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兵工的一朵奇葩

 文野 2020-07-11

□赵永红

1946年至1950年,晋冀鲁豫军工部兵工十厂(以下简称兵工十厂)从河南焦作转移到陵川平城,在此生产82迫击炮弹200余万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厂房分别设在平城和义汉两地,其中平城元阳观为木工部,三皇阁及附近为翻砂部、电厂,义汉为高车房、水泵房、财务部、弹药库等,而鲜为人知的还有一座秘密“地下兵工厂”。原籍平城林峦岭、长治淮海机械厂原保卫部部长宋世财就全程经历了兵工厂的变迁,并参与了“地下兵工厂”的修建。

平城北街吕祖堂煤矿(地下兵工厂)出口。

新中国成立前中福公司开办的焦作煤矿。

1946年,焦作煤矿设备转运陵川途中。

1948年,宋世财(左)和工友王顶力合影。

宋世财家中客厅悬挂的《陵川地图》。

兵工十厂的前身——焦作煤矿

平城是南太行腹地一个享誉千年的商贸古镇,她雄踞太行之巅,俯瞰中原,位于太行白陉古道的起点,自古就是南下河南的咽喉要道。重要的交通区位优势,不仅使平城成为晋豫交界的商贸集散地,有“千里平城”的美誉,还是扼守晋豫门户的军事要塞,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翻开晋东南和河南焦作、修武等地党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平城的红色历史就像一座丰碑屹立于太行山巅,闻名于太南豫北大地。其中最为辉煌、最具影响力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8年至1940年,中共太南特委以平城为中心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指挥了太南豫北17个县的抗日斗争,被誉为“太南红都”和“太南豫北小延安”。第二个时期是1946年10月,兵工十厂(原焦作煤矿新华公司)从河南焦作转移到平城和义汉,在三年时间里生产82迫击炮弹200余万发,有力地支援了临汾、洪洞、淮海等战役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于兵工十厂从河南转移到平城的历史,记载最详细的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共焦作历史》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焦作煤矿百年史简明读本》(刘守良著)。从两本文献资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兵工十厂的前身是原焦作煤矿。

其中《焦作煤矿百年史简明读本》74页“焦作煤矿第二次大转移”章节写道:

焦作是华北较大的煤炭矿区,又是道清铁路路局所在地,英、日帝国主义经营多年,设备物资丰富,人才集中。1946年6月,国民党为了夺取焦作煤矿,先后调集20个师的兵力包围焦作。中共太行区党委、太行军区决定将这些设备物资悉数转移到太行山革命根据地。

煤矿系统的转移由武万善任总指挥、刘成录任副总指挥,主要负责煤矿系统的设备物资转移运输。当时通往山西晋城的路,多数地段是崎岖不平、狭窄陡峭的山间小路,加上国民党飞机的空袭,非常难行。

军分区调动部队与煤矿工人纠察队共同掩护运输队伍;地委通知沿途县委、区委,动员沿路群众整修道路,同时组织民工、马车队参加备战运输。煤矿、铁路工人尽可能将设备化整为零、化大为小,轻装输送。各路运输队伍大小车辆,肩扛人抬,车水马龙一般。对无法拆卸的大件设备,如锅炉、发电机、大绞车等,一套即有两三吨至六七吨重,焦作矿工特制了大型运输车辆。除车身长度要足以承载七吨重的大型锅炉外,前后还各有一根4.5米长的粗檩条做“老杆”,再绑上“老杠”,由六七人架着,掌握方向。老杆前后拴着多条大绳套,大绳套上又带着若干小绳套,每个绳套由一人拉着,像水上船夫拉纤一样,按照指挥者的号子,一步步前行。如遇拐弯或下坡,人在后边拖着、拽着,一百多人操作才行。

焦作煤矿工人同样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将两部发电机、七台蒸汽锅炉、数十台各式车床、上千台各种绞车、水泵、马达、局扇,以及数千吨钢材、电讯器材等,安全转移到晋东南革命根据地。这是焦作煤矿著名的第二次大转移。运输路线是焦作—清化—山王庄—常平—晋城—陵川。1946年9月份,拆迁工作进入高潮。

在整个备战上山的过程中,焦作工人阶级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生命和鲜血将生产设备安全转移到了晋东南地区,新建了晋冀鲁豫第三机械厂,后改为平城军工十厂。该厂厂长、副厂长均由焦作上山的干部担任,由新华公司第三厂厂长武万善代理军工十厂厂长,由新华公司工会主席袁凤鸣任副厂长。在生产、生活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专门生产82迫击炮弹,开始月生产两万发,后增至六万发,这些炮弹在解放山西临汾、洪洞等地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47年春开展的“刘伯承工厂”生产竞赛运动中,兵工十厂被评为“刘伯承工厂”。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由于炮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深得参战部队广大指战员的称赞。为纪念他们对解放战争的贡献,上级党委决定将有关工厂合并、组建“淮海机械厂”。

