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规划师用7年从业经验告诉你,志愿填错悔一生

 千面凡君 2022-09-09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24位真人故事

我是解佳楠,今年37岁,河北保定人。
我是一个乐观上进的理工男,高考选错志愿走了弯路,考研时又因为分数不够错失机会。
但我并没有自暴自弃,甚至后来进入国企后,为追求更高的成就感,转行成为了一名高考志愿规划师。
从业至今7年来,我已帮助数千名学生和家长进行高考志愿填报规划。最大的感受是,高考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填报志愿却能改变人生,必须认真且慎重。
(辞职后在内蒙自驾游)
01
我是80后,小时候生活在河北保定,是家里的独生子。
父亲是村干部,母亲是幼儿园老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的教育一直都是挺民主的。
我在村小学只上到了四年级,五年级到高中是到隔壁村的学校去上的。
刚加入新环境的时候,很不适应。我长得有点瘦小,也比较喜欢安静,同学们喜欢打打闹闹,但我并不怎么喜欢加入。
我感觉自己总是处于弱势的状态,有点被大家排斥,于是就不太想去学校。有一次干脆装病不出门,后来被爸爸识破,拽着我到学校门口才离开。
高一的时候,我身高只有1米5多一点,为了尽快长高,我在书上找到了不少促进长个子的方法,照着坚持锻炼,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打打篮球、跑跑步。
高中毕业那年,我一下窜到1米8,超过了班上好多男生。
(我在丹东中朝边境游玩)
对于未来我会去哪里?从事什么工作?这几个灵魂拷问,我想我父母是深思熟虑过的。他们曾经说,希望我将来能成为一名老师或者医生。
无论我将来干什么,只要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好。最终我的人生之路,还是让我自己来决定。
少年有梦,志踏四方。我也曾想,如果能穿越到未来,看看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怎样一番情景就好了。
不过,当时的我对写作倒是挺感兴趣的,从高三开始到大学阶段,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其实就是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我把它当作成长思考的记录。
高中时期的我,一直就是踏踏实实地埋头学习,因为心态比较好,我并没有太多备考的焦虑和竞争的压力。
(在呼和浩特郊区项目工作时,下班后去爬山)
02
2003年高考,把我推进了一场对手最广泛的竞争。那年的数学特别难,当时我们河北的平均分才50多分,很多考生考完出来哭得稀里哗啦。
我考得也不理想,但我觉得考完了就过去,烦恼难过也没用,安心考好下一科。
而且,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明年复读一年再战。今年的数学据说也很难,但我听了不少学生的反馈,难度不会刷新2003年。
那年我考上的是一所专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可学费也高大上,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难以承受。
而且当时的普遍观念是,觉得专科怎样都不如本科好,于是我选择了复读。
当年班上有近一半同学复读,我们一起“高四”同窗,并肩作战,翻越高山。
记得日本有一位叫杉本博司的摄影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坚持,直到长出青苔,方不负似水年华。”
复读后的我更加用功,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我始终认为,大学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起点)
我觉得复读的心态很重要。只要踏踏实实地把心思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多多少少是会提分的。
我复读后的成绩从三本提升到了一本,如果不是因为高考数学答题卡涂错的话,上个985和211绝对没有问题。
第二年高考,当时数学卷子是12道选择题,按惯例越往后越难。做到第四道选择题的时候,我突然就卡住了。
没有一点思路,完全无从下手,当时一下就慌了,心想不会又跟去年一样难吧?
我呆坐了两三分钟后,决定把这道题越过去做第五道题。后面的题做得都挺顺利,感觉并不难。
我们老师曾说:“适度的紧张是好事,能让大脑保持兴奋。”
但我可能是因为大脑过度活跃了,想到去年的数学难出天际的阴影,担心重蹈覆辙,在涂答题卡时出了错。
我在卷子上全部做完后才涂答题卡,把第五题选择题的答案涂错在了第四题上,后面的选择题全都涂错位了。这30分的冤枉分,改变了我的命运。
03
后来我高考总分刚过一本线。当时很迷茫,选择学什么专业、将来去做什么,自己统统不知道。
河北的一本院校就那么几所,我想离开河北。但这个“踩线”的分数,如果到比较好的城市,只能选二本院校。
(给家长做填报志愿的讲座)
我和家人讨论了半天,面对人生中的第一场重大选择,在没有人指导方向,自己认知比较浅的情况下,填报了江苏、山东的几所跟生物有关的专业。
填完后一家人有点患得患失,还是不太放心。父亲找到村里的一位大学生,向他咨询。
这位学长根据我的情况做了分析,最后建议我填报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他说这所大学直属铁道部,而且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无论是学校和专业都是实力杠杠的,发展前景广阔。
当时已经是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下午了,妈妈急急忙忙陪着我到班主任那里拿回了志愿卡,把志愿改成了石家庄铁道大学。
可很多时候,别人的建议是很好的建议,但不一定适合自己。
上了大学后,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土木工程,大一的时候就产生了再去复读的想法,但当时的我并没有这份勇气和魄力。
如果是第一年高考考上,说不定我一咬牙一跺脚就跑回去复读了。
(工作中的我)
但人生没有如果,我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了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
硬撑读完本科后,我选择了考研,填报的是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后来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中国北方大学的岩土工程专业。
研究生毕业后,我通过学校的招聘会,选择了一家国企建筑施工单位,希望在这样一个不错的平台,多经历,多积累,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
曾经的哈佛校长福斯特曾经这样鼓励毕业生:“要大胆去试,试过才知道,人生的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B计划。”
这里要说一句,学校招聘会还是非常靠谱的,建议学生们可以在大一大二时提前了解,校招会有哪些企业参加,招聘条件是什么,让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
04
我进入这家国企后,工作地点是总部下属的一家地基公司,主要是做建筑地基处理或者基坑支护工作。
而我的工作是做相关的方案设计,还要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工作进度进行调度和管控。
有硕士学历在,加上我肯吃苦,业务上手快,短短5年时间,从技术员做到了中层领导的职位,公司领导对我的职业发展也挺看好的。但我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这家公司。
我不太喜欢那种的工作状态,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与外界长期隔绝,在工作的过程中,心里总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没有成就感。
(给高三学生做面试培训)
有一次我参与北京房山的项目,在那里呆了大概两个多月,工作周而复始地循环,经常熬夜加班,没有任何假期。
