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看!一线经验总结,加州鲈集约化养殖如何实现高产高效?

 水产日记 2020-07-11
就加州鲈集约化养殖生产实践总结几点思考

文|图 武汉正大水产有限公司 郭志文

加州鲈在我国大部分水域单养、混养都能获得高产高效,市场上一般每公斤售价在25元以上,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调整淡水养殖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渔业的一个重要养殖对象。

本人就理论基础结合市场一线经验总结,将加州鲈的池塘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生物学习性

加州鲈是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主要栖息于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如湖泊与水库的浅水区,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树枝丛中,有占地习性,主要活动于水体中下水层,性情温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

加州鲈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时都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水温为20-30℃。水质要求溶解氧含量在3ppm以上,PH值在6-8.5之间的水体均能适应。

当水质良好、水温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总体重的50%,成鱼达20%,食物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当饵料鱼不足时,常出现自相残杀现象。在人工池塘养殖环境下,经过驯化的加州鲈也摄食配合饲料,且生长良好,在适宜环境下,摄食极为旺盛。当水温过低,池水过于混浊或水面风浪较大时,常会停止摄食。

养殖模式及苗种放养量

池塘养殖加州鲈有混养和单养两种模式。

1、混养

混养模式通常选用亩产1000-3000公斤的成鱼池进行,以利用池中的天然饵料鱼为主,每亩可投放加州鲈夏花鱼苗100-200尾;如采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的养殖池塘,则每亩放养加州鲈夏花鱼苗300-400尾,经过5-7个月的饲养,年底出池规格可达每尾300-600克,亩产加州鲈50-150公斤。

2、单养

池塘单养模式,鱼种规格要放大一些,一般可投放规格为8-10厘米的鱼种。每亩放养4000-7000尾,经过6个多月的饲养,年底出池平均规格在250克以上,亩产加州鲈1000-2000公斤。

饵料选择及投喂方法

养好加州鲈,关键是要有足够、适口的食物。目前解决的途径主要有:

1、利用鱼种池培育鲢、鳙、鲮鱼等饵料鱼;

2、利用成鱼塘,在塘中用围网栏出部分面积养殖饵料鱼;

3、购买冰鲜鱼;

4、选择加州鲈专用配合饲料。

加州鲈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喜食活鱼,活鱼的投喂量若以尾数计,则以放养量的2-3倍投喂;若以重量计,一般日投喂量为其总体重的10%-12%,每天喂两次,即上午9-10时一次,下午3-4时一次。

若投喂冰鲜鱼,则须经过食性驯化,一般将饵料鱼切成适口的鱼块,高抛投喂,使之落入水中有一个游动的感觉,刺激或引诱加州鲈吞食,高抛鱼块时,要相对固定投喂的地点,投喂范围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让更多的加州鲈抢到食,使之生长均衡。放养初期,加州鲈因个体较小,摄食能力不强,投喂的饵料鱼要精细适口。

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加州鲈的模式,目前还在饲料厂家如火如荼的推广过程中,养殖模式日趋成熟。

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加州鲈喜欢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不混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水体中下水层。因此整个养殖过程中,控制水质恶化是饲养管理的核心要素。

特别是夏秋季,由于投喂大量饵料,极易引起水质过肥,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水,使用芽孢杆菌、EM菌、过硫酸氢钾等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将吃剩的冰鲜鱼、人工配合饲料、塘边杂草及水面垃圾及时清除,为加州鲈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水位管理

加州鲈放养初期,由于水温偏低,池塘水位可以适当浅一些,七、八月份,随着水温升高,要逐步提高池塘水位,扩大养殖空间,以利其生长;汛期和台风季节,还要做好防汛防台工作,严防漫水逃鱼。

病害防治

1、虹彩病毒病

病鱼主要表现症状为离群独游,鳃丝变白或伴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变白或呈现土黄色,脾脏肿大(如图1)。部分病鱼体色变黑,下颌至腹部充血发红,眼眶四周充血,严重时个别眼球突出,生产一线临床诊断过程中此病以肝、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 

图1:病鱼肝、脾脏肿大

防治方法:此病重在预防,治疗时不得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强氯精等强刺激性杀虫、杀菌药物,养殖水体不得大排大灌,否则会因外来刺激继而增加死亡量。