河南焦作龙卧村的崔长永也是参与焦作煤矿大转移的重要人物。据《焦作党史人物》记载:

崔长永,1893出生于焦作龙卧村。1925年10月入党,参加过焦作煤矿工人反帝大罢工。1927年8月任焦作工委委员,开展了反对里长梁国藩的大规模抗捐斗争。1938年3月任修武中心县委委员、书记,10月任修博武中心县委副书记,领导开展地方抗日斗争。1945年9月8日焦作解放,以党代表身份接管中福公司第三矿厂(电厂、机厂),并任新华公司第三矿厂副厂长、厂长,领导工人恢复、扩大生产。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逼近焦作。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工人拆卸机器,搬运物资,备战上山,在山西平城、长治建立电厂,对根据地的军工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4月14日,崔长永的孙子崔世朝来到平城义汉寻访爷爷崔长永在太行老区的战斗足迹,也证实了焦作煤矿备战上山的这段历史。

兵工十厂的姊妹篇——吕祖堂“地下兵工厂”

兵工十厂1946年10月由焦作转移上来,1950年底又奉命迁至长治,在平城驻扎长达四年时间。原籍陵川县平城镇林峦岭村、长治淮海机械厂原保卫部部长宋世财就全程经历了平城兵工厂的变迁。2018年6月2日,时年90高龄的宋世财到平城义汉寻根,兵工十厂如何从焦作转移到平城、如何在平城组织生产、如何从平城又迁至长治等历史被完整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宋世财讲,1945年陵川解放后,他积极参加革命,并南下参加了解放焦作战役。1946年10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重兵进攻焦作,新华公司(原焦作煤矿)奉命向太行山转移,他有幸参加了这次兵工厂机器设备大转移行动。转移路线从河南修武开始上山,通过晋城柳口、陵川夺火、附城,最后到达平城。1949年秋,兵工厂奉命向长治转移,宋世财于1950年10月最后一批撤离到南石槽兵工厂(兵工二厂)。1953年多家兵工小厂重组为淮海、惠丰、晨光(晨光后来迁至南京市)三个大的兵工厂,宋世财又被调到淮海机械厂,直至1989年离休。可以这样说,宋世财老人见证了平城兵工厂从焦作到平城、又从平城到长治的全过程,是这一历史的“活字典”。

在讲到平城兵工厂如何建厂的经过时,宋世财老人显得更为激动。他说,由于1938年中共太南特委驻平城期间,这里是太南豫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加之陵川又解放较早,因此党在陵川的群众基础很好。焦作煤矿(新华公司)从焦作转移上来后,受到太行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在兵工厂建设期间,平城和周边村庄纷纷拆庙、砍树、出人、出力,为兵工厂厂房修建提供了人力、物力保证。在兵工厂正常生产炮弹之后,又积极参与炮弹的运输,将炮弹快速及时地运到了前线。可以说作为太行老区,平城人民对兵工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宋世财老人讲述兵工厂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令笔者特别感兴趣。他说,在建成平城和义汉兵工厂厂房等设施后,他还参与修建过一座秘密“地下兵工厂”。只是因为当天时间紧,我们没有来得及详细了解。

关于“地下兵工厂”,笔者在当地也有所耳闻,但没有在党史上找到相关记载,不敢贸然下决断。听到宋世财老人亲口讲出,笔者非常兴奋,这也与笔者寻访焦作龙卧村的结果相一致。在2018年5月15日,笔者随平城文旅采访团赴焦作龙卧时,据当年随新华公司转移到陵川龙卧村的崔世荣老人讲,他们村很多青壮年劳力当时就在平城吕祖堂煤矿(地下兵工厂)工作过。这就说明,平城确实有一座秘密“地下兵工厂”。为进一步探寻平城“地下兵工厂”的秘密,2018年6月10日,笔者又前往长治专程拜访了宋世财老人。

