见是,在高考结束在填报志愿前,先不要去估计自己的分数,而是先要要抓紧时间自我认知,发现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尊重自己的志趣、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可以按照专业、学校、地域的优先性选择志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干累积的事,累积分数进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对我们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想得太少,缺乏生涯选择和规划。这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生命盲目和时间浪费。

高考之后应该干什么?孩子读什么专业好?来听这位高校教授的良心答复

此前和西安经开第一学校的张章副校长交流,他说他们招聘的一名科学教师,是学海产养殖的硕士。这位新老师大学和硕士都是听父母的,但自己的兴趣不在海产养殖,现在实在没有兴趣转过来应聘教师了。

我总以为,在吃饭(养活自己)能够基本保证的情况下,还是早一点找到自己的兴趣,读自己有兴趣、适合自己的专业,为今后的人生早作准备更好。

还有,大家一定不能为读大学而读大学。读大学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因此选择大学和读大学都要为生活做准备。

曾有高校的朋友分享过这样的现象:“今天有一大群学生来找我签字不去参加毕业实习,说是要去考研究生,我当时问他们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回答让人大开眼界。一致的答案,不想就业,不想工作。”“学生们觉得只要学生宿舍还可以住,就不去找工作。要赖到最后才去寻找新的落脚点。我晕了!”

张章校长还提到了招聘另外一位硕士的情况,这位硕士参与应聘并不主动,落选似在必然,但他满不在乎:“没有关系,我再考几年,去读博士?”张校长问:“你为什么要读博士?读完博士又怎么办?……”

人生是不能逃避的,学校可以是人生的台阶,但学校不能成为你永远的避风港。

如果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没有研究和实践的目标,就不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读硕士、读博士了,不要浪费你的人生。既然终究要走入社会,不如早一点去适应、去担当。

读大学,干什么?

一位朋友的孩子成绩很优秀,考上了四川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读完,毕业的时候,孩子对父母说:“过去这么多年,我一直听你们的。现在毕业了,我要你们听一次我的了,我不想当医生,我要当老师。”大学期间,他考过教师资格证,后来,他在一所中学当数学教师,干得兴趣盎然,成绩斐然。

谈到这件事,父母很是懊恼,说早知道孩子一心想当教师就不必填报医学专业,填报一个国内顶尖的师范大学对他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有帮助,而且还多浪费了一年时间。这是我见过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现实版的法罕。

应该说,朋友的孩子是值得赞许的,尽管晚了一些,但他在大学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职业,或者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并且在大学时就在自己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开始了某些准备。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大学毕业时并未为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并为此做好准备,毕业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一片茫然。

从1982年开始工作到2004年,22年过去,尽管一直在和学生打交道,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学生。现在回想起来,因为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学生,自己评价那22年教的都是糊涂的书。

2004年,成都市搞一个名师名校长论坛,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报告,林崇德教授大概说过这样的话:“台湾的高震东先生说,‘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这对我是当头棒喝。

高考之后应该干什么?孩子读什么专业好?来听这位高校教授的良心答复

顺着林崇德教授的话,开始思考什么是学生,我找到了自己当教师的“北斗星”: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干什么来了?不是学“考”,而是学“生”。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生活的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我们需要回到这样核心和根本上来。

“学生”是我自己思考和推动教育变革的“支点”,我以为,做家长的、当学生的,以及做教师的,也需要这样的“支点”。

问问家长:“你要孩子干什么?”恐怕大多的家长会一脸茫然,然后说:“考一所好的大学。”家长在让孩子学“考”而不是让孩子学“生”。

我们也可以问在基础教育阶段煎熬的孩子:“你的目标是什么?”听到的回答可能也是:“考一所好的大学。”孩子是在学“考”也不是在学“生”。

我们绝不否定考大学的价值和意义,找到和理解这样的“支点”,只是想要提醒我们需要分清目的和手段:考大学只是手段,而且还只是某一个时期里的不必用全部精力采取的手段,考大学是为了找到自己的职业,为了找到自己的生活。学习生存、学习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价值,找到自己值得过、并愿意过的人生才是根本的目的。

书归正传,志愿填报和选择,是比着分数选学校,还是根据自己兴趣选专业?我想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专业。

有一个理论是“1万小时理论”,大致是任何人如果想要在某一领域变得十分出色,都需要经过至少1万个小时的刻意研究和训练(注意,是刻意的,而不是“玩儿”,也不只是做这项工作)。也可以说,经过1万个小时的刻意研究和训练,你可能在某一领域变得出色。

可以这样推论:如果只是因为学校的名气,只是因为想不浪费自己的高考分数,选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学校,浪费了大学四年可能的几千小时的刻意学习、研究和训练实践,你也就失去了成为某一领域可能出色的机会。

因此,高考的学生高考一结束就应该好好想想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然后根据分数选择这个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校。如果学生和家长还没有做过这样的审视和分析,现在就不要忙着看自己的分数适合读什么学校,而是要先找到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结合自己的分数去选择志愿。

也有的对考试成绩不太满意,就像上飞机时没有坐上头等舱,自己的座位只能在经济舱,并且坐在了飞机后面。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对坐头等舱和经济舱,比尔·盖茨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但必须承认,头等舱会先出舱门,就像入职时很多单位要先看你是哪一所学校出来的一样。因此需要承认和接受差异,但我们还应该这样想:人生不是只出“舱门”,走出“舱门”,你如果有力气可以快跑几步赶上他,可以在以后选择新的工具赶超他。

人生的旅途不是上飞机抢座位,然后比赛谁先下飞机走出“舱门”,路长着,人生也还长着。还要更进一步说,赶超本身就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目的,走好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目的。

高考之后应该干什么?孩子读什么专业好?来听这位高校教授的良心答复
高考之后应该干什么?孩子读什么专业好?来听这位高校教授的良心答复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倡导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主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职业道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