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说“用典”艺术

 杏坛归客 2020-07-11
李洪峰

诗联作品中许多老师对于'用典'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促进诗联中的运用典故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但我个人总觉得流于表象、蜻蜓点水式论述,有隔鞋搔痒之效,这既为本人学识浅薄之故,亦因未至痒处之由。

说用典,当知典。这是用典的基本条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也就有浩如烟海的典故。我们只有努力认真学习,才能认识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尽量的多知晓典故知识。诗联创作中由于篇幅大多数比较短小,每个字词都应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最大限度表达作者意愿和思想,此时借用典故,可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从古至今对于用典最好的解释。所以知典为创作之必须,知典为增加文化修养之必备。

说用典,应化典。每个典故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所指,文化创作讲究赋比兴,化典就是活用典,应属于比的类别。象杜甫诗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白居易诗中'病添庄舄吟声苦,贫欠韩康药债多'都是借用典表述自己的思想。将典故化入作品中,既增加了文章的厚重,也更加增加文章的艺术渲染效果。化典是用典之必然,化典是用典之必要。

说用典,远僻典。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无数典故。一些典故广为人知,大家熟知熟用,而有一些则因为内容较为狭隘,让大多数人放弃,形成今天所说的僻典。虽然僻典中的内容有的仍有可取之处,但因使用量过少,建议不用,避免引来读者困感。

说用典,看对象。文学作品创作要有读者,作者希望自己的思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创作时就应尽量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不然,则有可能效果不佳,影响可读性。当然,如在相对狭小的朋友圈中,或自娱自乐时则可不加考虑。

说用典,要适中。典故的内容精彩,用在作品中往往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但这也需要一个度,过犹不及。具体到底怎样才算合度,应与创作实践中文章表现的需求有关,不一而慨。但通篇中用典,是不应提倡的。

用典是一门艺术,需要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充分展示。我本人只是一个初学者,很多内容都不知道,对于用典的浅见今天应算是作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