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gs老张 2020-07-11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一向被看作是“古希腊式”的人物:他极具哲学想象力,从不错过任何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他思辨天赋极高,被罗素看作是“传统观念里的天才的最完美范例”;他也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国”,作为钢铁大亨唯一的继承者却散尽家财捐助艺术。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历程孤独而阴郁,却在临终前嘱托医生: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童年:天才堆里的“凡人”,是否该说真话?

如果世上真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维特根斯坦绝对可以算是一个:父亲是富可敌国的钢铁大亨,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音乐家勃拉姆斯是他家庭音乐会上的常客,中学以前教师是被请到家里授课的。

童年时期,维特根斯坦身边不仅有财富和音乐环绕,更有哥哥们为他示范着“天才模样”:有一天凌晨三点,维特根斯坦被钢琴声吵醒,他下楼看时发现哥哥汉斯正在弹奏一首自己谱写的曲子。

汉斯全神贯注,近乎疯狂,他流着汗,彻底投入,全未察觉路德维西的出现。

那个画面给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极大的震撼,也是从那一刻起,他开始反观自我:被天才包围的他,似乎并没有什么天才。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当哥哥以近乎忘我的状态弹奏钢琴曲时,维特根斯坦的动手能力还停留在用木头和线料做一台缝纫机模型。那时的他并未发觉自己身上的哲学思辨天赋,让他纠结的问题只是:生病时是否应该告诉家人他想在床上多躺一会。如果表现出倾向于“懒惰”的想法,他生怕周围的人对他有不好的看法。

自古伟大的哲学家都有着敏感的天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敏感也是一种天赋。生性敏感大多源于童年高压的家庭氛围,或者被忽视和冷落的环境中。

与其他的孩童不同,维特根斯坦一方面十分在意旁人的眼光,另一方面也关照到对自我的评价:他开始思考,“坚持做自己”是否值得义无反顾、贯彻到底。年幼的他提出了一生哲学思考的起点:如果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人为什么要说实话?

对基础问题的追问贯穿着他的一生,对自我的探索更是他始终关注的课题。在关于自我边界的描述上,他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如果你想窥探维特根斯坦内心的秘密,不妨慢慢地读他那些精炼又深奥的著作,因为他说过:

几乎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我对自己的独白,我所说的种种事情都是我与我自己的密谈。

壮年:“永生属于活在当下的人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无疑是位成功的商人,却也是一个彻底失败的父亲。在他的重压之下,维特根斯坦的四位哥哥中有三位先后自杀,而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曾有九年时间深受自杀念头的困扰——因为父亲要求他去学不感兴趣且并不擅长的工程学,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是多余的。

接触哲学之初,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能力并不自信。他向哲学大师罗素求证自己是否有从事哲学思考的天赋,所幸罗素从他身上认出了天才的特质:激情、深刻、强烈和强势。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讲师罗素的识人之术让他收获了一位爱徒,并将爱徒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人间,虽然很快他就被这位爱徒蔑视地踩在脚下。拜入罗素门下不久,维特根斯坦就在《剑桥评论》上发表了他的哲学处女作“评柯菲的《逻辑科学》”。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正当维特根斯坦的研究生涯步入正轨之时,命运却展现出它变幻莫测的一面:维特根斯坦的父亲病逝,转年“一战”爆发。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维特根斯坦将自己继承的家产匿名捐赠给两位诗人,虽然可以免于服兵役,他还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踏上了战场。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他的心智常常绷得最紧,专注于困难到令人沮丧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哲学天赋。拥有创造性的冲动是个可怕的诅咒,好在维特根斯坦拥有靠得住的天分。在意大利的战争前线、战俘营里,维特根斯坦完成了《逻辑哲学论》的初稿并进行系统修改,为思维的表达方式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

除此之外,他仍然关注着最本质、最基础的问题,比如永恒:

如果我们把永恒视为无时间感而不是时间的永续,那么永生属于活在当下的人。

维特根斯坦像古希腊人斯多葛一样,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命运与环境的人生状态。战争中他与《托尔斯泰福音书》为伴,这本带有个人色彩、对《圣经》进行诠释的书籍也曾救51岁的托尔斯泰于极度沮丧与自杀的边缘。

晚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一生没有结婚,但这并不影响他爱人。1918年《逻辑哲学论》初稿完成之际,维特根斯坦收到了他的爱侣大卫·品生特其母亲寄来的信件:我想告诉你,他是多么爱你,多么珍视你的友谊,直到最后。

爱侣死于空难,令维特根斯坦悲痛万分,他给品生特夫人回信道,大卫是我的第一个和唯一的朋友,并在《逻辑哲学论》扉页上郑重写下了爱人的名字: 献给我的朋友大卫·品生特。

在此后的岁月中,维特根斯坦孤身前往奥地利的乡村担任小学老师,去修道院做园丁,还当过建筑师。10年后的1929年,维特根斯坦才以40岁高龄决定重新开启自己的哲学研究,他提交了《逻辑哲学论》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留在剑桥任教。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在剑桥,维特根斯坦开启了《哲学评论》的写作,他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哲学,他认为:解释是一种活动,而看是一种状态。

1949年10月,60岁的维特根斯坦在他的“本命年”查出了前列腺癌, 不知道是否也怀着“落叶归根”的想法,他随即从英国回到了故乡维也纳。当病魔开始剥夺他工作的权利,维特根斯坦对死亡甚至怀有期盼,尽管他早已死亡看作一种“事实”:

世界是神秘的。世界的神秘不在于世界是怎样的,而在于世界是这样的。”比如,儿时人们会问“人为什么会死”?长大了就不问了,这并不是因为知道了答案,而是因为把它接受为一种事实。

1951年,维特根斯坦在医生好友的家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马可福音》中写道:若一个人赢得世界却失去自己的灵魂,于他又有何益?维特根斯坦将其奉为自己一生的圭臬,他从未刻意去赢任何人,向内关照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却用一辈子活出了旁人几辈子的精彩。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结语: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的著作极其有限,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只有75页,似乎印证着他的名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 ”尽管如此,这丝毫不妨碍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为有价值的灵魂从不以数量为尺度。

维特根斯坦曾说,“好的品味是真诚的品味,因此任何使人诚实思考的事都滋养它。”在62年的人生旅途中,哲学家只是维特根斯坦的身份之一,他始终真诚地思考着“自我”的角色,为世人展示着集“富二代”、“战俘”、“癌症患者”为一身的别样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