治疗时可选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水质不良时,选用“过硫酸氢钾”或“高铁酸钾”等强氧化剂调节水质,同时内服“多糖类免疫增强剂”+“复合多维制剂”+“保肝护肝制剂”,并发细菌性疾病时内服“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维生素K3粉”。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发生此病的加州鲈养殖池塘减少投饵量或停食1-2天可较好的治疗此病。

2、细菌性败血症

发生本病的病原通常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气单胞菌属细菌,患病鱼肛门红肿,腹部充血、肿胀(如图2),眼球充血发红,体腔或肠道内有黄色液体,肝脏充血而呈现紫红色(如图3),尾鳍及背鳍末端变白(如图4)。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发生此病的加州鲈养殖池塘中会出现混养鱼类同时死亡。

图2:病鱼肛门红肿,腹部充血、肿胀

图3:病鱼肝脏充血呈紫红色

图4:病鱼尾鳍及背鳍末端变白

防治方法:治疗此病可采取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或“戊二醛”,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保肝护肝制剂”+“维生素K3粉”。

3、诺卡氏菌病

此病主要由诺卡氏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于水面,反应迟钝,吃食下降或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表有少量出血,有些眼球突出,鳍条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解剖可发现病鱼肝脏和腹腔膜出现白点为主要特征(如图5-6),起初在腹腔脊柱边出现几个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时深层肌肉也出现白点。

此病流行季节较长,从5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在6—9月,水温23—32℃,水质恶化也是导致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许多加州鲈养殖户投喂的是冰鲜鱼,投喂量大,水质容易恶化。 

图5:病鱼肝脏、腹腔膜出现白点

图6:病鱼肝、肠等内脏器官表面出现白点

防治方法:诺卡氏菌为革兰氏阳性分枝杆菌,对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比较敏感。治疗该病时,首先使用“过硫酸氢钾”、“高铁酸钾”或“芽孢杆菌”、“光和细菌”改良池塘水质,第二天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第三天用“大黄末”全池泼洒,同时拌饲料投喂“恩诺沙星”+“保肝护肝制剂”+“复合多维制剂”,连续服用5-7天。

4、烂鳃病

此病主要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患病鱼鳃丝腐烂且附有污物(如图7),严重时鳃盖内外表皮充血发炎。加州鲈鱼种至成鱼养殖各阶段均可感染,终年都有发生,20℃以上水温时开始流行,流行最适水温为28—35℃。本病常与其它疾病如溃疡病并发,也常与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并发。

图7:病鱼鳃丝腐烂附泥

防治方法:治疗该病时,如若镜检发现寄生虫,则需先杀虫,第二天全池泼洒“苯扎溴氨”或“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病情严重时需内服“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维生素K3粉”一个疗程。

5、溃疡综合症

本病是无鳞鱼类或底层鱼类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乌鳢、大口鲶、加州鲈等养殖品种造成较大危害,常因机械性损伤如拉网、寄生虫寄生、运输等而引起。在水质肥、底泥深、水体中腐殖质过多的养殖塘多发。

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继而鳞片脱落,局部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病灶部位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不等(如图8),同一尾鱼可能出现有多个病灶,有在头部、背部、体表两侧不等,少数病鱼鳍条溃烂(如图9)。危害对象以成鱼为主,养殖池塘、网箱均有发生,全塘鱼发病率可达80%。

图8:病鱼鳞片脱落,体表溃烂

图9:病鱼鳍条溃烂脱落

防治方法:治疗本病时首先全池泼洒“高锰酸钾”,第二天选用“苯扎溴铵”或“戊二醛”全池泼洒,第三天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同时内服“氟苯尼考”+“复合多维制剂”拌料内服3—5天。病愈后选用“EM菌”或“光和细菌”改良水质与底质。

6、烂尾综合症

病鱼尾鳍、胸鳍基部溃烂是此病最主要的特征,养殖池塘发病死亡率高达40%以上。其表现症状可分为五种类型:

 只发生尾鳍、胸鳍基部的溃烂(如图10);

② 除出现尾鳍、胸鳍基部的溃烂以外还并发“肝胆综合症”;

③ 除出现尾鳍、胸鳍基部的溃烂以外还并发体内有血块(胸腔前缘)或血斑(胸部脊锥骨下)形成;

④ 病鱼大多数体表正常,个别体表偏黑,揭开鳃盖,可在鳃框内下颌鳃盖交汇处发现有一个黑色的血泡;

