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与中国好人接触渐渐多了。他们多数人的事迹,都让我感动。我一直想着,要写一些文字来记录他们。我一直盘算着,萍乡这么小的土地上产生这么多的中国好人,究竟是什么原因。我还反复核算,写了一段很拗口的数字诗。后来有几次写专题片,我都努力想将自己这段得意的数字放进去:萍乡人口近200万,占全国人口的约700份之一;萍乡国土面积3831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大约2515份之一。而萍乡人上榜“中国好人”69人,占中国好人榜总数的183份之一。 最终,写了这么一篇原名《岛屿》后来改为《善美萍乡》的散文。文中提到的几个人,都是我熟悉的;提到的几个事,都是我接触过的。我相信,肯定还有更多值得书写的好人与好事没有被我提及。但是,缩影有时候更凸显亮色。 我了解林兰生和邱菊清是因为多年前在党校的课堂上听了他们的事迹分享(当时我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句关于林兰生的文字);而芦溪的中国好人郭罗恩,是去年秋天的时候专程去拜访过——从此,我朋友的名单中又多了一个中国好人。龚全珍则是因工作原因接触过三次。至于文中提到的“为了孩子的明天”等两个典型活动,则缘于这个活动的坚持与规模。 感谢今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小稿子并为它改了一个皆大欢喜的标题;敬佩于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的高度认真和责任感——我首先将萍乡上榜中国好人的数字算成了70个,后来在编辑的提醒下核对清楚是69人(后来,可能因为网络搜索到本土宣传中数据不统一,编辑谨慎起见,改为了“60多人”)。包括志愿者组织数量等等,编辑都反复联系核对。这种不厌其烦的敬业,让我感动。 善良 岛屿 文/漆宇勤 载《人民日报》2019.3.20 三月的微雨落在江南大地上,经过一个季节的寒冷后,世间的草木都在准备萌发新绿。这惊蛰过后的景象,不由让人想起“春风又绿江南岸”。 我自私地认为,翻开地图,春风里绿意相对更蓊郁一些的,是赣西地区。在春风渐紧、春意渐浓的三月,赣西萍乡这片土地上,似乎新芽绽放得更多更早也更齐整一些。就仿佛,在大片的浅绿里,凸显了一个翠绿色的岛屿。 我到这岛屿上找朋友,找到一大群松柏般苍翠的名字,找到一大群火焰般热情的名字,找到一大群黄牛般奉献的名字。还有更多,勇敢的、无私的、敬业的……名字,如星辰般在这岛屿上闪亮。 我在岛屿上先看到了幽谷之兰。 林兰生的名字有着不染纤尘的清幽与高洁。但他的工作,却天天在与恶臭和脏污打交道。他也长期在山谷里活动,但这山谷不是古诗词里的幽谷,而是人迹罕至的垃圾填埋之谷。 每天清晨5点,林兰生随着清运垃圾的车辆出发,开始紧张繁重的工作。作为一名全能的司机,他轮番开着铲车、推土机、挖机、运土车四种机械,将环卫线上最后一道程序处理完毕。我可以想象太阳暴晒之下垃圾场让人呕吐的那种恶臭杂糅,也可以想象每天在这种环境下工作14个小时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和奉献精神。林兰生不怕这臭味,因为长期的强烈气味刺激,已经使他基本失去了嗅觉。他今年53岁,在垃圾填埋场里工作了35年,要不是从去年开始这个城市的垃圾停止填埋改为焚烧发电,他打算干满40年。这35年里,他始终吃苦耐劳,坚持在垃圾处理第一线,没有休过双休日、没有要过加班费、没有提过要换岗。 我在岛屿上看到了高山之菊。 邱菊清是斑竹山大山深处庙岭教学点唯一的教师。退休之后,依旧坚守在孩子们身边,继续为仅有的几个学生上课。她家里有残疾的丈夫需要照顾,有年幼的孙子需要照看。但为了让孩子们不用跑遥远的路途去山外读书,邱菊清毅然义务撑起了这个只有一名教师的教学点。每天上午,教完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等各个科目的课程后,邱菊清还要砍柴挑水,为孩子们准备午饭。退休工资被她拿来为孩子们买文具、补贴教学点开支。她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要上学,我就一直坚守下去! 这些故事,当我想要简单地概述时发现它们是如此的平实;这些人物,当我一个个真正走近深入了解时却发现每一个都让我热泪盈眶。