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格局形成的规律及背后核心驱动因素

 小他2017 2020-07-11

欧赛斯

品牌超级引擎™

关注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在多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下,细分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愈发凸显。

市场格局形成的三大力量

市场格局形成的三大力量:消费者的力量(品牌)、渠道的力量、销售的力量这三个力量中消费者的力量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市场格局成熟的是建立自我增强的盈利飞轮及品牌传播的马太效应。

市场集中度背后的秘密

一个品牌要占领市场,需要突破三大壁垒,分别为(1)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壁垒、(2)消费者选择偏好的壁垒、(3)有效抵达消费者的壁垒(即流通的壁垒)。

如果一个市场以上的壁垒越低,则越容易出现赢家通吃的高市场集中度现象,而如果一个市场以上的壁垒高,则会出现多强并立的局面。赢家通吃的典型行业是互联网行业,流通的壁垒为零、消费者迁移成本为零,互联网产品的功能同质性也可以变得超高,一旦消费者选择偏好形成,这个选择偏好很容易自我增强,造成赢家通吃的市场格局;而医药行业则是典型的多强并立的行业,因为在医药行业消费者的需求呈现高度的差异化,不同消费者的病症不同,治疗不同病症的特效产品也不同,所以一家医药公司只要有2~3个拳头产品,就已经足以支撑一家上市公司,这也造成了医药行业百花齐放,各做一块,大市值企业很难绞杀小市值企业一统江湖的市场竞争格局。

市场格局形成的规律及核心驱动因素

通过行业周期分析品类的市场教育程度。一个行业的发展,除了整个市场销售额的增长,也会伴随着行业品类的教育,通过品类周期研判,寻找行业增长的机会拐点,一般在引入期和成长期都存在赶超的可能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成熟期之后行业排名就会逐渐稳定,很难实现逆转,除非开创行业新品类,开辟第二战场;

市场终局通常是指进入成熟期以后,因为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品类教育基本完成,既有的竞争排序很难被轻易打破,在心智的窗口期抢占到的第一位置,也会一直在市场上保持领先位置,最终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需评估该品类的消费者关注热度,如果品类关注热度高,说明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类共识程度容易统一,而顾客的心智容量有限,为了简化选择,就很容易直接把头部品牌当做品类代表,并习惯性的排斥其它同类型的品牌,所以市场格局容易形成数一数二,甚至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反如果品类关注热度低,消费者日常缺乏品类认知基础,在消费时考虑的因素较多且散,需要在特定场景下进行深度了解,此时,消费者对品类本身的关注强于品牌,市场格局就容易呈现高度分散竞争态势。

品类关注热度主要考量因素:

1、品类人群数量:一个品类消费人群基数就决定了这个品类的宣传基础,品类消费人群越大,品类的认知范围就越广;

2、品类人群势能:因为人群的势能高低,决定了品类是否容易传播扩散,一般主流高势能人群更容易形成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容易推动品类的教育传播,而非主流人群传播范围较窄,品类教育信息不充分,就容易形成市场割据的情况;

3、品类记忆质量:品类记忆质量的强弱往往会影响消费者心智预售效率,有些品类及时质量本来就比较差,在消费者购买选择时,存在随机性,受渠道影响比较大,这种品类市场格局通常也会比较分散。

4、品类客单价:品类客单价决定了消费决策的权重,客单价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就比较低,在普遍低客单价的品类中,高端侧翼通常是一个很好策略;

5、平均消费频次:消费者频次高,会带来品牌粘性,而品牌粘性会形成品牌忠诚度,一些区域性高频消费的品类,很容易形成区域品牌,军阀割据的格局;

6、购买重视程度:重视程度和客单价类似,但是以另一个维度的消费者决策权重,购买决策程度越高,越容易出品牌,购买重视程度越低,就越难出品牌;

7、品牌接触频次:品牌接触频次是从品牌有效曝光度的角度评估的,有些品类的品牌因为曝光度高,可以形成自传播,对于推进品类的品牌集中度是有正向推导意义的。

在品类发展过程中,以上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品类关注热度。根据品类关注热度的高低,判断市场终局的发展演变进程,目前大致分为6种格局:

1、一家独大格局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的高粘性工具,微信等平台型品牌,品类竞争最终格局是一家独大格局,其他同类型产品根本没有存活空间,原因是:这种平台型品牌,用户规模巨大,基本实现全覆盖,其次是用户迁移成本过高,比如微信,如果要再切换一个社交软件,所有的好友关系都要重建,这个成本太高,所以很难出现替代产品,最后是使用频次非常高,因为一直在使用,并且每一次使用都会沉淀相关数据,无形中又太高了迁移成本,形成对微信依赖度的正循环。