⑤ 解剖鱼体可见心泡膜肥大,用针刺破心泡膜,会有血液喷射而出,把鱼整个心脏及主动脉剥离,发现在心脏前面的主动脉上有一个血瘤。

图10:病鱼尾鳍溃烂

发生本病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是因为养殖加州鲈投喂的冰鲜鱼不消毒或使用甲醛消毒后的残毒导致;投喂的饵料种类单一致使维生素缺乏;水体中的有机悬浮物过多引起水质恶化等都可能是使其致病的原因。

防治方法:发生此病后在治疗时不得使用氯氰菊酯、强氯精等强刺激性的杀虫杀菌药物,更不得对池水进行大排大灌,否则外来刺激会继而引发死亡量的增加。

治疗期间可减少投饵量或停食1-2天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作用,以投喂冰鲜鱼为主的养殖模式在彻底解冻冰鱼后用“聚维酮碘”对冰鲜鱼进行消毒,同时采取第一天全池泼洒“硫代硫酸钠”或“有机酸”,2-3小时后全池泼洒 “聚维酮碘”,第二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或“戊二醛”或“二氧化氯”,同时口服“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3-5天)+“复合多维制剂”+“保肝护肝制剂”(5-7天)。

7、车轮虫、斜管虫病

加州鲈苗种养殖期间容易发生车轮虫、杯体虫,成鱼养殖期间常发生车轮虫、斜管虫、孢子虫等寄生虫性疾病。车轮虫、斜管虫常寄生于成鱼鳃部,苗种培育阶段可寄生于体表或鳃等部位(如图11),偶有吃食量下降或鱼不安静的现象,水温在22-29℃时为此病高发期,镜检可确诊此病。池塘面积小、换水条件差、养殖密度高等易暴发此病。

图11-1:镜检加州鲈鳃丝上的车轮虫

图11-2:镜检加州鲈鳃丝上的斜管虫

防治方法:治疗此病可采取全池泼洒“氯氰菊酯”(水温低于20℃慎用)或“辛硫磷”或“硫酸铜”+“硫酸亚铁”(5:3)或“阿维菌素”等。病情严重时可连续两天使用“辛硫磷”+“阿维菌素”全池泼洒。

8、杯体虫病

加州鲈养殖过程中杯体虫多寄生于成鱼鳃部,鱼种培育阶段可寄生于体表或鳃等部位(如图12),病鱼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吃食量下降或不安静的现象,镜检可确诊此病。

图12:镜检加州鲈鳃丝上的杯体虫

防治方法:治疗此病可采取全池泼洒“硫酸锌”或“硫酸铜”,病情严重时可选择“硫酸锌”+“强氯精”全池泼洒。

9、锚头鳋病

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寄主肌肉或鳞片下,而胸腹部则露于鱼体外,在寄生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针状体(如图13、14),因而又称为“针虫病”。加州鲈寄生部位常充血、发炎、红肿,病鱼表现为急燥不安,食欲减退,游动迟缓。

图13:寄生于加州鲈鱼体的锚头鳋

图14:肉眼可见的锚头鳋

防治方法:为有效治疗本病,应在鱼体出现红点后再进行治疗,效果更佳。治疗此病可采取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或“氯氰菊酯”等外用杀虫剂,为增加疗效可在用药前先使用一次“硫酸亚铁”。

10、孢子虫病

孢子虫寄生的加州鲈可见侧卧于池边水底(如图15),受惊吓时急速做无规则的痉挛式游动,臀鳍基部及肛门充血(如图16),解剖病鱼后鳔内可发现大量的黄色状物质(如图17),镜检黄色物质为孢子虫,但未见有明显孢囊。鳔是鱼类重要的平衡器官,因鳔内寄生孢子虫后常引起鱼类不能正常的下沉于水体中下层,从而使病鱼在水面游动。

图15:寄生孢子虫的加州鲈侧卧池边

图16:病鱼臀鳍基部及肛门处充血

图17:解剖病鱼鳔内流出大量黄色状物质

防治方法:治疗此病可采取第一天全池泼洒 “过硫酸氢钾”或“高锰酸钾”,第二天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第三天全池泼洒“环烷酸铜”,同时内服“聚维铜碘”+“地克珠利” +“氟苯尼考”+“复合多维制剂”一个疗程。如死亡量过大时首先使用“硫代硫酸钠”或“亚硫酸钠”等还原剂全池泼洒改良水质。

本文为“鳜鲈前沿”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于24小时后取得授权并于文首注明来源:鳜鲈前沿 (ID: Perch-and-Bass),否则按侵权追究,谢谢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