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并不遥远,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在萍乡有很多。将缩微的地图用温暖和善良涂抹,整个昭萍大地凤凰形状的地图就成了一个葱郁的岛屿,林立的好人每一个都是善良的灯盏,将周围的空间照亮。站在岛屿上,我愿意虔诚地向一个个善良的名字致敬:我不认识你,但我感谢你! 目光环视,我还在岛屿上看到了更多松筠之节、寒梅之骨。 被亲切称为“老阿姨”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耄耋之年仍在关爱青少年成长;诚信母亲江志兰古稀之年依旧挑着菜篮积攒一角五角替儿子还清了8万元债务;最美渡工郭罗恩15年不计报酬为村民和学生摆渡无言中奉献大爱…… 这些彰显人性之美的事迹,拱起了一片片正义、良知、友爱、道德的高地,拱起了一座充满大爱光辉的岛屿。 这些善良的人们,在日常岗位中的事迹看上去是平淡而简单,但数十年如一日、倾尽全部的热情,无不令人感动、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是的,你已经知道,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国好人。 不得不说,善与美,几千年来都一直如同明星高悬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天空,值得一切人去景仰与追求。在古老的典籍里、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善人也可以作为法定的称呼:张善人、李善人……而现在,我们称呼他们为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善良者。 我相信,所有善良者都有着相同的美好面容:困顿里施粥饭的人,水深处伸手援救的人,贫寒里不离不弃的人,孝敬的人、守信的人。他们都是爱人的人、奉献的人、被阳光普照的人。 这些年来,这些善良者所在的城市江西萍乡,俨然形成了一个向上向善好人林立的岛屿。 萍乡人口近200万,占全国人口的约700份之一;萍乡国土面积3831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大约2515份之一。而萍乡人上榜“中国好人”69人,占中国好人榜总数的183份之一。此外,萍乡还有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计算这些数字的时候,我正坐在中国雷锋文化博物馆的小院内看络绎不绝的孩子们前来参观。我所知道的,雷锋出生、成长和工作都与萍乡这块土地没有太多关联。而我所看到的,是全国首个雷锋文化博物馆在解放军抚顺某部“雷锋班”的支持下落户萍乡。 是什么原因让雷锋这个名字在这个赣西城市扎根发芽?大街小巷活跃的志愿者身影告诉了我答案。 这块曾经酝酿过秋收起义的土地,这个曾经诞生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在厚植好人土壤、深耕好人文化,终于营造出了好人集聚的效应,称得上是“小城大爱好人多”。 一批接着一批涌现的道德模范典型,成为了这个城市争相传颂和学习的榜样,也让热心与热情在这片土地上永不消减,让善良与奉献永不停止。于是,这个小小的城市里拥有了600多支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和21万名注册志愿者。于是,“关爱孤残儿童过小年”活动给孩子以温暖,“为了孩子的明天”圆了千名学子大学梦。崇德向善的理念在红色的土地上广为传扬,成为风尚。 这全新的道德文明之风,成了一个城市最引以为傲的部分。似乎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华丽转身,以自己的文明面容,呈现出道德的温度与爱心,呈现出一个古老国度里每一个国民应有的形态。 我坚信,向善的力量也是向上,向善的心与爱美的心有着高度重合之处。三月到来,一些事物已经扎根,准备往高处长,春风过后,一座城市的道德高度便会将岛屿抬升、云上开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