经过和宋世财老人家属联系,我们驱车赶到长治,找到了宋世财老人居住的淮海街花园楼。宋老的儿子宋跃平听说我们要来拜访他父亲,专门从潞安矿务局赶到他父亲家中接待我们。花园楼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宋老的家装修简单朴素,多数家具都已经使用多年。笔者环顾房间的陈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墙上挂的《陵川地图》;视线移到写字台上,又发现了《陵川县志》等书籍;写字台上方,是宋老在平城兵工厂的几张老照片。从踏入宋老家门的短短数分钟,笔者就强烈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老兵工不忘家乡、不忘初心的情怀。可以看出,宋老尽管离开陵川平城将近70年,但对陵川、对平城、对平城兵工厂一直没有忘记。之后在和宋老家人的交谈中,笔者更感受了这一点。

由于这次拜访准备充分,话题集中,我们基本了解清了平城“地下兵工厂”的有关情况。据宋老讲,1947年初,兵工十厂建成后,开始源源不断地生产82迫击炮弹,支援前线作战,但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关注,想方设法进行破坏,经常派飞机前来侦查和轰炸。1947年8月河北涉县的兵工厂就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损失惨重。因此,1947年9月,上级决定将兵工厂从“地面”向“地下”转移。首先选在义汉村东山,由于地质结构不好,开挖山洞三个月后,因多次塌方而不得不停工。经过考察,平城北街吕祖堂煤矿由于顶板坚硬,成为“地下兵工厂”的又一个目标。

1948年初,平城吕祖堂煤矿“地下兵工厂”开始开挖修建,一边出煤、一边建设。工程由原焦作煤矿一个姓靳的师傅带领,共有60余名工人参与了修建,宋世财老人就在其中。当时吕祖堂煤矿原有一个斜井出口,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又打了一个直井口和一个斜井口,从图纸上画出路线,分两个工作面同步开挖。在建设过程中,照明用电就是用的兵工十厂平城三皇阁附近的电厂发出的电。开挖的工具比较原始简陋,主要是钢钎、炮锤和炸药。向前掘进的同时,井下巷道砌圈也在同步进行,主要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石灰。1948年秋,经过九个月的努力,平城“地下兵工厂”全部建成,凡是地面有的设施地下也一应俱全。为了庆贺,还专门唱大戏三天,宋老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剧目叫《小放牛》。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平城吕祖堂煤矿“地下兵工厂”实际上就是为避免国民党飞机轰炸而建的。而更具戏剧性的是,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迅速溃败,1948年10月底焦作全境解放,兵工十厂的危险解除,“地下兵工厂”实际上并没有被启用,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据宋老讲,他全程参与了平城“地下兵工厂”的修建。无论是开挖义汉东山山洞,还是修建北街吕祖堂煤矿,他都是亲身经历者,有几个故事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第一是两人合用两条被子的故事。当时的住宿条件很艰苦,每人只有一条被子,没有褥子,往往是两人合伙用两条被子,也就是铺一条、盖一条。但就是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无论安排什么任务都能圆满完成。

第二是掉进石灰窑的故事。煤矿井下的温度很低,有时候他们实在冻得不行,也经常在井下烧炭取暖。有一次,他在去找炭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掉进了石灰窑中,幸亏有同事帮助将他拉了出来,才有惊无险。

第三是井下双向打通的故事。在吕祖堂煤矿,当时他在直井的工作面工作,负责由下往上打,另一个斜井工作面则由上往下打。他们按照技术员划定的路线,相向开挖,终于有一天,他听到对面传来“通、通”的声音,大家一起努力,很快就贯通了,两个工作面人员就像部队胜利会师一样,高兴地拥抱在一起。

第四是共产党员亮身份的故事。据宋老讲,兵工厂在从焦作到平城的三年时间里,兵工厂是秘密的,对外称新华公司和第三机械厂;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也是秘密的,大家尽管在一起工作,但到底谁是共产党员,都不清楚。他记得吕祖堂“地下兵工厂”建成后,随着全国多数地区的解放,经过秘密整党两周,在一次职工大会上,公开了共产党员的身份,40余名党员当场全部起立。全厂职工感到非常惊讶,原来在一起工作多年,身边竟有这么多党员。

这些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尽管时间已经过去70年余年,但宋老回忆起来,仿佛历历在目、如数家珍。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太行兵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豪情壮志,看到的是太行兵工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从宋老身上,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太行老兵工70年如一日“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和不忘初心的兵工情怀。

兵工十厂和秘密修建的“地下兵工厂”是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兵工的一朵奇葩,尽管在平城只存在了短短四年时间,但它对解放战争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将永载史册。同时,从河南焦作转移到山西陵川的特殊身份,使它成为连接晋豫两省革命感情的重要纽带,对今后晋城、长治融入中原、振兴乡村经济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义务将这一重要的“红色地标”进一步挖掘保护、发扬光大,将其打造为“太行兵工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得到传承,让太行精神得到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