2、双寡头格局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波音和空客、格力与美的、摩拜与OfO、饿了么与美团,似乎众多行业细分市场经过一系列的摸爬滚打,最终都不约而同般留下了“双寡头”的市场格局。双寡头格局的典型特点是行业只有数一数二,而且随着品类教育的加强,头部两大品类会越来越平均,这与品类的消费习惯息息相关,主要分为高频消费的品类和高价消费的品类,因为消费者心智缺乏安全感,在这种品类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有第二选择保证,所以在一个加速集中度高的行业中,消费者会随机选择头部数一数二的品牌,最终头部双寡头市场份额接近,并且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 

比如啤酒行业中的国产高端啤酒,品类关注度极高,品类竞争终局很可能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最终就是青岛和华润双寡头格局,原因是:高端啤酒的消费人群是主流人群,具有示范效应,同时高端啤酒的广告多,市场教育明显,在购买时,因为客单价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决策压力,会更关注头部品牌,随着品类发展,最终高端啤酒品类会向头部集中,像可乐一样,最终数一数二的头部品牌很可能会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而剩下的三、四、五、六、七分割10%左右的市场份额。

3、三足鼎立格局

也称作6-3-1市场格局,是一种阶段性的稳定性格局,这就是典型的三姬分金,即在一个市场中,存在实力最强的A,相对较强的B和较弱的C,三者相互博弈,既需要共同抵御外来侵入者,又需要保持现有的平衡关系,因为一旦A想做大,B和C就会联手打压,而A无论是拉拢B还是C, 都很难凑效,C是间于齐楚,既要随时防御A的进攻,又要提防B的的崛起,在这样一个动态竞争中保持平衡。

2018年上半年,美团、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市场交易额分别占59%、36%、3%,外卖市场形成“631”格局,外卖服务渗透到更多的生活领域。

2019年外卖市场结束了“三国杀”的局面,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改名为饿了么星选,形成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之间的较量,从市场份额上看,美团外卖占据一定的优势。

根据DCCI 2019年首份外卖行业报告显示,美团、饿了么和饿了么星选市场份额分别占比64.1%、25%和8.7%,表明2019年网络外卖行业仍然延续“631”的市场格局。

第三方移动支付“六三一”竞争格局显现,微信支付市场份额达58.4%,支付宝占比33.7%,两者合计占据超九成市场份额。

4、多强并立格局

比如在白酒行业中的次高端白酒,因为次高端白酒品类的消费特点是以价格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在同一个价格带,不同品牌的系列产品都有一定存活空间,原因是:次高端白酒消费人群具有一定引领示范性,而招待对象对白酒购买决策有一定影响,而且白酒整个是一个大高关注热度的品类,各大品牌都在投放巨额市场费用教育市场,所以消费者对白酒品牌的记忆质量很高,多个名酒品牌可以同时出现在消费者脑中,最终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存在一定偶然随机性,所以最终出现多强并立格局。

5、一强多弱格局

比如辣酱行业中的辣椒酱,品类关注热度适中,品类竞争终局很可能形成一强多弱的局面,最终是老干妈具备知名度,占据领导地位,但是市场份额也不到20%,剩下的各个地方的辣酱品牌呈离散型分布,每个品牌市场份额不到5%,原因是:辣酱调味研发分散,容易受到地域限制,区域个性化强,在不同地域都有一个“本土化改良”的过程。导致地方特色的传统辣酱类产品虽多,但没有统一的品类认知,比如贵州的风味辣酱、湖南剁椒酱、四川豆瓣辣酱、海南灯笼辣椒酱等,这些都是小品类当中的小品牌。

6、多弱并立格局

比如在家装行业,硬装公司众多,但几乎没有品牌,截止2017年,家装行业公司数量13.2万家,而我国家装市场CR5仅占1.2%,消费者几乎对家装行业的公司品牌无感,家装行业的品牌认知仅限于行业内部,在市场端认知非常薄弱,原因是:家纺品类消费频次极低,基本上成交即断交,而且目前并没有行业共识的标准,产品又是非标准化产品,导致每一次交易的售前沟通成本都非常高,使得占据地域优势的小门店公司具备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最终就是所有家装公司都有生意,而头部企业扩张的阻力也非常大,最终形成多弱并立格局。

E / N / D

欧赛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