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原 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Cke.)Wint.],属子囊菌亚门腔孢格纲格孢腔菌目,无性阶段为苹果环黑星霉(Spilocaea pomi Fr),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斑表面的霉状物即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其有性阶段的子囊壳多在病落叶上产生,成小黑点状,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二、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温度湿度适宜时子囊孢子逐渐成熟,遇雨水时子囊孢子释放到空气中,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侵染幼叶幼果,经9-14天潜育期后逐渐发病。叶片和果实发病后15天左右,病斑上开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再侵染潜育期8-10天。该病菌在落花后到果实成熟期均可进行为害,在果园中有多次再侵染。降雨早、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特别是5-6月份的降雨,是影响病害发声轻重的重要因素,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 该病的发生与果园地势、管理水平及品种密切相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盐碱过重、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果园管理粗放。伤口不及时保护等均易导致病害发生。大树较幼树易感病。苹果品种间感病差异明显,主要以小苹果类品种受害严重。大苹果品种,国光和富士较易感病;其次为印度、红星、金冠、祝光、旭、黄魁等品种抗病力强。 三、 为害症状 苹果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柄、花及嫩枝。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病斑表面产生有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 叶片受害后正反面均可出现病斑,初期病斑呈淡黄绿色的圆形或放射状,逐渐变为黑褐色至黑色,表面产生平戎状黑色霉层,直径2-5mm,边缘多不明显,后期病斑向上突起,中央变灰色或灰黑色。病斑多时,叶片变小、变厚、扭曲畸形,甚至早期脱落。叶柄受害,形成长条状病斑。 果实上幼果至成熟期果均可受害,多发生在肩部或胴部。初期病斑为淡黄色,渐变为黑褐色至黑色,圆形或椭圆形,表面产生灰黑色至黑色绒状霉层。随着果实生长膨大,病斑逐渐凹陷、硬化。严重时,并不凹陷龟裂,病果变为凹凸不平的畸形果。近成熟果受害,病斑小而密集,咖啡色至黑色,角质层不破裂。 四、 防控技术 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搞好果园卫生、清除越冬菌源,适时喷药防控。 1、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改良土壤、合理水肥、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及时防涝排水,果园生草,增强树势。 2、搞好果园卫生,清除初侵染源。挖除果园内重病树、病死树、根蘖苗,清除病根,锯除发病枝干,及时刮除病苗子实体集中烧毁或深埋。秋季清理落叶、病枝、烂果,喷干枝清园。 3、生长期做好药物防治。对于黑星病的防治、打药类型及打药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预防为主,做到雨前1-2天内喷施保护剂,雨后药剂被稀释、冲刷掉,则需要补喷保护剂:克菌丹、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联、二氰蒽醌(7天) (2)若降雨量超过15mm,保护剂被雨水冲刷掉,则侵染开始,需要在雨后12-48小时内追加阻止性药剂:克菌丹(12小时)、二氰蒽醌(36小时)、嘧霉胺(48小时)、醚菌酯/肟菌酯(48小时) (3)若连续降雨,未来得及追加保护剂和阻止性药剂,则需要在雨后2-5天内追加治疗剂;腈菌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2-5天) 苹果黑星病的关键防治时期为落花后至幼果期,根据降雨情况及时进行喷药,7-10天一次,严重地区需连续喷3-4次。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花序分离期应增加喷药一次。果实近成熟期病害发生较重的果园,果实成熟前一个半月内仍需喷药2次左右保护果实。同时注意喷清园药降低越冬病菌基数。 开花前及幼果期可选用的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液、22.7%二氰蒽醌800倍液、12.5%腈菌唑25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3000-4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30%苯甲吡唑酯4000倍、70%乙铝锰锌2000-3000倍液。果实近成熟期,除前期有效药剂可继续选用外,还可选用77%硫酸铜钙400倍液、等铜素杀菌剂。清园药可以选用硫酸铜液(1:1:100)、十三吗啉2000倍液、30%松脂酸铜2000倍、36%春雷喹啉铜2000-3000倍液。 审核|刘聪 编辑|小红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