后来临时回公司参加培训,突然发现有一种远离城市很久的感觉,好像整个人才活过来了。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我才30岁,想再尝试一下做其他事情。一生专注一件事情,是一碗很励志的鸡汤,但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的人生,是不是太吃亏了?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我辞掉了别人看来前途大好的工作,开车自驾去了青海茶卡盐湖、内蒙的胡杨林。边旅行边放空自己,边思考探索,考虑自己更适合做什么。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论坛中,听到关于高考志愿规划的分享后,我才恍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填报志愿前,先做出专业规划和模拟演练,帮助孩子合理避坑,少走弯路,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发展更加顺畅,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有意义的事情。
05
360行,行行有门道,任何一个行业想做好都需要无止境的学习。
我用了至少一年时间去了解相关的行业动态、高考政策、历年各高校的专业招生变化,收集每个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规划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资料。
(给高三学生做面试模拟练习)
比如,根据高考录取的批次,高考填报志愿的路径,除了靠裸分去普通批,还可以通过提前批去做一个提前的规划。
提前批相关院校有艺术、体育、军事、武警、公安、国防和部分小语种专业等985、211大学或省重点大学,招生模式可以通过综合评价或强基计划两种形式。
有一次,我帮山东的一个女生进行志愿填报规划。当时以她的高考裸分,只能上普通一本院校。
我让她报了一所自主招生的学校,一所综合评价的学校,同时还申请了香港和澳门的大学。普通批也报了她自己心仪的院校。
后来这个孩子被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中外合作专业录取了,香港公开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也录取了她。
这个时候就是学生选学校了,最后因为父母不想让她离家太远,选择了山东师范大学。
如果只走普通批,凭她的裸分,是上不了山东师范的。有了这样的规划,就等于是把高考这座从“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通过不同的途径,给孩子多重选择规划自己的未来。
如今提前批的路径已经越来越多了,而综合评价的模式,虽然只是在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试点,但我相信不久之后,这个模式会成为中国大学录取的主流。
(对考生进行面试模拟训练)
有一个北京考生,他的高考分数是620多分,可以选择外省的985、211院校,还可以选择首都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
虽然首师大和首医科大都是双非院校,但师范类专业和临床医学都属于强势专业,而且这个孩子的父亲是在医疗系统工作,也比较有利于他将来在医疗行业发展。
最终在我们给出的规划里,孩子自己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
06
在给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进行规划时,我并不只是按照分数和数据罗列能报的院校,而是根据孩子的条件,包括家庭的资源,对他未来发展的好处进行分析。
我只是起到梳理和规划的作用,毕竟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家长和孩子。
有一个考生,当时以他的分数,我帮他规划填报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等211院校,但他选择的是首都师范大学一个普通的专业。
(我衷心希望每个孩子在踏入大学校门时,都要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对他说:“这几所211院校保研率比较高,而且汇集全国各地优秀的孩子,能拓展视野,也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但这个孩子对此并没有什么概念,他就想上一所北京本地的院校。
首都师范在北京确实是好学校,优势在师范类专业,但它的普通专业和211院校普通专业的差距较大。
我最遗憾的是有很多家长和考生,他们会有一些错误观念。
因为一些学校和老师可能会特别看重报志愿“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结果导致不少学生最后被调剂到一些冷门专业。
学校虽然不错,但就读的专业不理想,或者非常不适合孩子。
除了“冲、稳、保”的传统概念,还有在网上随便看一个信息或数据就当真的现象在家长们中也常有。
比如发现山东科技大学去年比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分数高了一分,很多人就觉得山东科技一定比青岛科技好。
但其实并不一定,因为院校的录取数据受很多因素影响。
(帮助家长、学生梳理信息)
我觉得认知很重要。其实如今的很多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我建议家长多关注教育部的相关平台,各省的教育考试院的网站,还有很多大学院校的官网也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提前关注,及时跟进。
07
每到高考季填报志愿时,关于城市、院校、专业的优先级排序就会讨论得热火朝天。在我看来,并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去权衡哪个对你来说更重要。
你是想去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省会城市?
你能够得着哪所院校?985、211、省重点大学还是普通本科?民办本科还是专科?你喜欢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还是说就想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对某些城市有着特别情怀的人,会为了这个城市而去;有名校情结的人,会觉得专业没这么重要,冷门的专业也可以接受;在专业上非常执着的人,可能会为了专业,在城市和院校的层面上做一个妥协......
(在浙江绍兴一个村子里面游玩)
不管是怎样的排序,我只想寄语所有考生:一定要了解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有哪些就业的途径,以后的发展前景怎么样,不要看到专业名称就想当然。
有很多孩子想学心理学,然后就想当然觉得心理学是一个文科类的专业,无非就是学学一些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但其实心理学是一个理学类的专业,它需要学生物、化学、数学、统计学等等课程。所以到了大学后,发现心理学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高考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填报志愿却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所填报的志愿,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起点,必须认真、慎重。
最后我想对考生们说的是:“最重要的就是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谓的兴趣,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志趣。如果你还没找到兴趣所在,那么就去创造兴趣,设计志趣。”
大学的四年青春,如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复回。选对了自己想要的,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